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4110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docx

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

2019年高考《文综政治》考试大纲考核目标及说明

思想政治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的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学科部分。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即发现、收集试题中文字、图表、数据等蕴含的信息,分析、理解相关信息的含义,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准确判析事物的性质、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前提。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个体思维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信息时代,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影响情境的理解、审题的精准、答题的质量和速度。

高考命题注重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搭建能力考查平台,这就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丰富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而要求考生在提炼、分析、理解、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1.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文字是人类记录思想、交流信息的视觉符号系统,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

思想政治学科试题主要以文字方式呈现。

清晰准确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是解等问题的基础。

阅读试题文字应关注以下要点:

(1)试题信息体现了考查目标的相应要求与指向,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这些内容,避免偏离题意;

(2)试题设计的思路往往包含在题干材料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3)有的问题的答案就蕴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例1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说明】本题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为情境材料,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正确解读题目文字,获取回等问题所需的有效信息,掌握习近平讲话的唯物史观依据。

答题首先要精准审题,解读命题的意图:

一要解读试题材料的主旨,获取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信息。

二要解读试题的设问,获取本题考查习近平讲话的唯物史观依据的信息。

在了解命题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解题思路,获取问题答案的信息。

选择题的问题答案通常隐含在题肢的文字表述之中,这就需要考生从选项中解读出与材料主旨和题意最吻合的信息,即“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这正是问题答案的信息。

例2有人把一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说:

“我把玉给工匠看了,他们认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

”子罕回答:

“你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宝。

你把玉给我,那么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子罕拒玉的历史典故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因为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②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价值选择就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说明】历史典故是人类在长期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的既富有哲理、又生动感人的经典故事。

中华历史典故内容丰富多彩,它蕴藏着人生智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题以中华历史典故“子罕拒玉”来考查考生对价值与价值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题目体现着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导向。

本题以文字方式呈现,为降低阅读难度将原来的文言文对话改成现代汉语表达,只有考生首先读懂题干材料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仔细阅读材料可以明确,献玉者的话表达的是玉石的价值,子罕的话表达的是德行的价值,两者的对话包含了价值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是理论观点的现实表达。

全面解读对话,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事物的价值是多样的和变化的,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甚至具有相反的价值。

但事物价值的多样性和可变性的原因不在于其属性和功能的不确定性。

因为事物的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事物的功能既取决于事物本身,又与作为主体的人有关,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此①不正确。

②把事物的价值的有无归结为人们的价值判断,否认了价值的客观性,是价值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因而是错误的。

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不同,其立场和需要也就不同,价值观也就存在差异;价值观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不同,因而③是正确的。

价值观的基本功能是对人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往往不同。

显面易见,④是正确的。

2.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图表也是试题的重要呈现方式。

图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柱形图、扇形图、曲线图、统计表、漫画等。

图表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过程,蕴含丰富的信息,能够帮助人们历史地、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命题侧重从三个方面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判断图表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外在特征;其次,要进一步发掘图表信息价值,找寻所列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性质、发展趋势、变化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作进一步的系统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例3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创作完成后,都城洛阳的人们都认为写得好,争相传抄,一下子使纸帛的价格贵了好几倍,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由来。

若用S、D分别表示供给和需求曲线,下列图示正确反映“洛阳纸贵”的是

【说明】运用直观形象的曲线图表示经济学命题、经济现象或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经济生活要求考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与关键学科能力之一。

准确辨识用于刻画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的曲线图,要把握五个要点:

一是要识别坐标图中的自变量(价格)、因变量(供给量需求量);二是要了解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效果在坐标图中如何体现(了解商品价格变化引起供给量或需求量沿着同一条曲线移动,并知道不同方向移动的含义);三是要了解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商品价格(均衡价格)在坐标图中表现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四是要了解价格之外其他条件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效果在坐标图中如何体现(知道这会引起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并知道不同方向移动的含义);五是要了解当坐标系中存在若干曲线时,知道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变化会影响哪条曲线,进而判断如何影响该曲线及其重新形成均衡价格。

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这类图文信息的转换。

正确解答本题有如下步骤:

首先,从题干文字材料获知人们喜爱《三都赋》而争相传抄,导致对抄写必备品----纸帛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一基本信息,进而判断这是价格以外的原因引起需求量的变化,根据前述基本原理可以推论出需求曲线会发生整体移动,由此排除反映供给变化的C和D选项。

其次,根据题干材料知道纸帛的需求量是在增加,因而可以推断出需求曲线整体向右移动,这样就可以锁定正确选项B。

另外“洛阳纸贵”的“贵”,在图中表现为均衡价格的提高,即新的均衡价格比原来的均衡价格要高,B选项中P1、P2在纵轴的位置进一步印证了选项的正确性。

例4下图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

从图  

 

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时间序列数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时间序列数据是指变量在不同时间点取值的系列数据,用曲线表示时间序列数据是经济统计的基本做法。

学会正确解读表示时间序列数据的曲线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理解和比较时间序列数据,主要把握住三点:

一是总结与比较该变量随时间变化的总体变化趋势,二是了解波动的变化特征;三是关注关键的“转折点”。

通过观察本题曲线的变化特征,可以解读出三条基本信息:

一是人均日用品的消费支出增长率从1995年起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为正;二是20年间奢侈品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逐年提高;三是奢侈品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在2002年后超过了日用品的增长率。

同时考生还应明确,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与人均消费支出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淆。

再结合教材中有关高档商品与低档商品及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可以从上述信息推断出:

人均日用品消费支出数额是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消费支出的不断增长在不断提高。

虽然奢侈品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在2002年后超过了日用品的增长率,但并不能由此推出“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的结论,也无法推出“收人养距不断扩大”的结论。

例5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右图)讽刺了一些人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说明】本题以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水不摔跤》为素材,考查考生全面准确地从漫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漫面的创作手法夸张,其呈现的艺术形象幽默、生动,容易引起丰富的联想,而漫画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往往又有含蓄、隐晦的一面,这需要考生解读时作细致的分析。

考生应结合生活经验和体验解读漫画,正确判断《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喻讽的社会现象,全面、准确地提炼其蕴含的实践与认识关系、真理与谬误关系等哲理性信息。

通过对漫画的解读,考生应能认识到:

人在实践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可以少犯错误,但不可能避免错误。

因此,不能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

失误和错误虽然可以转化为宝贵财富,但这种转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的。

考生应形成“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的正确认识。

3.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考生在提取试题相关信息后,应能够进一步筛选和整理信息,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综合。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

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

由于试题设计形式的多样化,主题的要点往往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中,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

例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a、图b所示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快问题的政策建议。

【说明】本题既有文字材料,又有折线图,要求考生运用文字阅读、数据分析技能,对文字与图形中有关收人分配的信息进行解读、提炼与整合。

阅读材料中的文字“2009年,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考生不难提炼、概括出如下基本信息: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

由此可以整合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阅读对比两个图表中政府、企业、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的占比,考生可以提炼、概括出以下关键信息:

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居民收人的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收人的占比呈增加趋势。

整合上述信息,可以发现国民收人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需要考生整合如下与政策建议有关的教材知识和时政信息,如:

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等。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即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

学以致用要求能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理解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考生需要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知识,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加以运用。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能够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原理方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考生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1.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知识强调运用知识的针对性、准确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对应的知识来说明。

倘若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非所问,则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无意义的。

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要求。

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否扎实。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在设计非选择题的问题时,由于表述的不同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差别,“是什么”的重点落在辨别事物的性质上,“为什么”“怎么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

这也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判断并回答问题。

例7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

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试客的购买行为

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

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题目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知识做出判断的能力。

本题描述了时下出现的新的消费群体——试客的行为方式,考生首先需要有针对性地调动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心理的知识,然后抓住题目材料中此行为方式的特点:

“仔细试用”和“交流后才决定购买”,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有关四种消费心理特点的知识。

通过比较发现,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与题目材料中的特点吻合,由此做出判断:

试客的购买行为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例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备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

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

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

【说明】本题要求考生调动有关文化生活的知识,探讨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原因,突出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试题的两段材料分别描述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成功与失败的两类现象。

两类现象的共同点都是积极挖掘当地历史名人等文化资源,但发展文化产业成效迥异。

考生在调动所学文化知识探究上述现象原因的时候,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既要看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文化市场自发性育目性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推出文化产业发展失败的主观原因,在于文化创新力弱、发展文化产业的办法不多的结论。

2.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将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

因此,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学科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

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特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考生拓宽视野、关注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

例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经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

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思。

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说明】本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基本素材,要求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回答问题。

回答本题,要熟悉、理解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相关知识。

“一带一路”的战略及其建设的正能量,首先表现为我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这需要关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知识储备;其次体现在对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上,这需要结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各国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等国际关系相关知识作答;其三是对我国自身发展的影响,这需要熟悉我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外交话动应助力中国自身的发展。

3.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考生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以及重大时事方面的单个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形成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如记忆、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

考生检索知识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例102015年,某国宏现经济形势如下:

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从2.5%下跌至1%,低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值3%。

据此,预防通货紧缩成为关注的焦点。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传导路径是

①产能过剩→工业品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走低→企业利润下滑

②消费低迷→消费品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走低

③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④企业投资萎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人下降

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D.④→②→①→③

【说明】面对现实问题,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检索和选用恰当的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快速、准确地检索和选用知识与技能,需要考生准确分析和理解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与知识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之间形成正确的联系。

本题要求考生调用生产、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原理,通货紧缩的定义与形成原因,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与影响因素等经济学基本知识。

本题的材料给出了导致通货紧缩的三个具体原因,要弄清楚这三个具体因素导致通货紧缩的传导路径,首先要求考生调用如下知识:

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足,而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可能会导致居民的消费需求下降。

由此才能推断出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合理排序是①→④→②。

然后再调用“产能过剩会导致总供给增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萎缩、消费低迷会导致总需求减少”,以及通货紧宿的定义等知识,即可对本题的答案做出正确推断。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描写叙述事物的形象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具体说明和解释。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或任务。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是在准确表达的同时,体现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1.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准确地表述出来,是思想政治学科基本的能力要求。

准确表述观点、原理与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相关联,体现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例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州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州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说明】思想政治学科各模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维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理解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并用来分析鲜活的情境材料,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本题引导考生分析、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要求:

一方面,考生须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阐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

事实上,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并没有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加以集中的、专门的阐述,而是在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时,,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并能够用学科的语言准确阐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才能据此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

另一方面,考生须理解、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所蕴含的思维路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即从思维方式的高度运用该原理来解读材料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