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3909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docx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

“五课”视点下有效教学的特征

  摘要:

对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不仅要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而且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如果“课理”、“课体”、“课脉”、“课味”和“课魂”这“五课”视点来观察有效教学课堂,则可以分别得到有效教学的五个特征,即顺性的课理、和谐的课体、渐进的课脉、智慧的课味和灵动的课魂。

  关键词:

“五课”视点;有效教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CA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0845(2011)03-0061-02

  

  有效教学理论源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是20世纪前期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研究热潮在我国兴起之时正值我国新课程改革拉开帷幕之际。

目前,学界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了有效教学的内涵、意义、特征、形态、结构和策略等,对这几方面的研究都比较深入。

在对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中,我国肖川、魏红、姚利民、宋秋前等多位学者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研究了有效教学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基于有效教学的不同内涵而分别提出的,体现了有效教学在不同视角下的独特征象、标志,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一些特质。

事实上,我们对有效教学特征的研究不仅要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而且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由此,笔者从课堂整体上选择有效课堂的五个观察点来讨论有效教学的特征。

这五个观察点即课堂教学所倡导或凸显的核心理念。

一是课理,即课堂教学所倡导或凸显的核心理念;二是课体,即课堂教学所展露的整体结构框架和要件;三是课脉,即课堂教学串接的知识脉络;四是课味,即课堂教学蕴涵的品味和格调;五是课魂,即课堂教学附着的灵魂和焕发的精神气质。

从这“五课”视点来观察有效教学,可以得到它以下的五个特征:

  

  一、顺性的课理

  

  唐朝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中用种树之道喻为官之理。

其实,以种树之道通育人之道更为恰当。

郭橐驼种树种得好的经验是什么?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归根结底“顺性”是其种树经验的主要特征。

与此相类似,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顺性”,就是产生有效教学的一种基本理念。

“顺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东方式的“浪漫主义教育”理想,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基准作用,它是一个重要特征。

其内涵有三层。

其一,顺性是顺人本之性,符合认知发展心理学原理,包括顺应群体发展之性和顺应个体发展之性;其二,顺性是顺教学之性,顺应教学规律,符合教育学原理;其三,顺性是顺学科之性,即符合学科知识的特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种树时“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即树的根要带原来的土,并且培土要平,要把它筑密实,看来树之顺性也要符合基本条件才能任其舒展。

这说明,从教学的“教”和“学”这个角度来说,顺性并不是学生“任性”,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和正确引导下自由发展,而非“放任自流”,任其完全自由发展。

因此,学生学无定法,学而有法、学要依法。

还有就是顺性也不是教师“率性”,不能由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所以,教师教无定法,教而有法,教要依法。

我们倡导的顺性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是有效教学“课理”的核心所在。

“以人为本”应该是以所有个体的利益为本,同时,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本、以人的尊严为本、以人的精神自由成长为本,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而有活力的社会。

因此,顺性是有效教学必要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一个特质。

  

  二、和谐的课体

  

  教学是一个自组织发展系统,含六个子系统,即方向动力系统、目标定位系统、理念追求系统、条件输入系统、组织运行系统和质量输出系统,各个子系统有各自的功能和效用。

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的总系统,要实现有效教学,须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子系统的内部各要件间要协调和一致,才能保障子系统的有效性,从而整个教学系统才可能表现出有效性;其二,在保障了各子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基础之上,各子系统之间要保持相互协调和一致,总系统才会真正表现出有效性。

这个“协调和一致”就是有效教学在“课体”的整体结构和要件之间体现的重要特征,称之为“和谐”。

有效教学系统处处体现着“和谐”。

在方向动力系统中,课前教学动机、课中教学激情、课后教学延伸始终以同一方向为指向,这是方向动力系统与质量输出系统和谐的前提。

在条件输入系统中,远期投入与近期投入促使教学有效生成,这是教师长期准备与短期准备的和谐结合,是质量输出系统的基础。

在质量输出系统中,一维横向平面的教学“广度”、二维纵向平面的教学“深度”、三维立体空间的教学“厚度”要保持和谐,“三度”缺一,则质量输出系统与教学系统不和谐。

在组织运行系统中,内容、结构、管理三个层面的组织分别在层次、环节、链条上相协调,这是整个教学系统保障有效性的关键。

在目标定位系统中,三维目标的静态元素与动态发展要整合与协调统一。

从发展内涵上讲,学生的发展是基于三维目标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并实现的,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

在理念追求系统中,教学主张、教学期望、教学理想分别体现教学思想、价值取向和教学情怀上的和谐,这是整个有效教学系统存在的依据。

  

  三、渐进的课脉

  

  有效教学的丰富内涵不仅在于结果,还在于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

因此,有效教学的“课脉”要体现“渐进”这一特征。

渐进,即逐步前进、发展,是有效教学在过程上表现的显著特征。

一方面,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的呈现是一个外显的渐进过程。

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作为一个客体具有一定的存在形态和逻辑结构。

它的基本呈现形式有两种:

第一,“逻辑式”呈现,是指按照学术研究的体制注重逻辑顺序而呈现知识体系的结构与演进过程;第二,“心理式”呈现,是指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兴趣与需要而按照认知心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呈现形式往往是综合交叉进行的,只是在不同情况下略有侧重。

不管是“逻辑式”呈现,还是“心理式”呈现,都要体现教学内容呈现的“有序性”。

教学内容的呈现如果杂乱无章,或是“掐头去尾”,或者说无过程,只有结果,这样的“无序性”教学非但不是有效(高效)的体现,反而是“低效”、“低质”的体现。

另一方面,教学心理体验在课堂中的变化是一个内隐的渐进过程。

教学活动总是伴随或生发师生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一个内隐的变化过程,其中一部分心理体验可以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来表征,更多的心理体验伴随学习过程而渐变,不易表征。

尽管教学心理体验的变化是内隐的,但它确实存在,并且附着于外显的渐进过程,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体验不同,不同学生的心理体验不同罢了。

有效教学中,师生心理体验受主观和客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观因素有观念、经验、兴趣、情感、道德和意志等,客观因素有环境、时间、课程和媒体等。

  

  四、智慧的课味

  

  “智慧”作为整体可以看成由“智”和“慧”及其相互联系合成的具有整体意义的概念。

由此看,教学智慧是教学中对各种事件、现象、关系等能正确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教学能力;如果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学智慧是由“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包括“学科修养”)和“德性”三个方面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也可以将“智”与“慧”分开,并将二者相区别:

慧存于心眼、是不可见的,智现于手脑,是可见的、实在的;惹生于觉悟,不可强加,只能启发,智生于学习,可以与人分享,可以传授;慧讲究心系天下事,即“大有”,又可以不受阻碍地进入自由自在之境,即“大无”,而智是指人所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指解决实际问题或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智慧有“教学之智”和“教学之慧”之分。

教学之智是教学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机智与能力,教学之慧是教学中内隐的心灵之境,是智之源,德之端。

  有效教学在师生“教”和“学”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上,既有教学之智,也有教学之慧。

一方面,教学需要智慧,要智慧地“教”和智慧地“学”;另一方面,教学要展现智慧,要“教”出智慧和“学出”智慧,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体。

一旦教师内敛了教学智慧(教的智慧),他就会自觉地在智慧效应下设计教学活动,并获得“享受”课堂教学的情绪体验。

相应地,一旦学生在教学智慧的“招引”下,就会开启学习的动力,激发智慧之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的成效就会得以生成。

因此,智慧应是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

智慧是鉴别一堂课成效的重要参数,是“咀嚼”一堂课有没有“味道”和“品位”的重要成分。

因此,我们可以把智慧看成课堂的“课味”。

  

  五、灵动的课魂

  

  灵动,即灵气、生动、活力,系生命焕发的鲜活光彩。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教师引领学生探奇览胜的一段精神之旅。

因此,灵动是一堂课的灵魂,即“课魂”。

特级教师詹明道先生认为:

“教育是要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开发生命的潜能,使人的原始生命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技能、智慧,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对本真生命的超越和发展。

”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真知灼见,是人本化教育思想的自然体现,是教育生态圈中的生命保持鲜活、精神得以焕发的生态意识的反映。

具有灵动课魂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教学本身已成为人的成长的一部分,是人的知识、思想、精神、情感交融的世界,是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有效教学的课堂总是不断地闪现着学生认知发展的“灵动点”,这些灵动点是“课魂”的精髓,是教学系统体现有效性的动力驱动点。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时地探求和激发学生的“灵动点”。

在情境导人中,教师要预设引起注意的“兴趣点”或认知的“冲突点”,让学生感受生活的“近”、情景的“真”、内容的“实”、故事的“新”、问题的“奇”等,充分享受精神之旅的第一个景点,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

在新课的讲解中,教师要有意设置问题的“启发点”和方法的“创新点”,建立有效的思维对话机制,实现师生精神的沟通和心灵的敞亮。

在讨论交流中,捕捉思想的“共鸣点”或“奇异点”,激发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达到认知的交融。

在操作实践中,引导学生提炼知识、方法的“关键点”或“深化点”,达到知识的内化与领会或应用的教学目的。

在回顾小结中,提出学习内容的“反思点”与“延伸点”,让学生学会反思,实现课堂内外的延伸,实现学习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朱文辉,预设与生成:

有效教学范式之嬗变[J],教育探索,2010

(1)

  [2]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3]魏峰,张乐天,新时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lO,30(5)

  [4]策德全,课堂教学系统的有效性论纲[R],内江:

内江师范学院,2010

  [5]陈瑞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诊断与矫正[J],教育探索,2010

(1)

  [6]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7]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8]曹正善,“慧”视界下的“教育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

  [9]朱德全,张家琼,棒平,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4)

  [10]金春平,走向数学生态课堂[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吕子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