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421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汇总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教师版)

八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

27.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公集》。

(二)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三)主要内容与结构层次

1.主要内容: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2.结构层次:

全文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第1段),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2段),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第3段),最后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

其中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写山间朝暮的不同景色,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的;写四季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按由外而内的顺序写的。

3.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

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四)写作特色

1.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如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秀美的环境;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清幽的环境;用“翼然临于泉上”着力表现醉翁亭外观的特点。

而写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

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达纵情山水的意趣。

写滁州官吏与民同乐的图景,则着力描绘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描绘太守醉酒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从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出于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灵活运用,让文章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

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五)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

1.环滁皆(都)山也。

其(代词,指滁州城,译为“它”)西南诸峰,林壑(树林和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名当状,沿着山路)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介词,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回,回环,曲折环绕),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于(介词,在)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动词,命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总是,就)醉,而(表递进,而且)年又最高,故(所以)自号(取别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雾气)开(散),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晦,昏暗)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放)而幽香,佳木(美的树木)秀(茂盛)而繁阴,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于负者(背东西的人)歌于(介词,在)途,行者休于树(在树下休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靠近,这里是“在……旁边”的意思)溪而渔(打鱼),溪深而(表并列,不译)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酒味清醇。

洌:

水(酒)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肴,荤菜;蔌,蔬菜),杂然(交错的样子)而前陈(陈列,摆放)者,太守宴也。

宴酣(畅饮)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者中,弈(下棋)者胜,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的样子。

觥,酒杯;筹,酒筹),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苍老的容颜)白发,颓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是醉醺醺的样子)乎(介词,在)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后来)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回去)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蔽),鸣声上下(鸟到处鸣叫),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

然而(转折连词,但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

其,代词,指游人)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介词,用)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是,为)谁?

庐陵欧阳修也。

(六)重要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

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

(3)杂然而前陈者前: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4)自号曰醉翁也号:

名词作动词,取名。

(5)名之者谁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6)至于负者歌于途歌:

名词作动词,唱歌。

(7)太守宴也宴:

名词作动词,设宴。

(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

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

乐趣,名词。

2.古今异义词

(1)非丝非竹【竹:

古义:

管乐器;今义:

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

古义:

季节;今义:

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

古义:

开放;今义:

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古义:

情趣;今义:

愿望,心愿】

(5)日出而林霏开【开:

古义:

消散;今义:

打开】

(6)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古义:

醉醺醺的样子;今义:

颓废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

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暮而归:

回来

(2)谓:

太守谓谁:

为,是

太守自谓也:

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

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

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起坐而喧哗者:

表并列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表承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表承接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表承接

水落而石出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承接

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表转折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表因果

临溪而渔:

【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7)之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之意不在酒:

结构助词,的

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宴酣之乐:

结构助词,的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名之者谁:

代词,指醉翁亭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庐陵欧阳修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2)倒装句:

A.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介词结构“于途”“于树”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状语后置句)

B.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

即“述(之)以文”,正常语序为:

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判断句,同时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

5.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

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6.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道路弯曲,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那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七)中考链接题

◎阅读《醉翁亭记》1~2段,完成1~5题。

1.“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

请写出人名:

欧阳修。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C)

A.山之僧智仙也吾欲之南海,何如

  B.名之者谁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朝而往,暮而归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晦明变化者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云归而岩穴暝;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

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5.“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答: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阅读《醉翁亭记》1~3段,完成1~5题。

(16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饮少辄醉   就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③宴酣之乐   畅饮           ④射者中,弈者胜  下棋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行者休于树                               (  C  )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

(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爱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4.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冬景的句子是:

水落而石出(1分)

5.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4分)

答: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阅读《醉翁亭记》第1段,完成第1~4题。

  1.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2分)

   A.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回复短信 D.回环往复

   2.解释选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蔚然:

茂盛的样子

(2)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秀丽的山水之间)。

   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4分)

答:

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共4分。

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阅读《醉翁亭记》2~3段,完成1~5题。

1.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2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2分)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颓然乎其间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而不知人之乐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填空。

(4分)

⑴选文①中写夏季之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1分)              

⑵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

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分)

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乐事的人,是我太守啊。

5.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

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3分)

答:

陶渊明:

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选段,回答1~5题。

(12分)

   [甲]《桃花源记》第2段      [乙]《醉翁亭记》第3段

   1.给下列字注音。

(2分)

   髫(tiáo) 伛偻(yǔ)( lǚ) 觥(gōng)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2)非丝非竹:

管乐器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开心、自得其乐。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放歌,行路之人在树下歇息。

   4.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世外桃源;乙段中有一个短语,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一个成语,它是觥筹交错。

(2分)

   5.下面两小题,分值相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2分)(如两题都答只评第一题)

   

(1)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段主要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写太守与民同乐。

  

   

(2)在描写的重心上,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

 答:

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的活动。

◎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回答1~4题。

(15分)

   [甲]《岳阳楼记》第2段   [乙]《醉翁亭记》第2段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晖:

日光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景象

(3)山间之四时也时:

季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芳发而幽香。

译文: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分) 

答:

[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每句2分)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4分)

  答:

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答案不限于此。

意思对即可得分。

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答对一点得2分) 

◎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回答1~5题。

[甲]《岳阳楼记》第5段 落 [乙]《醉翁亭记》第3段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         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甲]文中的“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4.《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文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醉与乐的情怀。

 5.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范仲淹《岳阳楼记》第3~5段  〔乙〕欧阳修《醉翁亭记》第2段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春和景明     景:

日光      ②四时之景不同 景:

景色

③而或长烟一空 或:

有时          ④把酒临风     把:

持、执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若夫/淫雨霏霏  B.感极而/悲者矣C.其/喜洋洋者矣 D.四时之景/不同

4.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分)

文段

写景

抒情

一段

淫雨霏霏

二段

春和景明

先写

山间之朝暮

再写

山间之四时

5.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2分)

答案:

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评分:

本题2分。

只答相同点不得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13分)

(甲)欧阳修《醉翁亭记》第1段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郭熙《林泉高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像鸟的翅膀

(2)名之者谁名:

命名

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C)(2分)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