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431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docx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

“老妇恃辇而行。

”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

“恃粥耳。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

“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

“敬诺。

年几何矣?

”对曰:

“十五岁矣。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

“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

“妇人异甚!

”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注]贤于长安君。

”曰:

“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

“然。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

”曰:

“无有。

”曰: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

“老妇不闻也。

”曰: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

“诺。

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注]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是向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相同。

B.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文中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的说法。

C.丈夫,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中的“丈夫”相同。

D.山陵崩,一种委婉的说法,指帝王的死亡,或指当权者的死亡,文中指赵太后去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到太后之后,触龙先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再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太后怒气稍有缓解。

B.触龙借劝谏太后之机,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

C.燕后远嫁后,赵太后从燕赵两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祝告女儿不被送回。

D.本文意在告诫为人父母者,爱子女要既考虑当下,又作长远打算,不可一味庇护,应放手让其建功立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

14.有效的劝说需要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结合文章,简析烛之武与触龙劝说成功的根本原因。

(3分)

 

10.D

11.C(“丈夫”在文中指成年男子)

12.A(B触龙让其子补黑衣之数,其实是借题发挥,委婉劝谏赵太后;C为女儿的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错;D写作意图、“既考虑当下”错)

13.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难的。

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分)

(2)从这一辈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

(4分)

14.秦伯重国家之“利”,烛之武让秦伯意识到灭郑危秦、存郑益秦;赵太后爱长安君,触龙抓住了她的爱子之心,让她意识到让长安君当质子为国立功,将来才能“自托于赵”,这才是长远的爱。

(3分)

附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

“一定要用长安君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

“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去见太后。

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

触龙进入殿内,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主动请罪说:

“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不能来见您。

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

”太后说:

“我全靠坐车走动。

”触龙问: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太后说:

“吃点稀粥罢了。

”触龙说:

“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

”太后说:

“我做不到。

”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

“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

我冒着死罪请求太后。

”太后说:

“可以。

年龄多大了?

”触龙说:

“十五岁了。

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说:

“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回答说:

“比妇女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

“妇女更厉害!

”触龙回答说:

“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

“您错了!

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左师公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

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

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

“千万不要让她被赶回来啊。

”难道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有子孙一代代地做国君吗?

”太后说:

“对。

左师公说:

“从这一辈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

”赵太后说:

“没有。

”触龙说:

“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

“我没听说过。

”触龙说:

“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

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去世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近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

”太后说:

“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竟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

“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忧,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④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

指山海关。

②墨縗:

黑色的丧服。

(节选自《明史·黄道周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B.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C.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D.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望,古时指官员培养虚名、不干实事或隐退闲居、不问世事,文中指前者。

B.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期间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C.兵部,官署名,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军械、军令等等。

D.丁忧,指遭逢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丧事,也称“丁艰”,后多指官员居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辽东战事危急,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收复觉华岛,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黄道周认为不可行。

B.魏忠贤用事,黄道周预见了魏忠贤掌权后的政治走势,离开朝廷,表明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刚正不阿的品格。

C.黄道周正直勇敢。

首次上书救助钱龙锡受到皇帝严厉斥责后,再次上书竟要请缨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

D.郑芝龙被唐王任命为吏部尚书后,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

从此两人有了隔阂,黄道周自请出驻广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4分)

(2)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

(4分)

                   

14.黄道周“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结果怎样?

为什么?

(3分)

                    .

 

10.(3分)A

11.(3分)C

12.(3分)D

13.

(1)(4分)(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

(2)(4分)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

14.(3分)黄道周没有成为宰相,杨嗣昌被任命为宰相,(1分)因为皇上虽知道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宰相。

(2分)

【参考译文】

黄道周,福建人。

家里贫困,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闻名。

天启年间进入翰林院。

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

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

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

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

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

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

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

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

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

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

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

“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

”上疏救钱龙锡。

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

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

“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

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

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

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

”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而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

九年,升为右中允。

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

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

黄道周上书说:

“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

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

”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

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

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

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

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

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

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吏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

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本二:

六国论(节选)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

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

B.先祖父,先,常用于已故去的尊长称呼之前,如先考、先妣,即指已逝的父母。

文中的“先祖父”,指已故的祖父。

C.卿,古代指官阶名、爵位名,秦汉三公以下设九卿;也指对男子的敬称。

文中的“荆卿”是对荆轲敬称。

D.郡,古代行政区域名。

“邯郸为郡”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是赵国灭亡的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六国论》开门见山的提出自己的史论观,因赂秦而致六国灭亡,进而展开议论。

B.苏洵《六国论》语言精练含蓄,极尽铺排,论述逻辑层层推进,气势充沛,富有感染力。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苏辙不因袭其父苏洵的观点,勇于提出新的见解,旧题翻新意,展现了独到的创新精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分)

(2)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4分)

14.对于六国各自对秦国采取的策略,苏洵分别持何种态度?

请根据文本一的内容加以概括。

(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D

11.(3分)B(“先祖父”,文中指去世的祖辈、父辈。

12.(3分)B(语言精练但不含蓄,未用铺排手法。

13.

(1)(4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然则”“厌”“奉”,语句通顺,各1分。

(2)(4分)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他们去遮挡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优待)韩、魏来抵御秦国。

(“藉”“蔽”“摈”,语句通顺,各1分。

14.(3分)对韩魏楚三国以地赂秦的做法持根本否定;对齐国依附秦国不助五国的做法是严肃批评;对燕赵“义不赂秦”的做法表示肯定,“用武而不终”的做法表示惋惜。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附:

苏辙《六国论》节选译文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他们去遮挡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之道,安可同也?

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

囊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至闾阎细民,莫不非议介甫。

介甫知其故乎?

光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今人诋毁介甫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

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

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

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于是更立制置三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

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

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使行新法于四方。

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

骚扰百姓,怨嗟盈路。

《书》曰:

“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

”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

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

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

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明主宽容,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老子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今介甫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之心。

将以致治,不亦难乎?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何损于明?

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

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

光俟命而已。

不宣。

光惶恐再拜。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B.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C.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D.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愈光大于日前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议:

指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专掌议论。

因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故自称。

B.闾阎:

指里巷内外的门,文中借指平民。

《滕王阁序》中有“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句,“闾阎”指里巷宅舍。

C.广惠仓:

宋仁宗时期建立的用于平时扶助老幼病残者的粮仓。

将每年征收上来的部分税粮囤藏在仓库里。

D.再拜:

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司马光就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直接对王安石提出自己的意见,委婉地希望王安石能够采纳。

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任命常平仓、广惠仓特使,派他们到各地推行新法骚扰了百姓,造成民怨沸腾。

C.司马光引用古代圣贤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