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059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

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

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

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B.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如果想要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

D.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

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

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

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

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

长的好看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

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

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

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

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

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

树会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

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

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

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

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

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

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

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

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

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

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

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

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

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

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

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人类相比,树具有伟岸、坚韧、活得长久、绝对不伤人等特点,人类作为万物灵长,应当自惭形秽。

B.文本用“漂浮”的“绿纱”喻从树叶缝隙透过草叶脉络落到地上的阳光,写出了小草叶片的单薄、透明。

C.“我”是本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将“树”与“小草”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D.文章用大树的庄严伟岸、生命悠长衬托出小草的平凡、软弱和渺小,以此突出小草的坦然与自信、乐观与坚强。

5.第11自然段的“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的含义是什么?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5分)

6.作者说“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

”又说,“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失望”“悲哀”?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孩子明年参加自主招生,需要一项专利。

署孩子自己的名字,能做吗?

”记者以高中生家长的身份,在某宝网站上咨询。

没想到,表示能“接单”的店家不少,更有人主动表示,“我们做过上百个这样的案子”。

  “证书保真吗?

现在被查出造假不得了。

”记者问。

“肯定是真的,我们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所有信息都能在网上查到,您可以放心。

”对方胸有成竹。

  与专利类似,买版面、发文章也成了自主招生引发的“商机”。

“高中生要发表文章,怎么操作?

”记者咨询一个从事论文刊发的商家。

“文学类省级刊物,2000字符900元;财经类省级刊物,2500字符1100元。

代笔服务费另算。

”这位工作人员还颇为“内行”地建议,“文章关键得看着真实,不然一看就是别人代写的,有什么用呢?

不同于买卖双方的“心领神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教师告诉记者,自己因为“有点文采”,饱受自主招生之苦。

“朋友的孩子想拿作文竞赛名次,从而取得自主招生资格,请我代写作文,还有的让我以孩子之名发表文章。

”这位老师颇为痛心地感慨道:

“好好的自主招生政策,为什么总有人想钻空子?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报名条件、材料审查、学校考核、监督制约、惩处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五严格”,并在自主招生历史上首次提出“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

  根据《通知》,对考生提交的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须要求由考生本人原创,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组织相关专家对赛事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普及性进行认真评估。

  针对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通知》要求,坚决斩断“利益链条”。

如果考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经查实,不仅要被“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更会被取消自主招生乃至高考资格;如果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自主招生中徇私舞弊或协助考生弄虚作假,将被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如果高校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中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现象,将被暂停或取消自主招生资格。

“严厉的惩处机制,是‘打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造假,就让这个考生付出惨重代价,这样才能维护风清气正的自主招生环境。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灰色地带”,今年,西安交通大学出了“狠招”,其报名条件只开了3个“口子”:

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创类竞赛决赛,高中阶段以第一原始产权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者。

“前两项以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名单为准,第三项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查验。

”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訾艳阳告诉记者。

  “现在的问题是,专利证书经鉴别是真的,论文经鉴别也是真的,关键是这个真的‘成果’,是不是考生本人做出来的?

这个难度非常大。

”郑庆华一针见血。

针对这个问题,西安交大今年专门制定审查办法和评价标准,严查发明专利,300余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库、上千道面试题组成的题库严阵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