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034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

《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学考试重点.docx

水文学考试重点

绪论

水文学:

o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

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地球上的水

.

(1)水本身性质

.

(2)水与地理环境、人类的联系

o水文学的特点:

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

性,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水文学:

地球物理水文学、工程水文学、地理水文学

地理水文研究的特点:

宏观性:

水体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总体演化趋势

综合性:

与其它自然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研究

区域性:

各水体的区域差异性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水文现象:

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o水循环永无止尽,水文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o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

o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第一章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

水的物理性质

.水的热学性质:

o大热容量:

所有固体和液体中热容量最大的物质

o潜热:

水在固、液、汽三态转化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o显热:

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

o水的大热容量和潜热性质对调节地球上的热量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

使冬季不致过冷,夏季不致过热;低纬度地区不至过热,高纬度地区不至过冷。

o水温特征:

海水、河水、湖泊、水库、地下水

各水体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1).降水o矿化度最低。

呈弱酸性,对于各种可溶性盐类远未饱和。

o当雨雪中饱和的CO2达到电离平衡时,其pH值为5.6,故显酸性。

大气降水的pH值小于5.6即为酸雨。

o降水中的物质来源(凝结核):

①海面泡沫飞溅,水滴蒸发成极细的干盐粒;②风从地面吹起的扬尘;③火山爆发喷入大气的易溶物质及尘埃;④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2).海水o海水组成的恒定性:

主要元素12种,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含量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的99.8~99.9%,其比例几乎不变。

o海水的盐度:

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

o绝对盐度:

海水中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克/千克)

o实用盐度(S):

利用电导间接表示盐度。

(3).河水o循环更替速度快:

河水流动迅速,交替期平均只有16天。

o河水与河床砂石接触时间短,其矿化作用很有限。

河水的矿化度小:

<1g/L,平均约0.150.35g/L。

o河水的水化学属性几乎完全取决于补给水源的性质及比例。

o河水化学组成的时间变化明显

(4).湖水o湖泊的形态和规模、吞吐状况及所处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湖水化学成分及其动态的特殊性。

o矿化度差异:

淡水湖(<1克/升)、微咸水湖(1-24.7克/升)、咸水湖(24.7-35克/升)、盐湖(>35克/升)。

o湖中生物作用强烈,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的趋势。

o深水湖有分层性,湖水停滞区域,会形成局部还原环境。

(5).地下水o地下水化学组成类型多,地区性差异大。

o地下水充填于岩石、土壤空隙中,循环交替缓慢,使得土壤和岩石圈各种元素化合物都可能存在于地下水中。

o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从淡水直到盐水。

在淡水中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

随矿化度的增加,阴离子按HCO3-→SO42-→Cl-次序递增;阳离子按Ca2+→Na+(Mg2+)次序递增。

o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极为缓慢。

地球上水的分布世界上的总供水量为大约13.86亿立方千米,折合成水深3700m。

水资源的特性

自然属性1,.可再生性

2水循环过程具有无限性的特点,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但这种可更新的水量又是有限的。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4年内与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衡

社会属性1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

.2利与害的两重性

世界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可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和特征的是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年径流量。

区域水资源总量:

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量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

(1)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1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

2水循环的前提条件:

水在常温常压下液态、气态、固态的三相变化

3水循环的制约因素:

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与强度

(2)水体的更替周期

1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通常用下式来估算T=W/ΔW式中T为更替周期W为水体总贮水量;ΔW为水体年平均参与水循环的活动量

2水体的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亦是反映水体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

3循环速度愈快,周期愈短,可开发利用的水量就愈大。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衡。

I.Q=ΔS

水量平衡与水循环的关系

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水循环持续不断的基本前提。

水循环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内在的规律

水量平衡方程式的通式I.Q=ds/dt,式中收入项I和支出项Q,可视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分。

其简繁程度与所研究的对象以及时段长短有关。

例如,对于多年平均来说,Δs→0,可忽略不计;但对于短时段水量平衡方程式而言,蓄水变化量Δs非但不可忽略,而且必须细分为地表水体蓄水变量、土壤蓄水变量、地下水蓄水变量等。

陆地水量平衡方程通用方程:

I.Q=ΔS

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P陆-R地表-R地下-E陆.-T=ΔS陆

多年平均:

P陆-R=E陆

区域水量平衡方程

蒸散发蒸散发包括蒸发散发

蒸发:

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根据蒸发面的不同,蒸发又可分为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

蒸散发不仅是水的交换过程,亦是热量的交换过程,是水和热量的综合反映

水面蒸发是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即某一地区最大的可能蒸发量,也称为潜在蒸发或蒸发

能力。

水面蒸发的大小受气象条件的控制。

影响蒸发的因素(供水条件、土壤特性、动力学及热力学因素)

1供水条件.(不充分供水,充分供水)

o水面蒸发

o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的土壤蒸发

o蒸发能力,又称潜在蒸发量或最大可能蒸发量

2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动力学因素:

影响蒸发面上的水汽分布梯度)

o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o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热力学因素:

蒸散发的能量源泉

o太阳辐射

o平流时的热量交换

水汽运输指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

水汽运输过程中,水汽的含量、运动方向与路线,以及输送强度等会发生改变,对沿途的降

水以重大影响。

水汽输送主要有大气环流输送和涡动输送两种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区性特点和季节变化,时而环流输送为主,时而以涡动输送为主。

水汽输送主要集中于对流层的下半部。

我国水汽输送基本特点

1存在三个基本的水汽来源,三条输出入路径,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水汽输送既有大气平均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又有移动性涡动输送。

.3地理位置、海陆分布与地貌上总体格局,制约了全国水汽输送的基本态势。

.4水汽输送场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降水是水循环过程的最基本环节,是水量平衡方程中的基本参数,决定一个区域水

资源的多少。

.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是水汽和冷却凝结。

这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是促使水汽冷却凝结的主要条件。

面降水的计算把实测的点降水量转化为全区域的降水量

o算术平均法o垂直平分法(太森多边形法)o等雨量线法o客观运行法

(算术平均法优点)方法简单易行,适合于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站网稠密且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垂直平分法(太森多边形法)优点:

适用于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的地区。

缺点是把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都视作固定不变,这与实际降水情况不符。

等雨量线法优点:

.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著而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地区。

计算精确度较高,并有利于分析流域产流、汇流过程。

下渗.下渗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

影响下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的影响o土壤的透水性能和前期含水量

o有机质含量

2.降水特性的影响o下渗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

o强雨点击碎土粒,充填土壤空隙,减小下渗率.

3流域植被、地形的影响o影响下渗时间;植被根系增加裂隙

.4人类活动的影响

径流的表示方法

1.流量Q,m3/s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2.径流总量W,m3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W=QT

3.径流深度R,mm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

R=W/F=QT/F

4.径流模数M,L/s·km2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产生的径流量。

M=Q/F

5.径流系数α,无单位比值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及与相应的降水量之比值。

α=R/P

径流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水在流域的再分配与运行过程。

o产流过程中水以垂向运行为主,它构成降雨在流域空间上的再分配过程,是构成不同产流

机制和形成不同径流成分的基本过程。

o汇流过程中水以水平侧向运行为主,水平运行机制是构成降雨过程在时程上再分配的过

程,是构成流域汇流过程的基本机制。

影响径流的因素

1.气候因素:

A包括降水、蒸发、气温、风、湿度等。

B降水和蒸发的总量、时空分布、变化特性,直接导致径流组成的多样性、径流变化的复杂性。

C气温、湿度和风是通过影响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而间接影响径流的。

2.流域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地形特征、地质条件、植被特征

3.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径流的过程、径流的数量、质量的变化。

壤中流发生于非均匀质或层次性土壤中的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界面上,她可以发生在饱和

水流情况下,也可以发生在非饱和水流情况下,一般前者是主要的,是形成洪水径流的主要

部分。

壤中流产流条件1、要有供水,即上层有下渗水(必要条件)

2、要有比上层下渗能力小的界面(前提条件)

3、供水强度要大于下渗强度(充分条件)

4、产生临时饱和带,还有具有产生侧向流动的动力条件,即坡度及水流归槽条件(充分)

壤中径流的产生与降雨强度没有直接关系,它只取决于上层的下渗率。

当降雨强度小于上层下渗率时,只要上层下渗率大一下层下渗率,形成临时饱和带,即可产

生壤中径流,而且此时只有壤中径流而无地面径流。

当降雨强度为最大,上层下渗率次之,

下层下渗率最小时,既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径流发生。

第三章陆地表面水的组成和运动

流域产流的界面

河流的水情:

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指河川径流的分布与变化,洪水、枯水的特征等。

水情要素.水情要素是用以表达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尺度。

.它包括水位、流速、流量等。

充分掌握水情要素资料,是研究河流水文的重要基础。

水位.指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

流速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呢移动的距离。

年径流量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

.实测各年径流量的平均值,称为多年平均径流量。

.实测资料年数增加到无限大时,多年平均流量将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此称为正常

年径流量。

可以用年平均流量Q(m3/s)或年径流总量W(m3)表示,也可以用年径流深R(mm)

及径流模数M(L/s·km2)表示

正常年径流量的推求

1.资料充分时:

算术平均法

2资料不足时:

利用参证变量的相关分析法延展资料系列(利用相邻流域的年径流量;.利用降水量)

3.缺乏实测资料时:

等值线法;水文比拟法:

利用参证流域的水文特征值

年径流量的多年变化过程

1河流各年年径流量的丰、枯情况,可按照一定保证率(P)的年径流标准划分。

2.通常以P<25%为丰水年;P>75%为枯水年;25%<P<75%为平水年。

.保证率:

指大于某一界限值的累积概率值。

洪水过程线.暴雨洪水在出口断面上的响应,也可以通过流量过程线表达

.若先后两次降水由于前期降雨所形成的洪水过程尚未泄完,第二次降雨所形成的洪水又

接踵而来,就形成了复式洪水过程线。

基流(baseflow):

河川流量中基本稳定的部分,主要来自地下水补给,有时也包括来自湖

泊和冰川的补给。

枯水是河流断面上较小流量的总称

河流的枯水径流过程,实质上就是流域储水量的消退过程,因此影响枯水径流的因素和影响

流域蓄水量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河水的运动

1.河水运动过程中的受力(重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机械摩擦力)

2层流与紊流

层流:

全部水流呈平行流束运动,即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线(流线)平行,在水流中运动方

向一致,流速均匀

紊流:

水流中每个水质点运动速度与方向均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围绕一个平

均值上下跳动的

洪水波

.

.附加比降:

洪水波水面相对于稳定流水面的比降。

波前为正,波后为负

泥沙的分类

1.按泥沙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分为:

o推移质(底沙):

粒径较粗,不能悬浮在水中,只能在离床面不远的范围内,沿着河底跃

移、滚动或滑动

o悬移质(悬沙):

粒径较小,在紊动扩散作用下,可以悬浮在水流中。

泥沙的运动:

1.推移质运动(单颗泥沙的推移运动,群体泥沙的推移运动)

2.悬移质运动

与推移质运动相关的河流流速定义

1.起动流速:

使泥沙开始起动的水流流速。

最小的起动流速发生在粒径为0.2mm处

2.止动流速:

泥沙停止运动时的水流流速。

起动流速一般为止动流速的1.2-1.4倍

3.扬动流速:

泥沙开始悬浮时的水流流速。

一般来说,扬动流速大于起动流速,对细颗粒,扬动流速可能小于起动流速

群体泥沙的推移运动

1.沙波运动:

单颗泥沙的间歇性运动;对床沙的分选作用;水流速度位于起动流速与扬动流速间时产生沙波。

2.悬移质运动

.悬移质是泥沙运动的主要方式,一般远大于推移质运动。

.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具有自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

.颗粒越细,垂线分布越均匀,越粗则越不均匀。

冰川的形成:

.雪的沉积

.粒雪化(单个冰晶体积增大,形成圆球状的雪粒)松散的雪粒变成比较坚实的固结雪粒和聚合雪粒,使积雪的厚度变薄

.成冰作用

o冷型:

低温干燥环境;没有融水渗浸,在压力下雪粒的重结晶,晶粒小

o暖型:

气温接近0℃,渗浸成冰;冷渗浸-重结晶,暖渗浸-重结晶

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形态和运动特性划分

o大陆冰盖:

补给区占优势,面积大,冰层巨厚,分布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分布在南极和格

陵兰

o山岳冰川:

运动占优势、积累与消融大致平衡。

散布于高山地区,其规模与厚度远不及大

陆冰盖。

山岳冰川的运动基本上受下伏地形控制。

2.按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划分

o大陆型冰川:

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大,降雨量少,冰雪累积和消融的速度慢,冰川运动相对

较弱。

如西藏中部和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青海和甘肃等内陆地区的冰川。

o海洋型冰川:

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大,冰川恒温层的温度接近零度,活动性强,地貌作用也

较强。

如:

欧洲的阿尔卑斯、我国的西藏东南部与横断山系的冰川。

湖泊与水库

..湖泊: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

湖泊类型

1湖盆的成因分类:

构造湖、火山湖、堰塞湖;河成湖(牛轭湖)、冰川湖、海成湖(潟湖)、风成湖、溶蚀湖等。

2.按湖水补排情况分类:

吞吐湖和闭口湖;外流湖与内陆湖

3.按湖水矿化度分类:

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及盐水湖

.4按湖水营养物质分类:

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富营养

水库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在河道上建坝或堤堰创造蓄水条件而形成的人工湖泊,

其水体运动特性及各种过程,基本上与天然湖泊相似。

水位与库容

.设计最低水位:

死库容与死水位

o死水位是根据发电最小水头和灌溉最低水位确定,并考虑漏水的淤积情况

o死库容以下的库容不能用以调节水量

o除特别干旱的年份,不动用死库容中的水

.兴利库容(有效库容)与设计蓄水位,满足灌溉、发电等需要而设计的库容

.防洪库容、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和汛前限制水位

入海河口的分段

第四章海洋的结构与海水的运动

潮汐1.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2由太阳引起的潮汐称太阳潮,由月球引起的称太阴潮。

.3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的引潮力之比是太阳引潮力的2.17倍。

4.朔、望日(农历初一、十五)时,月、日、地三个天体中心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迭加,形成大潮。

.5上、下弦(即初八、二十三)时,月、日、地三者的位置形成直角,月、日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一部分,故这时合成的引潮力最小,形成小潮。

潮汐的引潮力引潮力=万有引力+惯性离心力

oA点:

引力大于离心力,涨潮方向指向月球

oB点:

离心力大于引力,涨潮方向背向月球

洋流.又称海流,即"海洋中河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

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

.洋流的成因主要有大气运动、密度差异、陆地的形状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等。

第五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

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含水介质

1.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孔隙度:

孔隙体积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土体积之比

.2坚硬岩石中的裂隙,裂隙率:

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土体积之比

.3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岩溶率:

溶隙体积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土体积之比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1.与水分的贮容、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o持水性:

岩土在重力作用下,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仍然保持一定水分的能力

持水度:

饱水岩土经重力排水后所保持水的体积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o给水性:

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性能;

给水度:

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体积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地下水类型

1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

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2按含水介质类型分: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潜水与承压水定义

潜水饱水带中自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潜水与承压水特征

潜水1潜水面上没有稳定的隔水层,通过包气带中的孔隙与大气相连通,潜水面上任一点的压强

等于大气压强,不承受静水压力。

2一般情况下,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3通过包气带与地表水及大气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受外界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动态变

化比较大,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承压水1由于存在隔水层顶板而承受静水压力

2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3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要小,动态变化相对稳定

4水质类型多样

孔隙水埋藏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网络中的重力水。

o孔隙水既可以是承压的,也可以是非承压的。

o水量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连续性好

o一般为层状分布,同一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具有统一连续的地下水面

主要的孔隙介质类型:

洪积物:

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

冲积物:

河流沉积的物质

冰积物:

冰川沉积的物质

湖积物:

湖泊沉积的物质

裂隙水存在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o裂隙水的埋藏、分布与运动规律,受岩石的裂隙类型、裂隙性质、裂隙发育的程度的控制。

o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广布的山区,平原地区一般仅埋藏于松散沉积物所覆盖之下的基岩

中,在地表极少出露。

裂隙类型:

成岩裂隙,风化裂隙,构造裂隙

.与孔隙水相比,裂隙水具有以下特点

o裂隙水埋藏与分布极不均匀

o裂隙水的动力性质比较

o基岩裂隙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通常由地复杂表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裂隙率迅速递

第六章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文效应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1直接影响:

人类活动使水循环要素的量或质、时空分布直接发生变化,如兴建水库、跨流

域引水工程、作物灌溉、城市供水或排水等

2间接影响: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局地气候,以间接方式影响水循环各要素。

例如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城市化等。

水体自净能力废水或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产生两个相关联的过程:

一是水质恶化过程;二是

水体净化过程。

.水体自净

1广义的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

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2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是一定水体在规定水质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o水环境容量大小与水体特征、污染物特性及水质目标有关

o针对不同的污染物有不同的水环境容量

o水环境容量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参数,是水资源利用规划的主要约束条件,也是水体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环境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