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914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1、选择题

1.读表1,据此可知(  )

表1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

项目

数量(钱)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支出

田租(上交实物)

283

折算为货币的大致数值

人头税(上交货币)

406

 

徭役与兵役

2200

部分兵役,农民亲身应役,

其他以货币代役

开支

4918

以战国时期的数据为参考

2732

祭祀等

300

A.西汉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                      B.西汉农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

C.西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D.西汉农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2.下列文物或老物件见证了历史变迁,其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文物或老物件

结论

A

兰州出土的“东汉书信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厚薄均匀,便于书写。

“蔡侯纸”完全取代绢帛成为书写材料

B

清代御窑督陶官唐英创制的《陶成图瓷板》,描绘了拉坯成型、彩绘上釉、入窑装烧、束草装桶等工序。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制作精美

C

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制造的“西班牙银元”,明朝后期流入中国,为《南京条约》赔款所用货币单位。

西班牙银元曾是国际流通的货币之一

D

1951年某村的木牌上记载:

“徐XX分到果实地一亩二分五厘……”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3.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将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时提高到93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

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                                      B.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D.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

4.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材料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                      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C.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5..李文治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说:

“(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户闲适的乡村生活

C.乡村市场的繁荣景象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6.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

这表明明清时期(  )

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7.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

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  )

A.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破产

B.形成的经济形态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

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

D.是庄园先进生产方式对广大农民吸引的结果

8.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  )

A.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                                      B.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

C.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D.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

9.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等地区。

这反映了(  )

A.南方整体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B.南方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茶叶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10.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11.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

……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这有利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12.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

“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

这说明汉代(  )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

13.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14.南宋政府严厉禁止铜钱通过走私流往海外,立法规定,凡携带“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为首者处死”。

但民间走私铜钱出境的活动屡禁不止,因为宋钱“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蕃货百贯之物。

”这反映出南宋(  )

A.海关管理不严          B.铜产量大幅减少       C.经济实力雄厚          D.理学观念很薄弱

15.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

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这表明唐代(  )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

风气

16.有学者言:

“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C.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17.有学者认为,判定任何一制度的得失要根据其实际利弊,因此必须知道此制度实施时期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此种意见叫作“历史意见”。

待时代隔得久了,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的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它并非是全不合真理,据此推知,该学者认为(  )

A.“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分别根据当时和现时的“利弊”判定而得

B.“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呈互补关系并通过相互印证方得制度全貌

C.“历史意见”就是当时的“时代意见”,两者都反映了历史学家的认识

D.“历史意见”较“时代意见”客观真实但不能忽视“时代意见”的合理性

18.表是晚清登莱青道(驻烟台,主要职能为管理海关事务和洋务的官员)正印官与署理官出身比例。

(正途指凡由科甲即进士、举人以及国子监贡生、荫生出身者。

异途指捐纳、吏员考职、其它监生等)

官员

分类

正印官(共14任)

署理官(共6任)

正途

异途

正途

异途

人数

5

9

2

4

百分比

35.8%

64.2%

33.3%

66.7%

对此表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晚清政府否定科举制

B.异途出身的官员素质高于正途

C.晚清政府适应形势变化所做的自我调整和适应

D.促进了登莱地区经济之勃兴

19.《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

A.铁                        B.青铜                     C.黄金                    D.钢

20.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

21.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

①夏朝的瓷器②商朝的青铜农具③唐朝的秘色瓷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周礼·考工记》载:

“矢人为矢,鍭矢,参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3.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

业,向分京苏两帮,……(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这种现象(  )

A.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B.使得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D.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4.“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

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  )

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                                B.精美的青铜酒器

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             

                   D.胎质细洁的白瓷

25.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

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

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

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

由材料可知(  )

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                        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7.“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                                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                                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8.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

“九陌六街平,

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29.“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B.商国重商抑农,它国重农抑商

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          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

30.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

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31.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

①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近代化商业群落开始形成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2.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33.明代《织工对》记载:

“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

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34.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日“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

这表明(  )

A.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                    B.“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C.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D.

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3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避免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6.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

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

.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37.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38.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

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人工业文明时代

39.15世纪末某航海家想前往印度,没有走东行陆路,而是走向西的海路。

他应该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40.“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这说明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1.“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

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

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染料、香料和食物。

英国的贸易从1698至1775年的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

欧洲的总的贸易在增长。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下列哪次“革命”的后果(  )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工业革命            D.科技革命

42.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43.十六世纪时,欧洲物价长期、普遍的上涨,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

时人分析其原因,多认为是商人独占物资、政府大量发行劣质钱币所造成。

但法国学者波丁主张欧洲物价上涨有更重要的因素,而他的见解也获得后世很多史家认同。

波丁主张的更重要因素是指(  )

A.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44.对图7时间轴所列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地理

大发现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内在动力

B.殖民扩张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推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化形成

45.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46.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47.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

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

48.观察下图。

②处的商品主要是

A.黑奴                    B.茶叶                     C.胡椒                    D.镜子

49.英国工业革命中,最早出现生产技术革命性变化的行业是(  )

A.棉纺织业            B.采煤业                 C.冶金行业            D.机器制造业

50.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51.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

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

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

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B.信息化C.城市化D.电气化

52.据研究,从1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