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0476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班级姓名考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

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

A.周天子器重有望成为全国大宗的诸侯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非同姓亲族分封当以礼待之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典型体现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

4.《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  )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礼乐制度

5.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6.《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7.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

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

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

A.太尉B.御史大夫

C.尚书令D.刺史

8.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

 

1.下图是古代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

A.西周B.战国

C.秦朝D.西汉

2.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  )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④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4.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郡县制B.建立宗法制

C.推行行省制度D.设立刺史

6.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

“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

7.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

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

8.

上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

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  )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1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B [“授土”、“授民”表明鲁国国君从周天子那里得到土地和人口,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

2.C [山东简称鲁,来源于分封制下的鲁国;山西简称晋,来源于分封制下的晋国。

]

3.C [上述材料反映出分封制度遭破坏,但不是被废除,故选C。

]

4.A [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意味着对祖先的敬重。

追根溯源,应是宗法制的影响,故选A项。

]

5.D [由“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A虽然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观点;B、C显然错误。

]

6.A [从《史记》记载的“更名号”的背景看,皇帝名号是统一后出现的。

]

7.B [太尉掌管军事,尚书令属于宰相之一,只有御史大夫和刺史具有监察职能,而御史大夫出现在秦朝,刺史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故选B。

]

8.C [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项正确。

1.D [西汉年间刺史是监察官员,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不但掌握监察权还掌握行政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

2.C [科举制的实行,使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成为高官,打破了士族对官吏的垄断,沉重打击了士族势力,①③就是科举制实行的结果;②是九品中正制,士族把持高官的结果;④是士族势力衰落的表现,这是农民起义打击的结果。

]

3.B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加强了皇权,而不是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4.C [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出的宋朝出现的冗官现象,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割据而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故C项正确。

A项是现象,B、D两项是次要原因。

]

5.C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是行省制度。

]

6.C [从材料“本无相名”“票拟”“六部”中可以推断出其为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

7.D

8.A [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因此皇帝经常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此邮票的用意即在此。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山东省临沂市212届高三3月质检,1)“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

”这是

出自《尚书》的一段文字,其中的“民主”是指(  )

A.民主管理     B.人民之主

C.人民做主D.封建君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及对“民主”一词的理解认识。

材料的意

思是说,只有成汤受四方诸侯的拥戴,代替夏桀成了百姓的主人。

这里的“民主”是

人民的主子君主国王的意思。

A、C、D三项中的“民主管理”、“人民做主”、“封

建君主”与奴隶制社会时代不符。

答案:

B

2.(四川省南充市2012届高三期中,1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

从中

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功臣 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

统治疆域 ④西周政治贵族色彩浓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分析能力。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

由晋、卫、鲁、燕

等姬姓贵族可知分封的对象并非主要对象是功臣,①不正确。

所以排除①即可。

答案:

D

3.(厦门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10月月考,2)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

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构成

“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信息,部落时代之后进入封建时

代,部落时代尚未形成国家的雏形,之后形成了国家,即封建时代,这一时期主要的

代表王朝是商周,其主要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郡县时代形成了B、C、D所述的内

容。

答案:

A

4.(山东省聊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段考,3)《吕氏春秋》记载:

“微子启虽长,系庶

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这则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

5.(河南省卢氏一高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

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

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材料中“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

之法。

”可知材料重在说明宗法制实施的目的是维护政权统治。

答案:

D

6.(2012年重庆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由“天下苦秦”得知,考查考生对秦的暴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理解。

①②不符合秦统一时的史实,③④为秦暴政表现。

故选③④项。

即D项。

答案:

D

 

7.(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

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

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

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

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

再排除B(法家)。

答案:

C

8.(佛山市禅城区2012届高三9月调研,12)《汉书·地理志》载: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

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

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

指(  )

A.郡县制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

解析:

考查阅读能力,周实施的“周制”——宗法分封制使周亡,所以实行郡县制。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

材料的意思是秦朝为了避免“为诸侯所丧”,不实行分封

制而实行了郡县制。

因此“周制”应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答案为B。

答案:

B

9.(2011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1)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

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

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察举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解析:

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这一制度始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时极盛、汉武帝时期完成。

联系所学只有C项郡县制符合这一特点,商鞅变法开始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

范围内设36郡,汉武帝基本上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得以巩固,本题选C

项。

A项始于夏代;B项始于汉武帝时期;D项内阁制确立于明成祖时。

答案:

C

10.(厦门双十中学2012届高三9月月考,7)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

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

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

群。

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

学者

“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解析:

通过对材料分析,“巨变”指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最

主要的礼乐制度,儒学一直以来推崇周礼,秦废除分封制对儒家学派产生了沉重冲击。

联系各选项,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的原因应是分封制的废除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选D项,其他A

项“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与题意无必然联系;B项说法本身

不成立;C项说法所学知识中未体现。

答案:

D

11.(安徽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

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

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解析:

在分封制废除以后,皇帝的子孙、兄弟受分封(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只能是

巩固皇权的一种体现。

A项错在“长期稳定”;B项错在“基础”;C项错在“历代政

权推崇”。

答案:

D

12.(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

构最大的变化是(  )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根据题中信息分析秦朝实行皇帝之下的三公九

卿,西汉实行皇帝之下“内朝”和“外朝”并行制度,“内朝”官员是由皇帝任命等

级较低的官员担任,区别与由丞相组成的“外朝”形成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答案:

A

13.(浙江萧山九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检,3)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

“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为克服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中朝”B.置枢密院

C.置刺史D.设内阁

解析:

“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

道、德出自于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于丞

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

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

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本题选A项,B项北宋时设立枢密院;C项汉武帝为加强对地

方监督,设立刺史;D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答案:

A

14.(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17)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

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

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解析:

根据所学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

(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

省下设六部,分

别负责贯彻各种

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

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

皇权,本题选C项。

A项中“相权三分

”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三省六部制说

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C

15.(河北正定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考试,9)《资治通鉴·唐纪》记载:

“每议政之际,

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这表明唐朝时期(  )

A.政治民主化出现B.皇帝大权已旁落

C.三省体制存有弊端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主要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主要负责

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个部门

之间相互牵制,因此出现题干中“是非蜂起,上不能决”的现象,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16.(吉林市2012届高三摸底测试,4)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

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

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材料中所说的“制

度”是(  )

A.世袭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

提取关键词“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科举制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答案:

D

17.(烟台市2012届高三5月适应性练习一,9)马端临《文献通考》载:

“宋朝设官之

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

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

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解析: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B项错误;众相制初步确立于唐朝,C项错

误;内阁最早出现于明朝,D项错误。

由“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

官”、“别置中书于禁中……枢密院对掌大政”可知相权进一步削弱,故A项正确。

答案:

A

18.(2012年江苏卷)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

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

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

本题以明朝内阁的设置与内阁地位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明朝内阁的理解

能力。

内阁设置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并非入仕做官,也不是法定决策机构,到

后来虽列六部之上,但不能说明C项。

故D项正确。

答案:

D

19.(济南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

9月质检,4)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

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

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

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解析:

A项与材料“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不符,排除A。

出最后决定的还是皇帝,与大臣只是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排除C、D。

虽然

最后作决定的还是皇帝,但皇帝必须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内阁一定程

度上制约着君权,所以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

20.(湖南衡阳八中高三2012届高三9月月考,3)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

说:

“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

解析:

据材料“昭代本无相名”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废除了丞相,故这些大臣只能是明

朝或是清朝。

但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大臣还有票拟权,而清朝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

皇帝,故正确答案只能为C。

答案:

C

21.《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

赵钱孙李、周顺郑王、……明代

为:

朱奉天运、宫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百家姓》在不同朝代的排序,都

突出本朝皇帝的姓氏,放在首位,可见B符合题意。

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和森严

的等级,排除A、C。

D项专制二字也无法体现。

答案:

B

22.(济南市2012届高三5月针对性训练,9)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

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国家政体”概念的理解认识及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掌握程度。

“国家政体”属于政治学科的基本常识,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

式。

“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可知考查的是封建社会的国家政体,首先排除A;然后

根据政体的基本含义排除C、D两项,因为C、D从属于B,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和

体现。

答案:

B

23.(无锡市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考试,2)“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

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

之。

”该材料所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

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由此可见,该部门负责政令的封驳,应该属于门下省的职责。

答案:

A

24.(曲阜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6)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皇

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最能反映的应该是D项,标志着君主专

制到达顶峰。

答案:

D

25.(乌鲁木齐市八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7)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

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解析:

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几次

反复。

如西汉初年

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

解决。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

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38)(1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

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