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017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docx

中考初三语文人物形象与人物描写分类汇编

二、人物形象的把握

复习目标:

判断、分析人物描写、以及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具体作用;概括人物品质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题组训练

(一):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

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

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

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

“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你养鱼的缸大吗?

我疑惑地说:

“不大,比较小。

”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

“抱歉,我

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

”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

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

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于是我说:

“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

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

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

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

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

斗鱼。

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

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

1.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意外→()→()→疑惑→()

2.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使用的是反问句,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5.品析第

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

知识点梳理:

1、考查题型: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评价文章人物、判断主人公、分析其他人物的作用等。

2、概括人物形象的常用格式为:

××是一个×××××××的××××。

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定位

例如:

她是一个知人善教,懂得维护学生自尊的老师。

题组训练

(二):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

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

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

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

“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

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

”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

”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

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

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

”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

”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

”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

“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

“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

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

“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后来再也不赌了。

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

“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

”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

唐敏。

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方法点拨:

1、把握人物性格应着眼于文章原句,概括性格应全面。

2、分析、评价人物时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倾向,有时还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中肯客观评价。

二、人物形象的把握

题组训练

(一):

1.疑惑怀疑震撼

2.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

3.友善热情(耐心)尊重生命

4.B

5.意思:

注入情感,并根据饲养动物的特性,恰当地喂养,保证它们活得好,活得长。

(或:

尊重生命,把动物当人一样喂养)

启示:

①我们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追求利益,不能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

②卖鱼人不唯利是图、热情友善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③我们要勇于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及时改变自我。

(能答出其中一条的主要意思,即可得满分)

题组训练

(二):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

(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

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

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

(3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2.①情节:

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②主题:

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

(意思对即可。

一个角度2分,共4分)

3.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

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

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意思对即可。

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

共4分)

4.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

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

(12分)

宣传的时代

[日]星新一

早晨,N先生去上班。

他住在公寓的第三十五层。

电梯在第三十层停下,走进一个小男孩。

N先生看这孩子有些面熟,便招呼道:

“小朋友,上学去吗?

”“嗯,上学去。

”“真是个好孩子,好好用功学习吧。

N先生爱怜地抚摩着孩子的头。

突然间,这个孩子热情洋溢地唱起歌来:

“请吃拉夫拉,请吃拉夫拉。

拉夫拉是一家食品公司的商标。

这孩子唱的是广告歌曲。

过了一会儿,他像清醒过来似的,不好意思地抬头向N先生笑了笑。

在第十五层,又走进一位中年妇女。

“派力亨糖果真是美味可口,独具风味啊!

”她用赞赏的口吻高兴地说着,随后又像刚从梦中醒过来似的向N先生打着招呼:

“今天天气不错呀。

”电梯到底层,大家蜂拥而出。

最近,心理学和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些专家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只要利用药物并稍加训练,就能对条件反射加以控制。

a就如,每逢喂狗的时候便伴以铃声,经过长期训练,即使不给食物而仅仅是铃声也能使狗的嘴里分泌出大量的唾液。

事情很清楚,刚才那个小男孩一被人抚摩头部,立刻就会不由自主地唱起广告歌曲;那位中年妇女一感受到电梯的下落,就会不知不觉地发出赞叹。

当然,他们每个月可以从各家广告公司得到一笔报酬。

在这个宣传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条或者数条反射性神经租借给了受各家企业委托的广告公司。

N先生乘上了地铁。

现在是上班高峰,车厢里挤满乘客。

“弗洛里那化妆品精美高雅,举世无双!

”一位年轻的姑娘用优美动听的声音自言自语——因为有人轻轻地碰了一下她的肩膀。

她反复地说着,感情极为丰富,简直就像某个话剧演员在背诵台词。

“想必这位姑娘从广告公司得到的报酬相当可观。

因为广告公司租借人的反射性神经时,是根据其工作效率的高低支付租金的。

b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是每个人的自由,以此来增加收入也是无可非议的。

车厢里有位中年男子,可能是昨夜没睡好,张开嘴巴打了个呵欠,随后便无精打采地说:

“啊,强化朵蜜恩是最好的恢复疲劳的滋补药……”对面的一个年轻人打了个喷嚏后,也自言自语:

“鲁基牌药片对于伤风感冒疗效最佳。

“哎哟,久违啦!

”N先生身后传来了惊喜的喊声。

他回过头一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朋友。

两个人亲切地握手。

N先生说:

“最高级的咖啡要数戈拉克西牌的了。

你有兴趣喝上一杯么?

”“好哇。

很久没见,待会儿到附近找家茶馆喝上一杯吧。

咦,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咖啡迷的呀?

“一个星期前,我把握手时产生的条件反射租给了一家咖啡公司。

不过,要说喝茶,我还是喜欢喝掺有柠檬汁的红茶。

这种新技术刚开发出来时大家都感到有点异样,挺不自然,然而一旦普及便不足为奇了。

蕴藏在人体内部的接受宣传的可能性固然是不可估量的,但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似乎更为巨大。

(选自《杂文选刊》2005年第9期,李有宽译,有删改)

9.最后一段中的“这种技术”指的是什么?

(2分)

▲。

10.哪些事可以看出“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似乎更为巨大”?

(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填入表格)(3分)

人物

事件

人物

事件

小男孩

⑴▲

中年妇女

⑵▲

年轻姑娘

⑶▲

中年男子

⑷▲

年轻人

⑸▲

N先生

⑹▲

11.对文中a、b两句的理解,最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3分)

A.人和狗一样,通过科技手段控制与利用条件反射,是时代的进步。

B.以狗和人作比较,反映了作者坚持的不分贵贱、众生平等的思想。

C.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是人权,但不要被科技和经济利益所“绑架”。

D.“无可非议”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支配、使用自己身体的权利的赞同。

12.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塑造小男孩形象的用意何在?

(4分)

▲。

(一)(12分)

9.(2分)有些专家开发出的利用药物并稍加训练,对人体的条件反射神经加以控制的技术。

(意近即可)

10.(3分)

(1)小男孩头部只要受到别人抚摩,就会唱食品广告歌曲。

(2)中年妇女坐电梯,只要感受到电梯的下落感就会做糖果广告。

(3)年轻姑娘只要有人轻碰她的肩膀,就会做化妆品广告。

(4)中年男子只要一打呵欠就会做保健品广告。

(5)年轻人只要一打喷嚏就会做感冒药广告。

(6)N先生只要一与别人握手就会做咖啡广告。

(每两点得1分,共3分)

11.(3分)C

12.(4分)示例:

文中的小男孩把自己的反射神经租给了食品公司,但他还有点不习惯,感到不好意思;塑造这个形象反映了新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普遍性(影响之深);孩子关乎未来,连孩子都被新科技控制,表达了作者对科技绑架人类的忧虑。

(共3点,第一点2分,后面两点答出一点得2分)

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

周志国

①睡在稻草上。

小憩的庄稼人。

贪玩的孩子。

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

花儿一样的梦。

②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

③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

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

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

人回去,心也回去。

④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

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曦曦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

⑤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

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

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

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

⑥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一景:

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

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

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

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

⑦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

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

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

⑧我也种过水稻。

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

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

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

也有骄傲,也有自豪。

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

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

⑨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

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

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

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

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

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

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

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

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⑩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

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

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

我做了一个梦:

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

幸福地睡着了……

(本文有删节)

15.文章围绕“稻草床”展开情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3分)

16.文章字里行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下而句中的加点词作简要分析。

(2分)

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

17.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分)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3分)

19.【甲】【乙】两个片段都属于景物描写,请比较两者在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几各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4分)

【甲】我做了一个梦:

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尚出了白米的河

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

幸福地睡着了……

【乙】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鼎湖山听泉》)

20.文章标题和结尾处都出现了“芬芳”一词,它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分)

15.我睡在稻草上,做着花儿一样的梦;父亲为我铺稻草床,幸福像蜜汁样流淌;我回味品尝稻草床的味道和温馨;搬进城里后,告别淡忘了稻草床,习惯席梦思;睡在稻草床上,做着一个幸福的梦。

16.这是自嘲,生动表现了我归途的艰难,也深切表达了我归乡心切,思乡情深。

17.勤俭节约,表现在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梯;关爱儿子,表现在只要儿子回家,父亲就会精心忙活打理新的床铺;做事细心,主要表现在父亲在草垛里探寻翻找,精心挑选草梗,顿齐刀切后才抱到床边细细铺好。

18.采用象征手法,用稻草象征乡村生活。

与上文跟稻草相关的乡村生活和美好回忆形成对比,突出了现代都市人对传统生活、乡村生活的淡忘,抒发了“我”的失落之情。

19.【甲】段采用虚写,生动描绘我躺在稻草床上的美好梦境,【乙】段属于实写,形象展现了作者站在亭前所望见的满眼浓绿;【甲】段通过描绘祥和优美的梦境抒发了作者对传统生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乙】段通过描写“满眼的浓碧”、“沉甸甸的湿绿”,侧面突出了鼎湖山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的作用,进而点明了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20.

(1)熟悉的稻草味道和气息;

(2)父母对我的深切的爱;(3)作为迷茫现代人实现归乡愿望后获得的心灵慰藉。

(四)(18分)

尺子(刘建超)

(1)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郑祺喜欢搜集各式各样的尺子。

(2)郑祺的父亲是裁缝,在老街开着一家裁缝铺。

手工缝制,工艺讲究,在老街有着很好的口碑。

郑祺“抓周”时,绕过父母故意放在他眼前的“元宝”“官印”,抓住了郑裁缝天天离不开的量衣软尺。

郑裁缝不甘心,把软尺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让郑祺重新抓,结果郑祺竟然摇摇晃晃站起来,踉跄着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稳稳地抓住了郑裁缝脖子上挂着的尺子。

这孩子,莫非要子承父业,长大了也做裁缝?

(3)郑祺喜欢尺子。

上学后,他书包里总放个软尺,课间没事就拿出来量墙量树,量校园后墙根的小草。

班里男女生同桌,中间画一道线,谁也不能超过“三八”线;班里的王大头,仗着身高体壮,在课桌上画的线明显是偏的,同桌只要过线,他就用胳膊肘顶人家。

女同桌哭了,找到班长告状,班长也惧王大头,就推给郑祺,说郑祺有尺子,给量量谁侵略谁!

郑祺马上拿出尺子,认真地量了两次,说王大头侵略了十五点四厘米。

同学们起哄,郑祺潇洒地收回尺子,看也不看身后叉着腰,瞪着眼的王大头。

(4)放学路上,王大头把郑祺堵在了河边的木桥旁,手里拿着根枝条。

王大头说:

“你不是会量吗?

我手里的枝条有一米二,你量量。

(5)郑祺拿出尺子量过,说:

“一米一”。

(6)“一米二!

(7)“一米一!

(8)王大头的枝条抽在郑祺的身上。

(9)“一米二!

(10)“一米一!

(11)枝条又落在郑祺身上。

(12)“一米二,你再给我量。

(13)郑祺拿尺子量过:

“一米,你刚才把枝条打折了。

(14)王大头气得哇哇叫,夺过郑祺手中的尺子扔进了河里。

(15)回家后,郑裁缝抚摸着郑祺的头说:

“你做得对,孩子。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心正,尺子就正。

(16)郑祺大学学的专业是工程建筑,学业虽紧张了,收集尺子的喜好仍没有变。

各式各样的尺子装了好几纸箱。

(17)郑祺在宿舍里经常给大家表演测量,屋子里凡能看到拿到的物件,郑祺就用手来丈量,结果也和尺子量的不差分毫。

更绝的是,他还能目测出你两眼之间的距离、手臂的长短、步幅的长度。

(18)郑祺毕业分配到了建设局,要和大大小小的开发商打交道。

经过六年的历练,郑祺升任局长,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19)郑祺喜欢尺子,还将搜集到的老木尺子包装成精美的礼品,送给同事朋友。

尤其是朋友家只要添丁,他是必定要选个好尺子送给人家的,寓意孩子长大后会成为赤子,爱国爱家,孝敬父母。

朋友都说他抠门儿,他呵呵一笑,礼轻寓意重。

(20)郑祺再次见到老同学王大头是个午后。

王大头已经是财大气粗的开发商,手眼通天的人物。

(21)郑祺知道王大头约他喝茶的目的。

王大头开发的几个小区竣工验收,有人举报单元实际面积与施工图纸有差异,却被王大头打通关节过了关。

郑祺带着调查组去了现场,查看了情况。

郑祺认为至少有百分之二的误差,果真工作人员再次测量的结果是百分之二点一,每个单元面积少了二点七三平方米。

大家都惊奇地咋舌。

(22)茶过三泡,王大头沉不住气了:

“老同学,你就大度些,我不会亏待你。

(23)郑祺呷了一口茶:

“老同学,你这两个小区,八百套住房就要昧下老百姓一千多万啊,这钱你就挣得安心?

(24)王大头说:

“老同学,我这人喜欢直来直去。

我也不为难你,误差总会有的。

差一平方米,行了吧?

给个面子。

(25)郑祺摇摇头。

(26)王大头拿出一个纸袋放在郑祺眼前:

“美金,五万,一平方米!

(27)“二点七三平方米!

(28)王大头的脸有些扭曲了:

“老同学,别把事情做绝,处世小心为妙。

(29)郑祺站起身,说:

“老同学,我又不是没有挨过你的枝条,呵呵。

谢谢你的茶,真是好茶啊。

送你一把我收藏多年的木尺。

告辞!

(30)郑祺走出茶社,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

15.小说的第二段详写郑祺“抓周”有何用意?

(3分)

16.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郑祺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5分)

17.赏析第(15)段的划线句。

(3分)

18.小说中为什么两次提到王大头?

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分)

19.小说以“尺子”为题,有何好处?

(4分)

(四)(18分)

15.(3分)表现出郑祺对尺子的喜爱;为下文写郑祺对尺子的喜爱和痴迷做铺垫;设置了悬念,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