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908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docx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

第一模块必修1——自然地理部分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

银河系其它行星系

太阳系其他

地月系

月球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巨行星:

木、土

·远日行星:

天王、海王

注:

火星→小行星带→木星

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

△3.月球无生命的探讨*月球特征:

 ①在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易遭陨石撞击,表面多起伏(宇宙环境)

 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183℃—172℃(温度)

 ③无大气层,月空永远黑暗,没有风云雷电等气候现象(大气)

④月球表面没有水,因此无生物,也不能形成土壤(液态水源)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相关概念:

温度、太阳辐射、太阳常数

2.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3.对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

动动和生物活动

·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4.全球总分布趋势:

由赤道低位向两极高

纬逐渐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试分析四川与西藏两地)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

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

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

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与黑子的出现相关

*⑶日珥:

太阳表层巨大的火焰喷射物向外延伸

太阳风:

太阳表面向外抛出的高能带点粒子常出现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相关(高纬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数基本吻合)

·电离层的干扰(无线电中断)、对磁场的影响(磁暴)、极光等

*4.人类对宇宙的性探索

△宇宙资源:

空间资源→高真空、前辐射和失重

太阳能资源→探索中

矿产资源→矿藏、能源等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传and公转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

①自转方向:

侧视→自西向东

北极俯视→逆时针

南极俯视→顺时针

②自转周期:

恒星日:

23h56m4s

太阳日:

24h

③自转速度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1670km/h,两极:

0km/h(纬度α:

v=1670×cosα)

·角速度:

除两极为O外,其他皆为150/h

2.地球的公转

①公转方向:

与自转方向一致,常以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南极上空则相反

②公转周期:

恒星年:

365d6h9m10s

回归年:

365d5h48m46s

③公转速度:

公转轨道为椭圆,近日点(1月初:

D)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

B)速度慢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相关概念:

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

回归线=黄赤交角=23°26’

极圈=900-黄赤交角=66°34’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右图)

三.昼夜交替与时差

1.昼夜更替——晨昏线(圈)

①晨昏线(圈)的概念: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②晨昏线(圈)特点:

·与太阳光线垂直

·随地球自转而自西向东转动

·平分赤道,交点时刻分别为6:

00和18:

00

·二分日与经线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其他时刻与经线斜交

③晨线、昏线的判定→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

由夜到昼→晨线

由昼到夜→昏线

2.时差例:

北京:

120°E,14:

00

①地方时的计算A地:

20°E,

·地球自转1周期为24h→自转经度150为1h→自转经度1°为4m

·计算公式:

未知地A的地方时=已知地B的地方时±A和B两地时差

根据自转方向,A点在B点以东为+,在B点以西则-

②日期变更线

·自然日界线:

地方时0:

00所在的经线,0时线是不断变化的经线

·国际日界线:

人为认定1800经线作为日期的第二个分界线

1800经线以东为新的一天,以西为旧的一天150

④时区和区时

·1时区为15度,即:

中央经线(0、15、30……180度)左跨7.50右跨7.50的区域,时区内的时刻统一以中央经线为准,称为区时

·国际标准时间为0度经线的地方时,又称格林尼治时间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

·规律: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口诀:

北右南左赤道无

纬度越高越显著

·影响:

河流、洋流、风等

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⑴相关概念:

昼弧、夜弧

⑵变化规律:

·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昼长由北极圈向南递减

·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昼长由南极圈向北递减

·二分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全球昼夜平分,昼夜等长

⑶昼长的计算:

昼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12点-日出时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相关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

⑵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二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递减

⑶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附图1)

设:

太阳直射在D点,求E点太阳高度

HE=900-D点与E点的纬度差额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

(记忆:

从冬季记起,即:

1212)

春→3、4、5夏→6、7、8

秋→9、10、11冬→12、1、2

2.五带: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

△高中低纬的划分是以60度和30度为界线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①纵波:

p波,速度快,固液气三态传播

②横波:

S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传播

2.内部圈层(见课本P22、23图)

▲内→外:

地核-地幔-地壳

·内地核→外地核→(古登堡面)→下地幔→上地幔→(莫霍面)→地壳

6370km5150km2800km900km33-17km0km

·岩石圈:

0km—80km软流层:

80km—400km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气体(N、O)、悬浮物

·水圈:

水体构成的不连续的圈层,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地下水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土壤圈:

岩石层表面稀薄的具有肥力的圈层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

*智慧圈:

人类生存环境圈层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削弱作用

·吸收:

有选择.O3→紫外线、CO2和水汽→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云最显著

·散射:

有选择.短波易被反射(蓝色、紫色)

2.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

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大气逆辐射:

长波辐射,辐射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大气问温室效应

3.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二.热力环流

1.产生原因:

地面受热不均

2.产生过程:

(附图2)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3.代表类型

·海陆风:

P31课本活动图

·城市风:

P52课题研究图

·山谷风:

白天由于山坡增温强烈,气流上升,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大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风向,影响风速,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低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

2.地转偏向力:

影响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3.摩擦力:

影响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

△高空风受1、2两种力的影响,近地面则受1、2、

3三力共同作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七气压带+六风带

★重点把握课本图2.10中三圈环流,以及气压、

带风带形成的过程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移50左右)

夏至日北移,冬至日南移←太阳直射点的

季节性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

·7月份:

陆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海洋→夏威夷高压

·1月份:

陆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

⑴东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东南风,湿热;冬季→东北风,干冷

⑵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季风:

夏季→西南风、赤低,湿热;冬季→东北风、副高,干暖

三.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

★教材P39图2.16、2.17,P91图5.6,要求掌握分布、特点和对应自然带

1.热带

⑴热带雨林气候(100S/N之间)

·全年高温多雨·常年收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⑵热带草原气候(100-23026’S/N之间)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⑶热带季风气候(100-23026’N之间大陆东岸)

·全年高温,雨季高度集中·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

⑷热带沙漠气候(23026’-300S/N之大陆内部或西岸)

·全年干旱少雨·常年受副高或信风带的控制

2.亚热带

⑴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性气候(250-350S/N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

⑵地中海气候(300-400S/N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常年受副高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3.温带

⑴温带季风气候(350-500N之间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

⑵温带海洋性气候(400-600S/N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分配均匀·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⑶温带大陆性气候((400-600S/N的大陆内部)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深居内陆,常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

4.亚寒带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5.寒带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6.高山气候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图2.19、2.20)

1.气团:

冷气团/暖气团←气团的温度、湿度

2.锋(锋=冷、暖气团+锋面)

(1)冷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形式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降雨形式:

锋后雨

·天气状况:

温暖晴朗→阴天、下雨、降温和刮风→转晴,气压↑,温度↓

(2)暖锋

·冷暖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

·降雨形式:

锋前雨

·天气状况:

低温晴朗→连续性阴雨→转晴,气压↓,温度↑

(3)准静止锋——梅雨天气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降雨形式:

锋面附近

·天气状况:

晴朗→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转晴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以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之相反.图2.21

1.低压气旋——低压槽

地面低压,气流逆时针辐合上升,形成阴雨天气,如台风

2.高压反气旋——高压脊

地面高压,气流逆时针辐散下沉,形成晴朗天气,如伏旱

△锋面气旋

·锋面与气旋系统的结合,出现于低压槽处,我国很常见(图2.22)

·相关概念:

冷锋符号、暖锋符号、云系范围(雨带)

▲台风和寒潮

①台风

概念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2级一是那个的热带气旋,是热带气旋级别最高的一种

结构

台风眼(下沉气流,无风)——旋窝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多发季节

7~11月最为频繁

源地

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海域。

北太平洋海域最频繁,称为台风,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称为飓风

灾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影响区域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岸和美国东部,孟加拉湾沿海

预防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②寒潮(冬半年)

·概念:

由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和冻害等现象

·危害

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

冻雨会压断电线,造成通信中断,且交通运输也受阻

大风会吹翻船只,毁坏建筑物

·预防措施:

预报警报,船只返港、农作物和畜群提前防寒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全球变暖问题

1.状况:

大气状态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大尺度→一定尺度的上下波动

·小尺度→总趋势在变暖(近百年来)

2.原因:

·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生活、汽车尾气等

·人为的毁林,森林对CO2的吸收减少

二.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可能影响

·冰川融化、海水膨胀,致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全球气温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原有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不稳定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汽车使用,控制CO2的排放;

·利用新技术,使用新能源;

·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按空间分布分类;

⑴地表水:

江河水(更新最快,16天)、湖泊沼泽水、冰川(固态水,占总量的2/3)

⑵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图3.33)

·潜水: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有自由水面

·承压水:

第一隔水层之下,第二隔水层之上,没自

由水面,承受一定压力,会形成自流水

*2.按水体循环周期分类

⑴静态水资源:

一旦开发,很难恢复。

如:

冰川、内

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⑵动态水资源:

更新快,周期短课短期恢复。

如:

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等(常用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

总体水资源量不变,大气圈、水泉、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结合在一起

2.水循环过程:

海陆间大循环、海洋循环、陆地循环(见下图)

3.水循环的意义: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

·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对地表形态具有塑造作用(流水作用)

三.水资源的补给关系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夏秋两季为主

时间集中,不连续

水量变化大

东部季风区

季节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有连续性,水量稳定

东北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

夏季为主

水量较稳定

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湖泊水水补给

全年

水量较稳定

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普遍(有湖泊地区)

地下水补给

全年

稳定

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调节)

普遍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分类

⑴性质分类

·暖流:

水温高的海域→水温低的海域,增温、增湿

·寒流:

水温低的海域→水温高的海域,降温、减湿

⑵成因分类

·风海流:

盛行风的吹拂作用,如:

西风漂流,南、北赤道暖流

·密度流:

温度、盐度导致海水密度差异,如:

直布罗陀海峡

·补偿流:

洋流产生后,相邻海区海水或下层海水来补充,形成新的补偿流,如秘鲁寒流

3.表层洋流的分布(图3.32北半球夏季)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促进全球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气候→增温、增湿(暖),降温、减湿(寒)

·海洋生物(渔业)→带来浮游生物等养料

四大渔场:

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航海→顺流&逆流

·加速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概念

·广义:

水圈中的水量总体

·狭义:

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分布

①衡量因素:

平均径流总量

②就大洲而言:

亚洲、南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就国家而言:

巴西最丰富,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

③我国分布特点:

时空分布不平衡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夏秋多,冬春少

△思考:

新加坡水资源紧张,解释原因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高低

3.以上影响程度受当地生产力高低的制约

·科学技术落后→开发利用河流水、湖泊水

·科学技术发达→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开始开采深层地下水,发展海水淡化

修建蓄水工程,进行跨流域调水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

·人类的生产生活→水资源的污染↑

2.水资源利用的措施

①开源: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蓄水——修建水库

·开渠引水,多水→贫水

·海水淡化,人工降水

②节流: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提高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面趋于起伏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内能),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溶蚀)、搬运、堆积→地面趋于平坦

·能量来自太阳(太阳辐射),风力、流水、冰川和生物作用等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浆岩

·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浸入地壳上层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石

·两类:

浸入岩→地壳上层冷却,花岗岩

喷出岩→喷出地表冷却,玄武岩

2.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歪理的作用下受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

·层里结构→砂岩、砾岩、页岩、煤

化石→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3.变质岩

·岩石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高温高压下,是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新的岩石

·石灰岩(受热)→大理岩

页岩(受挤压)→板岩

4.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手作图)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图4.9)

·褶皱:

岩石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下,岩层

发生产生弯曲变形的现象

·向斜,岩层下凹;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谷地

背斜,岩层隆起;底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山岭

·新老岩层判定:

岩浆岩最新,地表向下:

新→老(附图1)

·应用:

背斜A找油,向斜B找水、找矿

断层易流出水源,断层易发地质灾害,工程需避开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板块构造学说(魏格纳)

相关概念:

六大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图4.10)

2.断块山(图4.12)

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发生断裂,且岩石发生明显的搓动、位移的现象,如:

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

若无错动或位移,则称层理

3.火山

⑴概念:

指地下深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⑵关键词:

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灰、火山锥(图4.26)

⑶分类:

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考虑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原则上:

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水文条件好

2.社会经济因素的考虑

·路线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重要经济点

·地方性公路尽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概念: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类型

·“V”形河谷:

发育初期或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溯源侵蚀为主

·“U”形河谷:

发育后期或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以两岸侧蚀为主

2.河流堆积地貌

(1)概念: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源头、上游)

洪水期→出山口,地势突缓→冲(洪)积扇→扩大+彼此→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泥沙凸岸,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面积不断扩大,枯水季节落处水面,称为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继续堆积。

多个河漫滩连在一起→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入海/湖口)

入海/湖口处坡度变缓,外加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流前方堆积→河口三角洲

*3.河流玩去的可能性因素

·地转偏向力

·岩石的性质与缝隙特征

·地表植被覆盖状况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两侧通常为聚落、城市密集分布区,如四大古文明发源地

2.河流为聚落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便利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条件

·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耕

▲村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平原:

地形完整、开阔平坦→村落呈现圆形或不归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呈带状,规模相对较小

·高原、山地:

河流河谷,山间盆地(气温、水源、土壤),如藏南谷底

·热带(湿热)地区:

高地之上(凉爽),如昆明、墨西哥城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要素:

大气、水、地形、土壤、岩石、生物……

·地球圈层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各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有机质合成的能力←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物质能量交换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会伴随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协调

·某一地里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这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人类活动干扰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如生物、水文

△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加以说明

水土流失←→地方气候,地貌(地形、植被),土壤,河道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

从不同区域来看,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普遍存在。

全球地域尺度上,有已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陆地上不同的地区,受热量和水分差异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一.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为主)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典型代表: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赤道向高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