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2211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农业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农业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农业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农业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知识.docx

《现代农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业知识.docx

现代农业知识

 综述篇

  一、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不再是单一产业的概念,而是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阶段紧密相关的产业体系。

在这一产业体系中,由于植入大量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条件,支撑产业体系发展的要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等)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

此外,在现代管理学理念和经济学理念的带动下,现代农业更为强调经营理念的革新,强调经营方式的创新,而其运行基础也已经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1.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与传统农业的差异就现代农业的内涵和本质来看,现代农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第二,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

现代农业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

  第三,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

农业主要为市场而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第四,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第五,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第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

  第七,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第八,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

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九,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从现代农业的特征来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如下差异:

  一是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

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

  三是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

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新型的农业形态。

  四是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市场化程度都很高。

  五是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六是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

在现代农业中,农户要广泛参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功能。

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将现代农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大系统组成,并细分为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在这一系统中,传统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渔等)已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环节,即产中环节,现代农业衍生出的新的内涵,赋予传统农业生态化、集约化、规模化等特征;以产中产业为基点,向前后产业延伸,形成一个完善的链条。

向前是产前环节,通称为农业投入部门,包括金融、科技投入、信息产业以及其他支农服务业等;产后环节包括农产品储藏、加工转化、流通、市场开拓与营销等。

总之,各环节通过经济技术相互联系,其组织形式除了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还通过短期不固定或长期固定的经济合同,逐步在经济上结为利益共同体。

  二、现代农业的构成要素

  1.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电气化

  农村电气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农村电气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提供了方便洁净和高效的能源。

二是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电气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大大提高生产过程的强度和连续性,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产业链拉长,可以消除各种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创造高的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是能有效地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现在,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能源的直接燃烧对环境影响很大,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增加电的消费比重,逐步实现电气化。

四是能有效地改善和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农村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

  4.商品化

  现代农业商品化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商品交换,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农业商品化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程度,通过市场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价格。

农业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特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1.都市型农业模式

  都市型农业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范围,具有一定生态空间格局内,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体现城乡融合,服务于城市,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

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既能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又能有效协调城市与自然、都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既能享受都市生活的各种便利,又能享受到回归自然的乐趣。

  都市型农业是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

珠江三角洲已有较好的都市农业建设基础,通过发展都市型农业,使广东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按各自资源禀赋分工,带动山区农业产品销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拉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

同时,将农业产业拓展至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都市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和都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例如,广州的都市型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利用自身的经济与科技资源优势尝试发展都市型农业,取得了一定成就,建立了花卉、种子种苗开发、绿色食品开发、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业生产信息化等相关产业基地。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广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

侧重以蔬菜、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发展健身、休闲农业,限制发展畜牧养殖业;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稻谷、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水产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建成广州市名特优稀土特产、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畜牧业、休闲度假农业和速生丰产林等重要基地。

  2.外向型农业模式

  所谓外向型农业,是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原理,产品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依托生产基地,以国际大市场为主要销售目的地,以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以促进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涵盖研发、信息及金融服务等各种服务体系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流通系统。

外向型农业除了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国际流动与交换外,最主要的内容是农产品对外贸易,以达到增收创汇的目的。

  广东省十分注重外向型市场开拓,形成了以外向型为主导的市场经营新格局。

一是积极组建外向型农产品物流企业。

为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国门,广东省通过招商引资,投资85亿元在顺德的陈村镇兴建了全国一流的国通物流中心,集国际货物集散功能、口岸功能、国际配送功能、转口贸易功能于一体,为广东和周边地区农产品的出口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二是积极兴办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目前广东全省有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96家,交易总额超过了600亿元。

以外向型为主导的市场体系建设,给农产品的销售出路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广东省农产品出口依存度一直较高,基本在20%上下波动,市场情况的变化对广东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面对国外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广东省必须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与国际接轨。

  3.生态循环型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型农业是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是维持生态平衡、解决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

生态循环型农业是指在生态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和现代农业理论指导下,优化配置土地空间、生物资源、现代技术和时间序列,以适度规模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多业并举的复合生产系统,促进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效益维持,最终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的多层次链式复合农业经营体系。

  近年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严重。

发展生态农业,改造生态环境,是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广东省有五种生态农业园模式:

一是以鱼塘为中心,周边种植花卉、蔬菜、水果的生态农业园;二是按科学方法进行动植物共育和混养的生态农业园;三是种植养殖和沼气池配套组合的生态农业园;四是以山林为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园;五是海水和河口养殖加工型生态农业园。

这些生态农业园分别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山区和其他地区,可在加强技术和管理指导的条件下积极推广。

  四、现代农业是广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城市化趋势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农业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和管理条件先进,更在于生产效率高,包括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

劳动生产率高,才能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不断地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收入。

资源利用率高,才能适应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产出率高,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等农产品,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去努力,但必须立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设新农村,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广东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它也必然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近年来,广东省一些地方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告诉我们,农业大有可为,“无工不富,务农不穷”,只要将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科技信息等新兴元素融入农业,农业依然可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为城市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为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

  2.农产品国际化和粮食安全的巨大压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产品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必然带来农业市场竞争的国际化,也势必带来农产品国际化。

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对广东省来说,一方面,农产品国际化要求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尽快形成广东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合理,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完善程度,这正是现代农业的优势所在。

因此,农产品的国际化要求广东省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优势农产品,提升广东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抵御粮食风险的必要途径。

在农业竞争国际化和农产品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粮食风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如何应对粮食风险,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也是关系农业基础地位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之计在于发展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资源利用不合理,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而现代农业具有集约化、信息化、生态化、集群化、标准化的特点,能够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获得经济效益。

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的需求

  广东省农业生产面临着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

因此,广东省发展农业迫切需要解决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而现代农业恰恰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

现代农业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追求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统一协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可见,重视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是广东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就是根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生态农业产业链中各节点的物质循环利用,达到环境效率最大化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在种、养以及各种产业中引进配套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电、太阳能、沼气等无污染天然能源;通过科技改变农村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广东潮州的“绿岛模式”便是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典范。

“绿岛”全称为潮州市绿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西南部的国有万山红农场内。

企业创建之时,正是全国上下大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之际。

然而,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三高农业”生产模式并不适合底子薄的“绿岛”。

因此,“绿岛”在低价租赁万山红农场5平方公里果林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由此形成了闻名遐迩的“绿岛模式”。

  五、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和方向

  《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将现代农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现代渔业、现代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

因此,这六大产业是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

具体就发展方向而言,广东发展现代农业应着重实现现代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集群化、信息化和生态化。

  1.集约化

  集约型经营方式是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广东省把“促进农业增长向集约型转变”写入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并且在2008年出台的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建设国家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

  从集约化的内涵来看,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必须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而只有达到适度的规模,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获得最佳和最为经济的使用,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现代农业。

因此,只有通过土地流转,使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向另一部分农民集中,或将连片抛荒土地集中由少数人开发经营,才可以既防止土地抛荒,又合理利用土地,从而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的内涵是,以农业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以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为依托,为农业产业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并通过制订标准和实施标准,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农业标准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目的。

农业生产只有纳入标准化轨道,才能集约经营,才能增强竞争力,加快发展。

  实现农业标准化建设,必须发展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和科学管理。

它由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十个系统组成,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管理。

  我国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建设。

从2007年“一号文件”的“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到2008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要求,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到2010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无不体现了中央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视。

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在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农业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集群化

  农业集群主要是以农业产业集群为特点的。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能把大量的与某一特定农产品相关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到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形成规模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

目前,这种以产业化为标志的农业集群化正在成为国内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产业集群模式主要包括农业高科技园模式、中心企业带动型模式和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三种。

  

(1)农业高科技园模式。

  农业高科技园模式是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智力优势和研究条件,由农业教育、科研和地方生产单位联合创办的经济实体。

它借助于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优惠政策,形成局部优化的环境,吸引企业和金融界参与合作,向社会提供成熟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基地。

  

(2)中心企业带动型模式。

  中心企业带动型模式,一般以一家或几家大企业为核心,其他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农户为外围而形成生产组合。

居于中心的企业往往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中心企业负责向集群地以外的市场提供产品,它不一定拥有生产过程的所有设备,但在制订生产计划、安排生产、检验产品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负责构筑市场,建立营销渠道,制定市场战略,采购原材料。

它们穿梭在大量中小企业和市场之间,是整个集群生产的协调者。

  (3)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

  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是因市场的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其产生的前提是存在专业市场或大量的中间商,企业聚集在一起是因为市场的吸引。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平等的交易为主,各生产厂商以能力分工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中介服务部门、政府、农业科研部门、金融保险部门对市场起着辅助性作用。

这种集群往往以某个大型的市场或大量中间商为联结,各小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一个地方出售,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又相互学习、不断创新。

  4.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

农业信息化通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使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等弱质局面,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因此,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消除数字鸿沟、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就广东省来说,用信息技术来武装农业已有如下有效实施途径:

  

(1)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效率。

  农业信息技术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

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构成的“3S”技术,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

农业信息化的实践领域,主要是大力推进精准农业、专家系统、人工智能、“3S”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这些技术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基本农田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用信息技术实现动植物远程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