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914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docx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四川省营山县老林中学

2015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冲刺卷: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和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4·滕州一中调研)“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与19世纪的欧洲统治世界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

”在这一阶段(  )

A.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趋加强

B.代议制度普遍建立

C.马克思主义产生

D.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

【答案】A

【解析】“从1500至1763年”即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趋加强,A项正确;代议制度普遍建立是在19世纪中期,故B错误;马克思主义产生是在1848年,故C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D项也可排除。

2.(2014·济南一模)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

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文明史观。

肯定了新航海开辟带来的积极影响;故③说法错误;④无从体现。

故选A。

3.(2014·德州平原一中调研)右图可以反映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诸多历史现象,其中不包括(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黑人奴隶贸易盛行

D.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劫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图片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历史现象是三角贸易。

根据所学,其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但致使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劫难。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C、D说法不符合题意。

4.(2014·临沂一中质检)“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开辟新航路以及对外侵略扩张;哥伦布、达·伽马等人仅仅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已。

A、D所述的材料中无从体现,B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且不符合材料中的原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应为C。

5.(2014·临沂一中质检)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

在这场冲突中……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材料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的是(  )

A.西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C.欧洲封建帝国对世界的武装侵略

D.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情况。

从材料信息“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可以排除B,因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还没有这么长时间;据材料“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可以排除D,C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A,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不断地对亚非拉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使其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6.(2014·银川一中)有学者描述: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种局面最早应该出现在(  )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

C.电子时代D.信息时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推进工业的发展,系统和缜密的科学实验研究在工厂中得以展开,这种实验科学取代了之前的手工业者的经验科学,所以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往往依靠的是科学家的实验研究,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往往是建立在传统手工技工进行发明和改进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科技革命又称为“电气革命”,所以选B,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称,C、D两项出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7.(2014·吉林实验中学检测)下列表格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

国家

总人口

(单位:

万人)

农村人口

百分比

城市人口

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

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C.西方侵略延缓了城市化

D.东西方城市化差距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正确解读能力。

材料中“1851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速。

所以答案选B。

8.(2014·德州平原一中调研)《全球通史》载: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材料表明(  )

A.工业革命发展依赖系统的科学研究

B.科学研究与工业革命关系日益密切

C.传统技术积累是工业革命的主动力

D.科学研究成为创造发明的唯一途径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研究与工业革命关系密切联系的产物,B说法正确。

“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多来自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实现真正地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生物科学、航天科技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标志。

因此,A、C、D说法错误。

9.(2014·福建德化一中调研)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磅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磅;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

这最能体现出(  )

A.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

B.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更加混乱

C.工业革命引发阶级关系的变动

D.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磅……新兴的工厂主阶层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材料中的贵族、政府官员、工厂主三类人的表现体现出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

故选A。

10.(2014·临沂市一模)恩格斯指出:

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

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中B.殖民扩张过程中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可以分析的出这强调的是垄断的特点,垄断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现象。

11.(2014·开封一模)1925年到1929年,德、法、比等国的关税分别提高了29%,38%和50%,1930年美国对890种商品提高进日税率,各种商品进日税平均提高约20%。

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进日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

各国提高关税额的结果(  )

A.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和应对经济危机

B.推动各国对外贸易趋于平衡

C.促进世界贸易趋于稳定

D.加剧世界经济大危机

【答案】D

【解析】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法不仅不能使危机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经济大危机。

故选D。

12.(2014·临沂一中质检)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

A.经济危机

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

C.政治危机

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问题中的限制条件“直接因素”,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整顿金融业,D与题意相符。

而经济危机则不属于“直接因素”,故排除。

13.(2014·兰州市一模)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由题干可知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的措施。

成立“资源保护队”的作用:

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社会的购买力,刺激消费,稳定社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选择C项。

故应选C。

14.(2014·滕州一中调研)“战后的欧洲正需要这样的计划,并以此履行其维持和平的责任。

这一点写在法国宪法的前言中:

政府保证为人民提供适当的发展条件,并保证给予个人在健康、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加以保护。

”为此(  )

A.西欧普遍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

B.西欧各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

C.法德两国倡导建立欧洲共同体

D.各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保证给予个人在健康、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加以保护”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A项正确。

15.(2014·滕州一中调研)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评论:

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作用。

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B.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

16.(2014·德州平原一中调研)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涨”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他看到的是2位数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超过20%的高利率,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政策向“右转”是指(  )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答案】A

【解析】在凯恩斯主义之后,西方主流的经济学派普遍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

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

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

1981年里根上台后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17.(2014·滕州一中调研)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  )

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

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D.农业集体化的片面性

【答案】C

【解析】1920年冬苏俄正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

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已经遭到农民的反对,故选C。

18.(2014·江西师大附中调研)“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

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

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D.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由此可知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A工业国有化,不允许私人经营,所以A不符合题意。

C美国本身是资本主义,不适合题意。

D和B相比,时间不是最早。

故本题选择B。

19.(2014·德州平原一中调研)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与材料最符合的是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20.(2014·吉林实验中学检测)“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材料中的“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而苏联实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实施;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政治的改革,都是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间上不吻合。

所以答案选C。

21.(2014·南京、盐城一模)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与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相比,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故选D。

22.(2014·乐陵一中统考)“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环境保护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D.工业生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这里的“渔”应该理解为收获,全句“他们是竭泽而渔”的意思就是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苏联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破坏为代价。

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

23.(2014·乌鲁木齐一诊)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

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中这样写道:

“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篓子……”对“揭了盖子”解析正确的是(  )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束缚

B.破除了对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

C.苏联放弃与美国的对抗

D.苏联走上了全面纠正错误的斯大林模式之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容易。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批判,但没有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也没有放弃与美国的对抗。

所以答案选B。

24.(2014·石家庄市十七中统考)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

“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有关材料中的“他的经济改革”不正确的是(  )

A.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D.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的改革结合所学史实判断应该指赫鲁晓夫的改革,所以本题实际是在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所以D符合题意。

25.(2014·潍坊期末)布哈林1928年写道: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  )

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

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

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答案】B

【解析】苏联工业化建设起步于1928年,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符合史实。

C项仅仅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3分,29题12分,共计50分)

26.(2014·临沂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棉纺织革命与世界市场

材料一 “先在英格兰发生,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的棉纺织革命,事实上首先是对印度工业的模仿,然后作为一种报复,赶上并超过印度。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

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光绪十二年《遵化通志》记载:

洋线盛行以来,价廉易售,玉(田)丰(润)产棉之境苦难销运,种棉倍少,纺线织布亦鲜利益,多至辍业。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首先发生于英格兰的“棉纺织革命”主要成就是什么?

(2分)对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中国“世代传习”与英国“专利保护”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

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

……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1624年英国制订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

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据《大国崛起》《为什么1750年代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

(2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材料四中“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有哪些?

(2分)分析材料说明“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分)

【答案】

(1)主要成就:

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从输入棉纺业产品到大量输出。

影响:

大量的廉价棉纺织品流入印度和中国,造成当地传统的棉纺织业破产;中国和印度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2)影响:

保证了手艺的家庭积累;妨碍了工艺技术的革新发展。

原因: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男尊女卑);官方以法令来保护世代传习;手工业市场狭小,为了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3)珍妮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改良蒸汽机等。

(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

专利制度保护发明的财产权,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力,推动工业革命发展。

27.(201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74年1月1日,经营了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此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无数个小公司的兴起,改变了延续千年的经济秩序,经济权利不再是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特权。

在世人的膜拜和诅咒中,在死而复生的轮回中,告别特权后的公司,真正成为财富的创造者。

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公司真正成为富民强国的力量。

材料二 近乎疯狂的扩张使洛克菲勒建立起标准石油托拉斯。

1898年时,它的产量已经占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84%,并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在掌控石油行业的10年中,他将日常用油的价格降低了80%。

1911年5月11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标准石油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并将它拆分为34家新公司。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公司热很快冷却了,三五年间,一大批刚建立的公司纷纷破产。

1887年,有人这样描述道:

承办者往往倾家,公司两字久为人所厌闻;根据清末民初时期的记录,政府举办的企业并不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经营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一部分原因在于尚未理清一些基本规则,不清楚政府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当时所有这些都非常混乱,这使得他们很难成功。

——以上材料均出自纪录片《公司的力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东印度公司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菲勒建立标准石油托拉斯的背景及影响。

(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第一批公司破产的原因。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与公司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

(2分)

【答案】

(1)原因:

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小公司的兴起,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居主流,要求打破东印度公司的经济特权,政府转变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2)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组织;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使石油成为主要能源;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自由竞争的结果。

影响:

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石油能源的普及,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破坏市场公平,阻碍自由竞争。

(3)原因:

缺乏经营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政府的粗暴干预与压榨;自然经济主导导致市场狭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专制体制下缺少相关法律制度保障;

(4)政府:

适时适度干预经济,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公司:

抓住历史发展机遇,追求技术与管理创新,追求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发展与人民需求。

28.(2014·滕州一中调研))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