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597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docx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1、工艺来源

      图1 CCB原理图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onductionCurrentBiofilter(以下简称CCB法)是在传统曝气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沉降分离法、无泵污泥回流法、给水快滤法等八者的设计手法以及二级和三级污水处理工艺的功能而开发研制出来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

CCB法已在我国的、、天津、、、、、、、、、等地已有工程实例,经应用证明:

出水水质CODcr一般在30mg/L以下,最低5.95mg/L;BOD5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3.50mg/L;SS一般在30mg/L以下,最低6.55mg/L。

由于出水水质达到中水回用标准,适合我国越来越严的环保要求,今后没有升级改造的后顾之忧,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被列入《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技术名录》中进行强制性推广使用。

     图2 (CCB)工艺过                2、工艺过程

 

预处理池主要由格栅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也可根据水质情况,采用厌氧池、气浮池)等三部分组成,预处理其功能是降低污水中的SS和一定程度的BOD5、CODcr等指标。

        3、构造形式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的单元构造为U型双锥、三区、三级、三相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反应器,由锥(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也称一区),外锥(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也称三区),以及下部的导流沉降分离区(也称二区)三部大分组成。

在锥即(一区)和外锥(三区)设有滤料,在导流沉降分离区(二区)装有导沉板和排泥管。

在外锥与导流沉降分离区之间,设有反冲洗空气管和水管,其结构详见右图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构筑示意图

5、工艺技术

(1)、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

预处理后的污水自上而下进入锥(一区),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下行,空气自下而上,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在对流接触氧化的过程中,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2)、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

通过锥(一区)处理后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继续下行,进入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二区),在导流板的作用,并借助于流体下行的重力,使重于水的污泥顺势下沉于锥底,实现泥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水,在导流板的作用下进入外锥(三区)继续处理,分离出来的泥在上部水压作用下,被压入锥底,通过排泥管,进入污泥槽,流至污泥干化池。

污泥流至干化池后,上清液和污泥在干化过程中外排的废液,通过回流槽,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进行反硝化处理,干化污泥外运处理。

(3)、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

导流沉降分离出来的水在导流板的作用下进入到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与空气一道自下而上,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该区借鉴了接触氧化法、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给水快滤法五者的设计手法,继而使污水在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这个基本单元,综合完成污水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中的第三级处理。

污水在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的处理过程中、也要产生一定的污泥,产生的污泥同样借助于重力作用,使重于水的污泥通过导流板间隙,也同样下沉于底部的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还同样通过上部水的压力,将污泥压入锥底的排泥管,排入污泥槽,流至干化池。

在这里不难看出,污水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中,综合实现了两次曝气,而共用一个沉淀区的综合作用,因此导流曝气生物滤池还具备两曝两沉(AB法)的污水处理工艺特征。

污泥流至干化池后,上清液和污泥干化过程中外排的废液通过回流槽,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反硝化处理。

污泥消毒干化后外运处理。

(4)、气、水、泥运行线路

1)、曝气过程

曝气(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不曝气(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曝气(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

2)、污水处理过程

下向流(锥即下向流接触氧化区)→下向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上向流(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消毒→排放或回用

3)、气、水混合运行过程

水下行↓气上行↑,气水对流接触(锥即对流接触氧化区)→泥下行↓水上行↑,曝气混合液借重力下行进入导流沉降分离无泵回流区→水上行↑气下行↑(外锥即曝气生物过滤区)

4)、污泥流动过程

 

 

 

 

5)、硝化反硝化过程

 

 

 

 

6、关键技术

(1)、技术原理

①工艺技术原理

曝气生物滤池由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以及下部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三部分组成。

在锥即下向流生物接触氧化过滤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都设有滤料。

在下部的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装有导流板和无泵污泥回流管。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与下部的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自动回流区之间装有滤料,并在滤料下部设有滤池反冲洗空气管和水管。

其污水流向为:

污水自上而下进入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下行至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实现泥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污泥在不用泵的条件下,自动回流到污水池的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反硝化处理。

分离出来的水导入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并同样通过滤料空隙曲折上升,污水在上升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沉于导流沉降分离区,通过无泵污泥排泥系统,回流到污水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反硝化处理。

空气的流向为: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空气是自下而上,在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在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空气同样是自下而上,在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

水与空气的流向分别为: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因污水是自上而下,而空气是自下而上,并且水和空气都是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对流,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另一方面,水与空气在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因污水和空气都是自下而上的,水和空气在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在锥即下向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的滤料上,由于生物膜附着在滤料上,不受泥龄限制,因而种类丰富,对于污染物的降解十分有利。

污染物被吸附、拦截在滤料表面,作为降解菌的营养基质,加速降解菌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又进一步“俘获”基质,将其同化、代、降解。

在碳氧化与硝化合并处理时,靠近滤池进水口的滤层段有机污染浓度高,异养菌群占绝对优势,大部分的含碳污染物CODcr、BOD5和SS在此得以降解和去除,浓度逐渐降低。

在导流曝气生物过滤法污水处理池下部的自养型细菌,如硝化菌占优势,氨氮被硝化。

在生物膜部以及部分填料间的空隙,蓄积的大量活性污泥中存在着兼性微生物。

因此,在导流曝气滤池中可发生碳污染物的去除,同时有硝化和反硝化的功能。

粒状滤料及生物膜除了吸附拦截等作用外,兼有过滤的作用,随着处理过程的进行,在滤料空隙间蓄积了大量的活性污泥,这些悬浮状活性污泥在滤料缝隙间形成了污泥滤层,在氧化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还起到了很好的吸附过滤作用,从而能使有机物及悬浮物均得到比较彻底的清除。

在装置运行过程中,随着生物膜的新代,脱落的生物膜及滤料上截留的杂质不断增加,滤料中水头损失增大,水位上升,到一定时期,需对滤料进行反冲洗。

导流曝气生物过滤装置以其贮存在清水池中清澈的出水作为反冲用水,不另设反冲水池,反冲洗废水通过排水管回流到预处理设施。

经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水,流入消毒区,消毒区采用推流翻腾S型工艺和虹吸式二氧化氯消毒系统,推流翻腾保证消毒剂与污水充分混合和消毒接触时间,虹吸式二氧化氯消毒系统能将产生的二氧化氯储存在投药箱,定比定量向污水中投加消毒剂。

在污水消毒过程中,药箱消毒剂下降到一定位置时自动发出信号开机,产生二氧化氯消毒,投药箱药液盛满后自动指令关机。

因此,既达到了定比定量投药,又保证消毒剂的供给,同时还保证消毒剂充分混合和接触时间。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泥通过无泵污泥回流系统排至干化池,上清液和干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回流到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反硝化,污泥消毒干化后外运处理。

图5导流曝气生物滤池反冲工艺流程示意图

⑵、脱氮除磷原理

①、脱氮原理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脱氮原理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基础上,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再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氨气,从而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②、除磷原理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除磷的原理是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将其细胞的有机磷转化为无机态磷,并加以释放,利用此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摄取废水的溶解、溶解性有机物质的合成PHB,从而在好氧的条件下,聚磷菌则将PHB降解以提供其从废水中摄取磷所需的能量,从而完成聚磷的作用。

(3)、关键技术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充分借鉴了充分借鉴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SBR法、AB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沉降分离法、无泵污泥回流法、给水快滤等十者的设计手法,集曝气、快速过滤、悬浮物截留、两曝两沉、无泵污泥回流、定期反冲于一体,使污水在U型双锥这一个单元体,综合实现三级、三区、三相导流、无泵污泥外排及回流处理全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高负荷、淹没式、固定化生物床的三相导流,脱氮除磷反应器,处理后的污水优于排放标准,实现中水回用。

(4)、主要设计参数: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

曝气方法

鼓风曝气

溶解氧量(mg/L)

2.5~4.0

气水比

(2.5~5)∶1

污泥回流比

5~10

曝气时间h

1.5~3

泥龄d

不受泥龄期限制

水力停留时间h

1~2

BOD5容积[kgBOD5/(m3·d)]

2~5

污泥产率%

0.5

氧利用率%

35~40

运行方式

敞开

适应环境湿度℃

0~50

单位占地面积(m2/T污水)

0.2

达到标准

优于国家排放标准,达到中水回用

每吨污水工程投资(元)

1000-1900(注:

水量大﹑造价低,水量小﹑造价高)

处理成本(元/T污水)

0.11~0.201

2)、设计参数

序号

构筑物名称

工艺参数

1

格栅调节池

格栅流速0.6m/s;进水渠宽0.8m,格栅间隙10mm;格条宽10mm;60°倾斜放置;格栅进行防腐处理。

2

水解酸化池

上升流速0.5-1.8m/h;单孔布水负荷0.5-1.5m2;出水孔处设45°导流板;气水比5︰1-10︰1;水力筛缝隙>3mm时;出水孔为15-25mm;清水区高0.5-1.5m;日排泥1-2次;BOD5去除25-35%;CODcr去除30-45%;SS去除10-20%;水解率为25-35%。

3

导流快速

沉淀池

下向流沉降区表面负荷4m3/m2·h,上向流斜淀区表面负荷8m3/m2·h,斜管孔径100mm,斜管长1m,斜管水质倾向60°,斜管垂直高度0.86m,上部水深0.7m,缓冲层高度1m。

4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

0℃<水温≤50℃;气水比(3-5)︰1;BOD5负荷为2.0-5.5kg/(m3.d);反冲洗周期1-7d;反冲洗强度为4-8L/(m2.s);滤料轻质粒;平均密度1.05-1.1;平均粒径5-10mm;装填高度1.5-2.5m;水力停留时间1-2h;微污染物只需停留0.5h。

5

砂滤池

砂滤层厚度2.5米;垫层0.3米;滤速取4.0米/小时;反冲强度10升/(米2.秒);反冲时间5分钟。

6

清水池

作为滤池反冲洗水储水池和保证计量设施的稳定运行。

7

消毒池

推流翻腾S工艺,消毒接触时间≥1.5h,余氯量≤0.5mg/L。

8

脱氯池

推流翻腾S工艺,脱氯时间30min,余氯量≤0.5mg/L。

9

污泥池

砖混结构

 

7、主要创新点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具有以下主要创新点:

(1)、设备技术结构独特,U型池为国污水治理技术首创;

(2)、污水在同一个处理单元,实现三区、三级、三相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处理全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复合型、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反应器。

(3)、滤池中滤料的比表面积之和比BAF等生物滤池大大提高。

(4)、氧利用率比BAF曝气生物滤池提高1.5倍左右。

(5)、具备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沉降分离法、给水快滤法、无泵污泥回流法的特点。

(6)、在连续运行条件下实现间歇曝气,比SBR间歇曝气运行方式更节约占地投资。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在同一个污水处理单元体实现两沉两曝,比AB法、A20法、接触氧化法等污水处理工艺结构更显科学合理。

(7)、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具备实现无泵污泥外排及回流、节约能源。

脱氮除磷效果较A20法好。

(8)、运用集成创新,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运行管理简单;

革新工艺,简化处理流程,工程投资经济性;

(9)、紧凑型设计,池容积和占地面积较小,场地适应性强;

(10)、构筑物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扩建;

(11)、对气温及运行方式的适应性强。

(12)、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率稳定;

8、技术创新

(1)、设备技术工艺结构独特,U型池为国污水治理技术首创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是一种典型的高负荷、淹没式、固定化生物床的三级、三区、三相导流、活性污泥外排及回流的三相导流、脱氯除磷反应器。

在连续进水的条件下实现间歇曝气、快速过滤、悬浮物截留、两曝两沉、无泵污泥回流、定期反冲于一体。

兼有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SBR法、AB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沉降分离法、无泵污泥回流法、给水快滤等十者的优点。

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物理处理法的典型有机结合体。

通过生物氧化、生物吸附、生物过滤、沉降分离、脱氮、除磷,处理后的水质优于国标,达到中水回用。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形式为U型双锥导流曝气滤池,锥为生物接触氧化区,外锥为生物过滤区。

滤池底部为无泵污泥外排回流区,在锥和外锥设有反冲洗空气管和水管,反冲洗水管和空气管上部设有2.5—4m滤料,污水自上而下进入锥及生物接触氧化区,空气在曝气滤池中自下而上,在装有滤料的接触氧化区对流接触氧化,通过2.5~4m的滤层,使接触氧化后,在导流作用下进行沉降分离出来的水进入外锥即生物过滤区,通过2.5~4m滤层,又进行曝气生物过滤,分离出来的污泥无泵污泥外排,上清液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继续处理(反硝化)。

(2)与常用方法相比,脱氮除磷效果好

1)常用方法脱氮除磷差的原因

除磷的好坏取决于聚磷菌在厌氧段能否将磷彻底释放和排泥的好坏,如果厌氧段不能彻底释放磷,工艺系统中无法很好地排泥,除磷效果是不好的。

例如A2/O工艺是前些年较为典型的脱氮除磷工艺,但是尽管如此,除磷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其原因是:

①、由于混合液中的NO2-N、NO3-N在二沉池中反硝化,使N2附着在污泥表面上而上浮,造成二沉池表面负荷较低,停留时间长,使二沉池的污泥沉降效果不理想。

②、由于无氧池依靠二沉池池底污泥造成无氧条件下的释放,但是在回流污泥中由于含有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从而在无氧池中反硝化释放氮气,使无氧池不能形成很好的无氧条件,从而使得无氧段氧化还原电位偏高,聚磷菌对磷酸的释放不彻底,有机磷水解不充分,除磷效果不理想。

为了在工艺中避免上述问题,采取增大二沉池,增长停留时间,但带来的问题是表面负荷降低,不仅造成工程投资大,而且出水中SS高,除磷效果差,由于系统中污泥停留时间长,部分污泥硝化,排泥量少,除磷效果低。

2)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污水处理设备的脱氮除磷

①、脱氮除磷: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不设二沉池、其脱氮原理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基础上,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再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氨气,从而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除磷的原理是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将其细胞的有机磷转化为无机态磷,并加以释放,利用此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摄取废水的溶解、溶解性有机物质的合成PHB,从而在好氧的条件下,聚磷菌则将PHB降解以提供其从废水中摄取磷所需的能量,从而完成聚磷的作用。

②、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除磷:

基于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上述原理,结合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污水处理单元的前面设有厌氧池、缺氧池二段,加上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这两个好氧段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厌氧、缺氧、好氧三段脱氮除磷工艺。

与此同时,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锥即下向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中有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见原理图),因此较其它通用污水处理技术更有除磷的技术优势。

特别是污水在锥和外锥的曝气条件下,聚磷后和污泥一道下沉于无泵污泥回流区底部,并在上部水下作用下,含有高浓度磷的污泥通过无泵污泥排泥管排出池外,流入污泥干化池,污泥中80~90%的磷夹带在干化污泥中被外运处理,从而被去除,其它部分磷随干化池中的上清液和污泥干化过程中的废液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进行释放,达到反硝化。

在重力的条件下回流到下部的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在缺氧的条件下满足反硝化的运行条件,从而完成脱氮作用,同时将通过上部的压力作用将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污泥压入,并通过回流管流经污泥干化池,上清液和污泥干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又回流到无氧池中,以满足聚磷菌对磷的释放。

再进一步在好氧段聚磷菌过量摄取磷,从而达到从水中去除磷的目的。

③、综上,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脱氮除磷处理工艺较A2/O法处理工艺更为突出。

9、工艺创新

(1)工艺集约化创新性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装置充分借鉴了向下流曝气生物滤池法、向上流曝气生物滤池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给水快滤法、沉降分离法和无泵污泥回流法八者的设计手法和二级或三级污水处理工艺的优点。

使污水在U型双锥这一个系统,综合实现三级、三区、三相导流、无泵污泥外排及回流的全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高负荷、淹没式、固定化生物床的三相导流,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综合反应净化器。

因此工艺上创新性;

(2)连续进水条件下实现间歇曝气

污水连续进入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后,自上而下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下降,空气自下而上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在对流接触中,与污水及滤料失去的生物膜进行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进而完成曝气过程。

曝气后的水进入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后,在导流板的作用下与不曝气即相对静态的条件下空隙间完成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过程,实现空隙间不曝气,沉降分离的水在导流板作用下进入外锥与生物填料过滤后,水和气以向上流的方式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穿过滤层进而实行曝气过程。

因此,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是在连续进水的条件下实现曝气、不曝气、曝气的间歇曝气过程,达到了两个曝气区共用一个沉淀区的双重目的,装置没有闲置,节约占地和投资费用。

(3)借助动力实现泥水分离和无泵污泥外排及回流

污水通过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处理后水,在重力作用下继续下行,进入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又在导流板的作用,并借助于流体下行的重力,使重于水的污泥顺势下沉于锥底,同时在上部的水压作用下,压入锥底排泥管,排入污泥槽,流至污泥干化池。

上清液和污泥在干化过程中外排的废液都通过回流槽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进行反硝化处理,干化污泥外运处理。

污水在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沉降排泥后分离出来的水,在导流板的作用下进入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的处理过程中也要产生一定的污泥,产生的污泥同样借助于重力作用,使重于水的污泥通过导流板间隙,也同样下沉于底部的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还同样通过上部水的压力,将污泥压入锥底的排泥管,排入污泥槽,流至干化池。

上清液和污泥干化过程中外排的废液通过回流槽,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反硝化处理。

污泥消毒干化后外运处理。

(4)在U型双锥的同一单元体,实现两曝两沉

污水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进行处理,曝气后的污水进入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处于相对静止的沉淀状态。

沉淀后的水在导流板作用下导入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后,污水在上向流生物过滤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同样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于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沉淀污泥通过上部水压进入排泥管流入污泥槽,通过污泥干化池,上清液和污泥干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回流到污水池前,进入水解酸化或厌氧池反硝化,干化污泥外运处理,因此,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综合实现两个曝气区共用一个沉淀区的功能,并且在同一个处理单实现两曝两沉。

10、结构创新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单元构造为U型双锥、三区、三级、三相导流、沉降分离和无泵污泥回流反应器。

由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也称(一区)、锥底即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也称(二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也称(三区)。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一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设有滤料,在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二区)装有导沉板和排泥管。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一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与锥底即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排泥区(二区)之间,设有反冲洗空气管和水管,其结构详见图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构筑示意图。

11、应用创新

(1)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率稳定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由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以及下部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三部分组成。

在锥即下向流生物接触氧化过滤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都设有滤料。

在下部的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装有导流板和无泵污泥回流管。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与下部的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自动回流区之间装有滤料,并在滤料下部设有滤池反冲洗空气管和水管。

其污水流向为:

污水自上而下进入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下行至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实现泥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污泥在不用泵的条件下,自动回流到污水池的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反硝化处理。

分离出来的水导入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并同样通过滤料空隙曲折上升,污水在上升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沉于导流沉降分离区,通过无泵污泥排泥系统,回流到污水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反硝化处理。

空气的流向为: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空气是自下而上,在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在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空气同样是自下而上,在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

水与空气的流向分别为:

在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因污水是自上而下,而空气是自下而上,并且水和空气都是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对流,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另一方面,水与空气在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因污水和空气都是自下而上的,水和空气在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2)污水处理效果好

污水在锥即下向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和外锥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