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254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docx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

农业机械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摘要)

发布时间:

2001-08-0200:

00本条总点击1867 今日点击4

  发展趋势分析及市场预测

  

(一)行业面临的形势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入战略性调整新阶段

  “九五”后期,我国粮食和其它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

农业发展进程中的这一历史性转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由主要追求产量,开始转变为在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发展;从提供初级产品为主,向更大规模地实施转化增值,发展畜牧业和各类加工业方向发展。

迫于生存压力而被过度开垦的土地,将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

过去相对滞后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将加快步伐,农业人口比重将较快地降低。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上述战略性调整,一方面为长期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熟悉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农机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农机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与总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农机行业提高产品技术质量水平、增加适销产品品种、满足并引导市场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和迫切。

  2.国家将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建设工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将有计划地落实荒山荒地绿化、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西部地区降雨稀少且蒸发强烈,必须采取高效蓄水用水技术措施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

全国有80%的水土流失面积集中在西部,实行农业的保护性耕作才能实现区域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占全国15~25度坡耕地面积的70%以上,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设工程量十分巨大。

实现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工程目标需要大面积、规范化的区域性集中建设;同时,要使西部发展起来,必须让农民富起来,就要利用西部丰富的农林特产资源,提高加工层次,增值增收。

农业部制定“十五”西部农业发展计划包括:

示范推广五项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建设三十个机械化草场改良示范基地,三十个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及建设0.5亿亩稳产高产基地农田等等,都为农业装备提出了新的市场需求。

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机械、草原改良建设机械、草原畜牧业生产设备和先进适用的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生产企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3.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局面正在形成。

农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配置市场资源的同时,也把中国农机市场视为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完全依靠价格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时期即将结束。

虽然我国农机产品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相比,有一定优势,但总体技术及管理水平的差距,将使价格优势难以继续显现。

技术含量高的农机产品将受到一定冲击。

产品的质量、水平、服务将和价格一起成为竞争的主要因素。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改革的深化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十五”期间农机企业已经不能再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企业。

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给我国农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加大产品出口,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将是农机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4.农机制造队伍多元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九五”期间,一批外资企业和大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农机行业,有的已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甚至在部分产品上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种局面还将继续。

国内其它工业生产能力的结构性过剩,也已促使其它行业看好农机产品市场。

众多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也在开始进入农机市场。

这些企业在进入农机市场前,多数都进行了资产重组、债务剥离和机制转换,轻装上阵,与行业内现有大多数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在这种形势下,行业内部竞争将更加激烈。

  5.农机行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

  经过五十年发展的农机工业,已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存在的布局不合理及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一方面,如小型拖拉机、小型收割机、三轮农用车、单缸柴油机这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太多,能力过剩,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浪费国家有限资源。

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农机产品又乏力生产,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要求,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农机行业改革、改组、兼并联合、破产重组任务十分繁重。

  

(二)国内外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1.目前国外农机科技水平与产品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并实施了多种优惠政策和技术经济措施,使农业技术装备推陈出新,不断地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于40年代初首先实现了种植业的机械化,其他国家(欧洲及日本等)随后于50~60年代也相继实现了种植业机械化;进入70年代后,农业生产工厂化发展迅速,设施农业、现代集约化饲养业相继出现,种苗培育、种子加工、谷物干燥、畜禽饲养、农副产品加工等大部分实现了工厂化,农业生产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迅速降至2%~8%;进入90年代,美国等一些先进国家已在谷物联合收割机、农药喷雾机、播种机、喷灌机等农业装备上开始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并利用卫星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高新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监控作业。

  发达国家反映在农业装备现代化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电子、液压、高强度工程塑料、信息等高新技术在农机产品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农机操作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和为精准农业生产的新技术装备有新的发展;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主要农机产品中,拖拉机向系列化、多品种、大功率、高性能、多用途、舒适性方向发展;耕整与种植机械向高速、高效、复式作业、低能耗方向发展;联合收割机向提高喂入量、生产率和适应性方向发展;田间割前脱粒联合收割机不断完善;柴油机向增压、低排放、低噪音方向发展;植保机械向低量喷雾、静电喷雾、控滴喷雾和雾滴回收、喷幅自动标识、遥控无人驾驶方向发展;干燥机械向提高品质和自动化水平、高效、低耗方向发展;排灌机械向高效、节能、节水和灌溉自动化方向发展;畜牧机械向品种多样化、生产集约化、环境无害化、控制自动化方向发展。

  随着柔性生产工艺的发展以及各种高精度、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农机产品的制造精度及外观质量也明显提高。

  2.目前国内农机科技水平与产品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较低,当前主要农机产品虽有少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尚处在发达国家60~70年代阶段的水平。

近期内,我国农机行业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

研究开发更多的农机新产品品种,以满足能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水平要求的成套农业新装备;进一步提高农机产品的实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以适应我国当前广大农民购买力和使用技术水平不高的特点;加速开发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以改善日益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研究开发农产品工厂化生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引进或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工艺制造检测水平。

对利用GPS、RS、GIS等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在农业作业监控等方面还处于试点阶段。

  (三)国内市场及其需求分析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九五”期间,我国农业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农民自主办机械化的全新时期,在国家重视发展农业的大环境下,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999年,我国农业动力保有量达到4.89亿kW,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294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834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3万台,1999年我国主要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

机耕65%,机播25.59%,机收16.29%,粮食脱粒、农村运输60%以上使用了机械,其他田间作业机械也有了较大增长。

  预计“十五”期间以及到2015年,农机市场潜力仍然比较大。

  1.主要田间作业机械目前装备水平不高,潜在市场大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虽然近几年全国机耕、机播(包括机插秧)、机收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农业机械整体装备水平仍然不高,按国家新公布耕地面积19.5亿亩计算,每万亩耕地大中型拖拉机装备水平为4.0台,联合收割机1.16台,农机具与拖拉机等主机的配套比例也远未达到理想配套状态。

与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市场潜力很大。

  2.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将增加

  我国将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十五”期间基础设施装备需求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尤其是乡村小型水利建设和农田排灌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

据1985~1990年统计,每年自然灾害发生面积为4500万公顷,成灾面积达2213万公顷,近两年灾情更为严重,“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必将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据水利部门《全国水利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998~2010年),“十五”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将达到5300亿元(中央投资占2700亿元)。

其中将有30%的投资用于机械。

各种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及其改装而成的施工机械将有用武之地。

  ⑵中低产农田、低产牧场和渔池的改造。

我国现有近6600万公顷中低产田,退化草原3300万公顷,低产渔池约53万公顷。

按农业部门规划,到21世纪初期,将改造3300万公顷中低产田,改良2000万公顷退化草原和改善23万公顷低产渔池。

这些农业改造工程对土壤改良、牧业、渔池增氧清污等类机械将提出新的需求。

  (3)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环境改造。

“十五”将继续实施以西部开发为主的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华北、东北和西北农田防护林建设,科学地进行退耕还草和退耕还林,治理和防止农田和灌溉河、渠的污染等建设工程,除现有的农业机械品种外,还需要开发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技术装备。

  (4)我国粮食烘干,仓储能力不足。

正常年份每年因霉烂等损失粮食达100亿公斤。

因此急需发展农业生产产后加工与农产品烘干、贮运等基础设施。

例如粮食运输、自动装卸、通风、干燥、仓储等各类设备。

  (5)小城镇建设、农村现有水利设施的安全检查、维修,以及新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和农机化服务部门用于农机化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用的多项设备如:

工程运输车、贮油、检测设备等。

  3.集约化可持续农业的推行需要新一代农机产品

  集约化可持续农业技术首先把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放在首位,把高产优质品种、灌溉、化肥、设施等集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的支柱,以求达到高效增收的目的。

其次,强调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结合,提高抗逆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21世纪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集约持续农业的推行,向农机工业提出各种新型农业机械的需要。

  

(1)各种联合作业机、少耕免耕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成套耕作机械,可以满足土壤耕作、环境保护、培肥地力的需要,并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同时通过推广化肥分层深施机械等措施,把化肥利用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并节约化肥避免水资源污染。

  根据农业部的规划,在有效使用化肥,防止过量施用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外,还要鼓励制造和使用有机肥,发挥有机肥在培肥改土、稳定增产和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0年要求有机肥提供的养份(有效成份)达到3500万吨,为此还要发展有机肥撒施机械等设备。

  

(2)低污染植物保护机械。

我国农药有效利用率不足40%,超低量弥雾机、生物农药喷施机等植保机械新产品,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施用效果10~15个百分点,并减轻对农产品和土地污染。

  (3)引水灌区和西部地区需要的节水灌溉设备。

灌区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2/3。

1998年全国灌溉面积达8亿亩,大多采用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率仅40%。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十五”大以后,国家把“节水”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要求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5~20个百分点,因此,喷灌机具、滴灌设备、渗灌设备等节水灌溉机具将会有大的发展。

  (4)新型种子培育、处理设备。

为了避免物种退化,要求大力发展种子生产基地,尤其是转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将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为此急需新一代种子保贮、加工、播种的技术装备。

同时,为了节约价格昂贵的精良种子,精量播种机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5)保护和垦复耕地需要农田工程机械产品。

由于我国耕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而我国已荒漠化和正在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达332.7万公顷,北方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正在继续发展,水土流失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沙化面积153.3万平方公里,三项合计占国土面积的53.9%。

全国土地质量下降,耕地中有59%缺磷、23%缺钾、14%磷钾俱缺。

土地资源因各种人为因素废弃的累计1333万公顷,每年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约14万公顷,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将对农业耕地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性措施。

  各种拖拉机配套的推土铲、挖根、挖石机,梯田修筑及垦殖成套机具设备等保护和垦复耕地资源的农田工程机械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产品。

  (6)设施农业需要的装备。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经过20~30年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90年代以来,我国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99年全国设施农业栽培面积达150万公顷。

设施农业以有效利用耕地和空间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典范,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预测“十五”期间仍将以年均20%~30%速度递增。

现在市场对增温设备、无土栽培设备和小型园艺机及配套农具等需求迫切。

  (7)适应间作套种耕作技术的设备。

间作套种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50%,生产粮食占总产量的70%。

间作套种有效利用空间和积温,对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适应间作套种的动力和配套农具,国内尚属空白,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开发。

  (8)新型农膜铺放和回收设备。

现在农业上在玉米种植、地膜育秧、塑料大棚、牲畜养殖,以及氨化秸杆方面大量使用农用薄膜。

据有关方面规划,到2010年我国使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将达到1000万公顷,蔬菜保护性栽培面积达到153.3万公顷,需要农用薄膜161万吨。

因此,需要大量与不同拖拉机配套、品种多样的铺膜机械以及防止白色污染的薄膜回收设备。

  (9)精准农业所需装备。

精准农业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测试监控技术、机械技术和农业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未来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它适宜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国营农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实施“点上跨越”的首选项目之一。

在发达国家该装备和技术已应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甜菜和马铃薯的生产管理。

目前美国有5%~15%的作物面积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精准农业技术和装备。

  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将精准农业列入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模式之一进行研究试点。

国家计委高新技术司和北京市政府为了跟踪世界农业和农业装备的最新先进技术,在北京地区设立了精准农业装备示范农场。

并筹集专款用于引进国外的精准农业装备及相关技术。

这一现代高新技术试点成功必将促进我国农机高新技术的发展并拉动新的需求。

  (10)风力发电设备。

风能是一种成本低无污染的优质资源,为了减少烧煤、烧油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对风力发电机组的需求将增大。

据国家经贸委风能规划,2000年后将大力发展风力发电,2005年风力发电拥有量将达到并网5000台/300万千瓦,离网35万台/3.5万千瓦。

  4.农业产业化需要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尤其是市场前景看好的精深加工技术设备

  农副产品加工设备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技术装备。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同时由于精深加工可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也成为农民创造财富、增加积累的首选产品,是21世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我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多样,但加工设备比发达国家少得多,而且绝大部分为初加工设备,影响农副产品资源利用价值的提高。

据市场调查,“十五”及2015年,农副产品资源加工设备将在继续提高和完善现有常规加工设备质量。

以保证市场需求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开发研制精深加工设备上来,需要的主要设备有:

  

(1)粮食及薯类产品资源精深加工关键设备,如小麦剥皮制粉设备、免淘洗米和强力抛光加工成套设备、玉米脱胚榨油设备等,市场年需求量较大,每类产品约需4500~5000台。

  

(2)油料和油脂精深加工设备。

技术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或二级食用油指标,如油料挤压膨化设备、CO2超临界浸出设备、粉末油脂加工成套设备等,市场年需求约2500~3000台。

  (3)纤维资源精深加工设备。

如长绒棉加工成套设备,植物纤维氨化设备,棉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设备等,其加工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年需求量5000~6000台。

  (4)林果特产精深加工设备。

如制造粉末澄汁香精、大蒜油粉末、香菇调味粉等喷雾干燥设备、纯果汁饮料加工设备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类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年市场需求量约1500~2000台。

  (5)畜禽和水产品精深加工设备。

如快速冷冻设备、超高温灭菌和无菌灌装设备、水产品专用微波、热泵干燥、红外线设备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中近期年需求量1000~1500台。

  (6)饲料精深加工设备。

如微粉碎技术设备、饲料熟化加工技术等,都是保持和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报酬率的新型技术装备,年需求量300~350台。

  (7)烟草和茶叶精深加工设备。

如提取制作烟口香糖、烟茶、浓缩茶、果味茶等加工设备。

既提高烟草和茶叶的经济效益,又使其具有保健效果,市场前景可观,市场需求量1500~2000台。

  5.农业机械对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起重要作用

  90年代以来,农业机械一直比较活跃,特别是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等产品,因适应农户购买能力和使用、维修技术水平,投资回收快,回报率高,市场一直比较好;提高农业耕作质量的大中型拖拉机市场正在兴起。

  农业机械所节约的活劳动已经能够超过使用机械消耗的物化劳动。

联合收割机异地跨区作业,增加联合收割机作业时间20~30天,经营者可在2~3年收回投资。

这对于农机投资回收期一般为10年来说,投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因此,诸如此类的农机产品成为农村农机经营专业户增收致富的投资热点。

  国家和地方扶植农机的政策是农机市场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山东、四川、江苏和北京等10几个省市区制定了鼓励购买某些农业机械的补助政策,省、市、县、乡财政补贴幅度一般20%~50%不等;此外,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农机更新报废补贴政策。

去年国家用于秸秆还田机具的推广费用5000万元,大大激发了农民购买秸秆粉碎机的热情,预计将以年均20%~30%的递增率增长。

  综上所述,“十五”大以后,中央千方百计稳定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将成为农机市场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6500万农村人口要脱贫,全国人民要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国家将继续稳定农村各项政策,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这为农机工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大环境有利于农机市场的发展。

据农业部的测算和规划,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从1996~2000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到4360亿元,年均800多亿元,至2010年要达到17000亿元,年均1000多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中,大部分将用于添置农业机械,所有这些有利因素,构成了“十五”至2015年农机市场发展的基础。

  但是,在发展中还有些制约因素需要认真对待,主要有:

  

(1)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增加。

全国12亿多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在总数为4.6亿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又占97.7%。

巨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剩余劳动力高达1亿多。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左右,这无疑对替代农业劳动力的农业机械的增长产生逆向影响。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据统计,“九五”前四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由1996年的9%、1997年的4.6%、1998年的4.4%,降到1999年的3.8%。

1999年农民实际收入比上年度减少40元,这样将直接影响农民农机购买能力。

  (3)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销平衡,略有剩余。

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物化劳动消耗少、农产品剩余多、价格低、品质好,所以进口粮棉等农产品可能有较大幅度增加。

据有关经济研究机构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稻米、小麦、棉花、羊毛、粮油加工、糖业等农产品进口金额将达1331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同类产品出口仅为6亿元。

进口增幅大的稻米达300%、棉花达426.6%、粮油加工品达260.2%。

相应的农产品出口减少569亿元,这无疑也会对农机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

  (4)农机扶持政策不稳定。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都有一些扶持政策,但具有一定的弹性。

各地补贴对象补贴比例不一,而且时有时无,具体操作上也不规范,有可能影响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发展。

  从近年销售情况看,农机工业产销从1999年增速趋缓,据2000年月报统计,农机工业总产值完成7053171元,比1999年下降6.55%。

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也有较大下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完成40261台,下降35.68%,小型拖拉机1467446台,下降15.97%,内燃机产量7023.8万千瓦,下降15.62%,联合收割机完成30883台,下降21.73%,农用运输车完成2977312台,下降6.96%。

所以,对“十五”期间农机市场需求不能期望过高。

  (四)国外市场需求

  1.世界农业机械出口贸易市场广阔

  进入80年以来,世界农机出口总额每年都在120亿美元以上。

其中欧洲市场占50%以上,北美市场占25%左右。

农机出口大国德国生产的拖拉机和农机出口150个国家,其出口量占总产量的50%。

1992~1994年,德国拖拉机出口额占世界拖拉机贸易额的17%~19%。

  随着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一些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量还会增加。

扩大农机产品出口潜在市场很大。

  2.我国农业机械出口具有一定优势

  2000年以后,“九五”期间新开发的一批具有80~90年代国际水平的产品将相继投产,为扩大农机产品出口,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生产的中小型农机产品,如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中、小功率柴油机等,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规模、农艺要求和投资能力以及使用维修水平,历来是我国农机出口的强项。

如果在质量和性能上加以提高,除了美洲、亚、非这些传统市场外,还有可能扩大对东欧、独联体等各国的出口。

  我国农机行业现有26个出口基地,62个扩大出口权企业,自主经营出口企业129个,列入出口生产体系的生产企业已有300家左右,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具有一定实力的出口队伍。

  3.出口创汇总额、主要出口产品和数量预测

  2000年我国农机出口创汇额预计可达到5亿美元。

按出口年增长4%~6%计算,2005年可达6~6.6亿美元,2015年可达9~12亿美元。

  “十五”期间主要农机产品年出口数量预计:

  拖拉机:

履带式200~300台,轮式4500~5000台,手扶6~8万台;配套农具2~3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

300~400台;植保机械:

50~60万架,畜禽饲养机械与草原牧业机械8000~12000台(套);农副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