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381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7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7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学案7 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三冗”问题

(1)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

(2)表现

①冗官:

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结果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形成“冗官”的局面。

②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③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积贫积弱”局面

(1)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权调动军队,导致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

3.庆历新政:

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但是新政遭到官僚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宣告夭折。

4.个人因素: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宋太祖建国之初,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995~997)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1041~1048)激增到126万之多。

思考

材料中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北宋实行“养兵”政策,不断扩充军队数量。

给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兵”“冗费”的问题。

材料二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

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思考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材料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

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也折射出王安石的性格、品质。

思考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的哪些个人品质和经历有助于变法的推行?

答案 

(1)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担任地方官期间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的积累。

(3)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有“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

[概念阐释]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指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人言不足恤”指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祖宗之法不足守”指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了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

[核心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局面,而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庆历新政以后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

[重点精讲]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1.理财之法

(1)方针:

“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

(2)措施

①青苗法:

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富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

②募役法(免役法):

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

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其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成效:

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兵之法

(1)措施

①针对冗兵问题,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同时归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②为改变宋军战斗力弱的局面,推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强兵措施。

(2)成效:

王安石的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2)批评“恩荫”制度,要求对官员子弟同样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深化探究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

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思考

据材料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答案 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材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

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

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

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思考

材料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

答案 差役法:

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户不满。

雇役法(免役法):

上户和下户不满,中户感觉便利。

材料三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在于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

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

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有感王安石变法》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措施有哪些?

试从阶级局限性角度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不合实际”。

答案 市易法、均输法。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材料四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思考

材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答案 教育思想:

注重实用。

措施: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重点精讲]

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

“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思考这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

“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重点精讲]

王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

(1)士:

改革科举制度。

(2)农: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3)兵: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4)商:

市易法、均输法。

[重点精讲]

王安石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为“富国”之法的原因是什么?

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免役法的实施,使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所以将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

[重点精讲]

对王安石理财措施的认识:

(1)王安石理财措施的首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被称为“富国之法”。

(2)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来挽救统治危机,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和评价

1.成效

(1)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在军事方面的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

可是一旦执行不善,便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变质

(1)1085年,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

(2)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

深化探究

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

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

答案 

(1)成效: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原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2)持肯定意见: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贫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

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重点精讲]

对王安石变法应充分肯定其变法的进步意义,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思维升华]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来挽救统治危机,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重点精讲]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这是其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宋神宗去世后,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3)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答案 D

解析 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2.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法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⑤市易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含义,即不增加农民的赋税而使政府收入增加。

3.按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全部作废,按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事。

”分析说明在这次变法后,改革内容被全部废除,符合这一特点的是王安石变法,其余改革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

最具迷惑性的是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留下了京师大学堂。

4.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奏弹王安石表》中说:

“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王安石变法(  )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

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C项最接近客观事实。

例如王安石变法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

其它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C。

6.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褒贬不一。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例)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答案 

(1)士:

改革科举制度;农: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

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解析 回答第

(1)问,可联系变法的内容,从教育、军事、农业和商业方面回答。

材料二、三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材料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材料三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他主张变法维新,并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基础达标]

1.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

“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

“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B.冗兵

C.积贫D.积弱

答案 D

解析 衣装不整、纪律松弛、缺乏训练是材料描述的北宋禁军形象,其战斗力低下,与D项一致。

2.1072年,某农民因贫困正要背井离乡之际,却意外地从政府借贷来了种子,他努力耕作,收获后不仅还清了本息,还略有盈余。

他逢人便夸:

“当今皇上的青苗法真是太好了!

”这反映出青苗法的实施(  )

①能够解农民的燃眉之急 ②能够增加政府的收入

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④遭到了高利贷者的强烈反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高利贷者虽反对青苗法,但在材料中并不能反映,故排除④。

3.针对王安石变法,苏辙曾提出批评: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苏辙批评的变法措施是(  )

A.均输法B.青苗法

C.募役法D.保甲法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可以判定此法为青苗法,故选B。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打击了官僚贵族特权,又增加了政府收入和保障了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三个限定语,选项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

A、D两项仅符合前两个条件,C项主要是打击商人利益,增加政府收入。

5.“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

”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

A.杜绝高利贷盘剥B.抑制土地兼并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C。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

[能力提升]

6.“煕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反映的是(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改革中“青苗法”的内容。

“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故选B。

7.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③是错误的,这不是他制定的内容。

通过排除法,所以选D。

8.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

A.方田均税法B.农田水利法

C.免役法D.市易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应该是市易法。

所以选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尝论安石:

“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的因素还有哪些?

答案 

(1)材料一:

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

材料二:

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

(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需正确解读文言材料,逐句分析,从中概括出变法失败的原因。

(2)题结合所学,从改革的目标、措施、进程、改革者及心态、效果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