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221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docx

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概述

一、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在30年代之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

七月王朝。

里昂工人起义。

1848年六月起义。

宪章运动。

科学共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二、产生

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理性王国"的破灭,社会矛盾的深刻化、明朗化,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

作家从狂想转入冷静,从积极呐喊转为深沉思索。

人们希望看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作品中小人物增多,普通人受到关注,决定了欧洲小说越来越贴近现实。

同时,欧洲叙事传统为它奠定了基础,客观性、分析性、唯物性增多,主观性引退,总体上是叙事文学。

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发展

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

不平衡,可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

《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

40年代达到高潮。

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

最精确的现实主义。

艺术上比较成熟,尤其是结构方面堪称典范,长于探索,较少因袭传统。

英国在40年代出现,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

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同时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20-30年代萌芽,独特主题是批判农奴制。

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

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

人物也多是贵族。

挥之不去的哀愁。

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四、特征

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2、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3、人道主义的新特点,既反对封建贵族,也反对大资产阶级,博爱特征,同情下层人民。

"爱的呓语"。

4、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长篇小说空前繁荣,使之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

五、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历史背景:

18世纪中叶后的工业革命,但直到19世纪30年代,仍然是个农业国。

到1832年,议会通过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上台,取代了土地贵族阶级的统治,从这时至70年代,迅速成长为工业国,"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

因维多利亚女皇在世(1819-1901)而被称为"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同时,贫富分化严重,工人运动的高涨,30-40年代的"人民宪章",全国性工人运动,历时十年。

在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由自由走向垄断,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再一次高涨。

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政治和哲学思潮在英国盛极一时。

比如达尔文、马克思、卡莱尔等。

思想道德习俗混乱的年代,狄更斯说: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

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浑沌蒙昧的岁月。

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

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暗暗的季节。

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

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

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从1813年开始,以《傲慢与偏见》的问世为标志,至1875年,以《米德尔马契》的问世为标志。

16-17世纪,英国文学以诗歌和戏剧为主。

到了18世纪,经过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等人的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勃然兴起,形成了一套创作模式。

18-19世纪之交,奥斯丁承上启下。

19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描写小人物的命运。

40-50年代出现一大批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艾略特和勃朗特姐妹等,达到了19世纪英国小说的顶峰。

3、特点: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

关注下层人民和小人物,芸芸众生的坎坷经历和奋斗历史成了作家的基本题材。

18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

反映劳资矛盾。

批判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本质。

涌现出一批女小说家。

如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艾略特等。

与读者市场息息相关,"我们成了一个读小说的民族。

"在作品的构思、布局和情节安排上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故事曲折动人、险象环生、富于悬念,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主要作家:

简·奥斯丁(JaneAusten,1775-1817)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作家,同时代人司各特赞赏她把"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

"评论家刘易斯称其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

但夏洛特勃朗特批评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

马克吐温对她怀有"生理上的反感"。

进入二十世纪,奥斯丁成为公认的经典作家,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新保守主义的盛行,她的作品被陆续搬上银幕,掀起新一轮高潮。

奥斯丁是进入19世纪后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

跨世纪的作家,作品是两个世纪交替时的产物。

她出生在英国南部汉普顿郡斯蒂汶村,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是教区的教区长,兼管邻近的一个教区,以两个教区的收入加上招收学生,维持九口之家(奥斯丁有5个兄弟、1个姐姐)的中等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农村传统思想习俗比较顽固,奥斯丁一家也持保守、正统的家庭观念。

奥斯丁的大哥在英国文学方面很有造诣,全赖大哥教导,没怎么受过正规教育的奥斯丁从小读了理查逊、菲尔丁等人的作品,而且她精通法文、学过意大利文、熟读英国历史。

大约在12岁,她开始写作,20岁写成《理智与情感》的初稿,21岁写成《傲慢与偏见》的初稿。

24岁写出《诺桑觉寺》。

1801年,父亲退休,大哥继承了父亲的教区长职位。

在1809年,34岁的奥斯丁已经成为"老处女",不抱出嫁的希望,于是在兄弟的监管下,定居于汉普顿郡的乔登村,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余从事创作,虽然曾有短暂的恋爱关系,但终身未嫁。

她的第三个哥哥过继亲戚,继承了财产,正是在三哥的资助下,奥斯丁得以写出后期作品。

1811年,她第一次发表了《理智与情感》,此后《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陆续出版,而《诺桑觉寺》和《劝导》是1817年她逝世的当年出版的。

奥斯丁因写作过于勤奋而得病,于1817年7月18日去世,死前最后一句话:

"死亡,此外别无所求"。

终年只有42岁。

奥斯丁的生活圈子狭小,由乡村绅士、淑女、势利眼和社会爬虫构成的小世界。

她本人过着乡村中产阶层的妇女那种悠闲的生活,读书、做针线、散步、野餐、叙谈、外出访友、参加舞会、参加茶会、参加婚礼和葬礼,平静的生活。

她的文学观念在反对假浪漫主义中形成。

真实地描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是她恪守的基本原则。

"乡间村庄里的三四个人家"、"茶杯里的风波"、"二寸象牙上的描绘"。

关注习俗。

批评家认为,她的作品虽然在题材上不如萨克雷那么宽广,但在细致方面,无出其右者。

微温的讽刺。

喜剧色彩。

白描手法。

圆形人物。

《理智与情感》(SenseandSensibility),婚姻故事,姐姐埃莉诺,重理智。

妹妹玛丽安,注感情。

最后凭借理智,姐妹俩都出嫁了,喜剧告终。

《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概括起来,无非是班纳特一家五个女儿出嫁的故事,以班纳特太太处心积虑要嫁女儿开始,以成功地嫁出三个告终,另外两个显然也有指望,班纳特太太的欢喜达到"精神错乱"的地步。

乡绅班纳特先生财产不多,却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太太的最大心愿,是把女儿一个个体面的嫁出去。

在一次舞会上,班纳特先生的长女--美丽、温柔、端庄的吉英博得了年轻富有、温文尔雅的伦敦绅士彬格莱的青睐。

吉英的妹妹伊丽莎白在这次舞会上遇到彬格莱的朋友、贵族出身的达西。

达西傲慢自大,认为伊丽莎白容貌平平,不配作他的舞伴。

倔强而聪慧的伊丽莎白听到达西对自己的议论,只是付之一笑。

但是,通过几次交往,达西发现伊丽莎白聪明、活泼,一对眼睛异常迷人,于是禁不住开始爱慕起她来。

在另一个舞会上,他主动对她表示好感,邀请她同舞,却遭到拒绝。

彬格莱的妹妹加罗琳也在追求达西,她见达西对伊丽莎白颇有好感,不禁妒火中烧。

她本来就不满意哥哥与吉英过往甚密,这时更急于从中阻挠,达西也觉得他们俩门不当户不对,劝彬格莱与吉英疏远。

伊丽莎白知道了这件事,而且偏偏无意中听到达西对她们家里人的非议,从此就对达西有了偏见。

随后,她又听了军官韦翰的叙述,说达西怎样无理地剥夺了他应得的一份遗赠,于是,她对达西的反感又增加了一层。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达西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突如其来地向伊丽莎白求婚,口气还是那么傲慢,似乎十拿九稳伊丽莎白会答应他。

但她不但拒绝了他,还借此机会指责他的傲慢自负,表示决不和拆散她姐姐婚事的人结婚,决不和剥夺别人遗产的人结婚。

这一出乎意料的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傲气是多么叫人讨厌。

他给伊丽莎白写信,对彬格莱与吉英一事和韦翰所说的事件作了解释,并且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傲慢态度。

她不但劝说彬格莱回到吉英的身边,而且帮助伊丽莎白的妹妹和韦翰结了婚。

自此以后,伊丽莎白消除了对他的种种偏见,两人终于幸福地结合了。

可以参看朱虹的两篇论文:

《简奥斯丁和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婚嫁的"经济学"与"礼仪学"--再读〈傲慢与偏见〉》。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1811-1863)作品繁多,有二十多卷。

长于现实主义小说和历史小说。

特点是偏重描写英国资产阶级的风俗人情,尤其擅长揭开所谓上流社会的阴暗面。

他本人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1811年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达,父亲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母亲是"加尔各达最漂亮的皇后"。

1815年父亲去世,给他留下大笔遗产。

1817年他回英国接受贵族化的教育,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在学校期间编《势利者》小报,但未获学位。

成年后,依靠父亲的遗产,过了一段非常阔绰的资产阶级公子哥的生活,他去德国拜访过歌德,去巴黎学过画,熟悉上流社会的排场和后面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

可惜1830年东印度公司破产,使他的财产损失严重,加上他以很快的速度挥霍,不久失去财产,不得不开始独立谋生,他想以卖画为生,后来又去搞证券交易,还曾协助诉讼代理人经办民事案件,但都难以维生。

从30年代起,他开始了"以行数计价"的卖文生活,也当过编辑和记者。

1835年他结婚,但妻子不久发作精神病,于是他埋头写作,大量投稿,在十几年间用笔名发表了大量讽刺资产阶级世态习俗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札记、游记、书评等。

第一部代表作品是《势利者集》(TheBookofSnobs,1848),短篇集,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势利者,成为小有名气的讽刺作家。

1848年出版的《名利场》(VanityFair,1847-1848)是他的代表作,副标题是"没有主人公的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金钱。

原名"浮华市集",是班扬"天路历程"中的一个市集,是工作、名誉、国家、色情、丈夫、妻子、生命、灵魂都可以交换的、终年不衰的市场。

讽刺暗示了上流社会是个勾心斗角、金钱交易的浮华市场。

《提要》P203。

一幅英国上流社会生活的讽刺画卷。

这个作品使他名利双收。

后来,写了大量的作品,洋洋洒洒30多卷,如《潘登尼斯》、《钮可漠一家》等,感伤色彩越来越浓。

后来成为文坛领袖。

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1819-1880)心理刻画。

关注伦理。

道德说教。

原名玛丽安?

伊万斯。

父亲是一处大庄园的代理人,她从小熟悉英国农村的风土人情,5岁开始入学读书,在少女时代,既热衷于教会的善行,又勤奋好学,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德语。

成年后,随父亲迁居考文垂,有机会接触了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汉纳尔一家人,汉纳尔发表的《基督教起源的调查》,帮助她摆脱了宗教观念,信奉超信仰的爱,关注社会改革。

1845年父亲去世,她去欧洲大陆旅行,逐渐走上创作道路。

从1846年起,她先后翻译了斯特劳斯的《耶酥传》、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等自由主义的著作。

1851年担任《威斯敏斯特评论》的助理编辑,接近了更多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结识了马克思、斯宾塞、狄更斯等人。

在此期间,她与著名作家、评论家、哲学家、有妇之夫乔治·亨利·刘易斯结合,建立了共同生活。

在对方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

取了男性化的笔名。

第一部重要小说《亚当·比德》(AdamBede,1859),取材于18世纪末的农村生活。

木匠比德爱上农家女海蒂,海蒂被庄园主之孙亚瑟诱骗,又被抛弃,与比德订婚。

不久发现自己怀孕,海蒂去寻亚瑟,途中分娩,以杀婴罪被判绞刑。

亚瑟为她奔走,改为流放。

比德最后娶了布道士黛娜。

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佛洛斯河上的磨坊》,谴责资产阶级的道德偏见。

《织工马南传》写普通人的人道主义。

《米德尔马契》,揭露地方选举的丑剧。

等等。

到七十年代,她已经在美国和欧洲文坛上享有盛誉。

1878年,刘易斯病逝,1880年,61岁的艾略特与40岁的克罗斯结婚,克罗斯是《艾略特传》的作者。

1880年,艾略特去世。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1816-1855):

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

安妮.勃朗特(AnneBronte,1820-1849):

她们出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的穷牧师家庭,幼年母亲因肺癌去世,生活十分凄苦,夏是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姐姐,老四是唯一的儿子勃兰威尔,艾和安是老五、老六。

生活的艰难,家庭的重担,使父亲变得日益暴躁。

哈沃斯村地处山区,远离尘世,她们几乎与外界隔绝。

1825年,四姐妹在临近的一所慈善学校读书时,流行斑疹伤寒,两个姐姐去世。

她们开始领略命运的残酷。

剑桥大学毕业的父亲早年在爱尔兰办过学校,懂得如何启迪孩子们的智慧,他教四个孩子读书、绘画、弹琴、唱歌。

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写作。

哈沃斯的旷野高地赋予孩子们无穷的遐想,她们读了许多有趣的书,以丰富的想象力编出许多迷人离奇的故事和小剧。

幼年的夏已经创作出22本线装的作品,每部作品都长至60-100页。

1831年,15岁的夏到伍勒小姐在鹿头办的学校学习了一年,她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能力也得到了发挥。

1835年,为了使正在学习绘画的弟弟有足够的钱进皇家学院,他重返伍勒小姐的学校当了一名教师。

工作三年,在清规戒律下一直郁郁寡欢。

在此期间,她试着写了几首诗歌,寄给骚塞,遭到讥讽。

逆境造就了她自尊的性格,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又使她在爱情婚姻上形成了迥异于当时流行的门当户对的金钱婚姻的爱情观,因此,她先后拒绝了两位青年的求婚。

在1839和1841年,她曾两次到富人家里当家庭教师,在当时这是屈辱的职业。

1842年,夏和艾在姨妈的赞助下,来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德语。

她们进了埃热夫妇办的学校,一年的愉快生活后,姨妈去世,她们回到家乡。

1843年,夏只身回到埃热夫妇的学校,当英语老师,初恋,爱上了埃热先生,克制住情感,在1844年回到家乡。

办学的计划落空,姐妹们和弟弟都在家,勃兰威尔自暴自弃,父亲体弱多病,在沉闷的气氛下,她们开始重拾儿时的爱好,写作。

1845年秋季的一天,夏偶然发现了艾的一卷诗歌,她极力劝说她出版,三个人都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倾尽钱囊,在1846年出版了一本诗集,为了避免当时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她们分别选用了柯勒贝尔、艾利斯贝尔、阿克顿贝尔。

可是只卖出去两本。

她们并不气馁,继续创作。

1846年,她们先后完成了《教师》、《呼啸山庄》、《安格妮斯格雷》。

作品又先后被数家出版社拒绝。

夏又写出了《简爱》。

1847年,《简爱》率先出版,马上轰动一时,到年底再版时,《呼啸山庄》和《艾格妮斯格雷》也出版了。

前者遭到非议、后者反响不大。

不幸的是,第二年,艾和勃兰威尔相继去世,五个月后,小妹安妮也死于肺结核。

夏在1849年出版了另一部《谢莉》。

同年和第二年,她两次来到伦敦,见到许多名人,并和大文豪萨克雷进行了探讨,她还到苏格兰游玩了几日。

1850年,她几经交涉,再版了两位妹妹的遗作,她又结识了第一个为她写传记的盖斯凯尔夫人,二人成为好友。

她拒绝了第三位求婚者。

1851年,她第三次到伦敦参加文化活动,受人瞩目。

回到家后,她开始了《维莱特》的创作。

1852年年底,她父亲的副牧师尼古拉斯向她求婚,父亲不同意,夏起初也不同意,但夏逐渐发现对方是个诚实可靠的人,便说服了父亲,在1854年6月结了婚。

夏成了姐妹六人中唯一结了婚的一个。

可惜的是病魔袭来,1855年3月,已经怀有身孕的夏离开了人间,年仅39岁。

尼古拉斯照顾她的父亲,在1857年将放置了11年的《教师》整理出版。

40年后,在哈沃斯建立了勃朗特纪念馆。

A《简爱》(JaneEyre,1847)。

B《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1847)。

六、美国文学

1、独立战争前后的文学:

1750-1810

美国民族文学形成于独立战争时期。

这场斗争产生了大量的革命诗歌和"传单文学",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

政治上的独立促进文化上的独立。

战争结束后,美国作家的作品陆续增多,逐步摆脱英国文学的垄断局面。

年轻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导致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作家们吸取欧洲浪漫派文学的精神,对美国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进行描绘,美利坚民族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充实起来。

民族文学的诞生:

独立战争是美国文学诞生的背景。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

务实主义的代表、成功故事的原型。

"他的国家的典型和天才"。

1730年主办《宾西法尼亚报》,美国新闻和广告事业的真正先驱,更是美国政治和文化的奠基人,他的报纸宣扬民主主义观点。

1731年在费城设立图书馆。

1733年开始刊行《穷理查历表》,教育和启迪民众。

1743年又组织美洲哲学会。

后组织自卫民兵。

他不断宣扬民族主权原则,号召北美13个殖民地联合起来,建立共和政体,进行普选、呼吁废奴。

1776年出使法国。

他的世俗格言影响广泛。

在他的书信体散文里,反讽升华为奇想,对于生活喜剧式的钟爱成为深邃智慧的源泉。

富兰克林是美国第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

布朗(CharlesBrockdenBrown,1771-1810)

小说之父。

布朗的《韦兰德》则是第一部美国小说,1798年出版,"人的心理小说",复杂的变态心理,为霍桑和坡指明了方向。

缺点在于充满闹剧式的情节和哥特式氛围。

2、早期浪漫主义文学:

1810-1840年

高歌猛进的时代,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一方面追随欧洲的风潮,一方面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是美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

一些以美国为背景、美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开始出现。

浪漫主义文学的实质在于想象与反思的能力。

为了探询已知世界的意义,人的精神趋向未知,为了理解现实,人的精神转向过去与未来。

信念与希望带来积极的浪漫主义,惧怕与怀疑导致消极的浪漫主义。

然而如果理性和权威都告失败,人只能从固有的广博情感中寻找慰藉。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Irving,1783-1859)

他使文学成为一种职业,并成为取得国际威望的第一位美国作家。

一生勤于写作,散文、杂文、传记和短篇小说,共30卷。

代表作是《见闻札记》(TheSketchBook,1819-1820),包括散文、人物速写、记述文和短篇小说,最有名的是其中的两个短篇--《瑞普·凡·温克尔》、《睡谷的传说》。

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

詹姆斯·费尼莫·库柏(JamesFenimoreCooper,1789-1851)

"纯粹美国式"的长篇小说,美国许多文学体裁的创始人,时代精神和国际声誉。

大约30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写了30余部小说、十几部历史与政论。

奠基作是"皮裹腿"系列小说--《开拓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大草原》、《探路人》、《猎鹿人》,为边疆题材小说。

还有革命历史小说如《间谍》,航海生活小说如《水手》。

爱伦·坡(EdgarAllenPoe,1809-1849)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极富个性的作家。

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恶梦"的世界:

"荒诞和奇异"。

"五分之三的天才和五分之二的胡扯"。

直觉与激情/时代背景的遥远模糊/没名没姓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古怪

创作:

1、短篇小说:

70多个故事,20多个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不朽之作。

1840年的《述异集》为代表。

气氛和心理描写。

爱伦坡自己说:

"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害怕发展到恐惧,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变成神秘和怪异。

""效果论"--惊险、恐怖、刺激。

"哥特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

罗德里克,玛德琳。

侦探小说,《被盗信件》。

恐怖小说,《深渊和吊摆》。

心理小说,《一颗泄密的心》。

2、诗歌:

丁当诗人。

《乌鸦》。

提倡"纯诗"。

游离于时代及自己的祖国之外,色彩阴暗。

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是人类对于不能实现与没有实现的理想的永恒追求。

进入想象的领域,表现内心生活。

第一位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的美国作家,他的小说则从超自然方面寻找素材,心理效果短篇小说大师。

3、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文学:

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波士顿地区,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

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者为了摈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汲取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和神秘论、欧洲浪漫派文学家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民族的哲学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

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了神学和外国教条的束缚。

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验主义不是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思想观点表述的集合体。

影响深远。

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3)

一代宗师。

影响了废奴运动、女权运动,引发了美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其个人主义思想,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836年发表了《自然》(Nature),被誉为"超现实主义宣言";他的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思想体系。

他的作品是自己沉思的记载。

散文,时代的发言人。

诗歌,独创性,"思想的歌手",他认为诗歌的功能是诗人自身作为个人在追求真理,诗人不是教师,要做到"知""言""行"的统一。

自然本身是精神的象征,词语最终是自然现象的象征。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观点。

影响到梭罗、狄更生、艾略特等。

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

超验主义思想家中仅次于爱默生的人物。

杰作《瓦尔登湖》(Walden),

他无比热爱自然,鄙视物质财富,主张回返自然,保持纯真的人性。

他侧重超验主义中人的"自助"精神。

要想成为诗人,就应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首诗。

他认为:

"诗人可分成两类。

一类耕耘生活,另一类注重艺术。

前者找食物是为营养。

后者找食物是为味道。

这两类人都不遗余力孜孜不倦,但是在艺术探求上却用心有所侧重。

"

4、美国"文艺复兴"文学(AmericanRenaissan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