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70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docx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三十年河南交通运输业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河南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十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服务性产业,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是经济运行的纽带和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运输结构继续优化,综合运输能力大大增强。

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业共完成客运量12.26亿人、旅客周转量1264.10亿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的1.11亿人、123.22亿人公里增长10倍和9.3倍,完成货运量10.14亿吨、货物周转量2729.30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的1.82亿吨、508.41亿吨公里增长4.6倍和4.4倍。

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838.07亿元,占全省GDP的5.6%。

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树立了河南良好的交通形象,成为河南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闪光点,成为河南国民经济的第三大支柱。

一、公路建设日新月异,运输能力不断提高

1978年,河南省公路建设总投资仅为4429万元,以当时的价格,仅能修建30公里左右的二级公路。

辽阔的中原大地公路通车里程仅为3.15万公里,不仅数量少,而且路况较差,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公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河南各级交通部门遵照省委、省政府“集资修路、有偿使用、收费还贷、滚动发展”的方针,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

特别是2001年以来,通过制定实施并不断深化一系列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公路建设。

继2000年全省公路建设总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后,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先后跨越了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大关,有力地保障了全省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3.87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公路密度142.9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低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里程从零到全国第一,树立了河南公路交通大省形象。

1994年底,全长81公里的开封至郑州高速公路和全长28公里的郑州至薛店机场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结束了河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标志着河南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此后,河南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创造奇迹。

2001年底,洛阳-三门峡-灵宝205.8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2005年9月,焦济高速公路与洛阳绕城高速公路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2006年底,大广高速公路安阳、新乡、周口段顺利通车,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2007年,沪陕高速宛坪段顺利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至2007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56公里,居全国第一。

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和路网结构的完善,凸显了河南交通区位的新优势,在全国树立了公路交通大省的新形象。

干线公路由薄弱走向强大,与高速公路一道形成了河南交通网络骨架。

1978年以前,河南公路基础十分薄弱,没有高速和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仅有不到400公里,严重制约全省经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交通部门抓住机遇,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多方积极性,推动干线公路建设。

1985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公路拓宽改造,一年内拓宽干线公路3763公里、县乡公路1733公里。

从1986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安排路面和桥涵配套工程建设,改善城镇出口公路、“卡脖子”路段和连接省际、地市之间的断头路。

2001年以来,为提高干线路网的通行能力,对全省干线公路实施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共升级改造干线公路6033公里。

1979年至2007年,全省新增二级公路22553公里;新增三级公路5850公里。

截止2007年底,全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22366公里,其中二级以上的公路里程占88.4%,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村从“雨天不出门”到“村村通”,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便捷出行。

改革开放前,河南农村公路的发展非常滞后,通油路的乡镇不到总量的60%,通油路的行政村更是不到20%,遇到雨天,出行道路基本中断,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为改变农村公路落后状态,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加快发展农村公路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并于2005年提出到“十一五”末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

交通部门坚持把“改善群众出行,不断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作为工作重心和核心任务。

2005年,全省新、改建“村村通”里程2万公里,改善提高5800个通水泥路(油路)行政村。

到2005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6万公里,100%的乡(镇)通水泥(油)路,98%的行政村通公路。

2006年,省委、省政府把“完成投资65亿元,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9万公里,解决1万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作为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3.1万公里,改善提高通水泥(油)路行政村1.5万个。

2007年,全省对“村村通”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重点解决了零公里村、移民搬迁村等8类特殊问题,确保不漏掉一个建制村。

当年“村村通”建设共完成投资35亿元,新建、改建里程2万公里,解决了5096个建制村通水泥(油)路。

截至2007年底,河南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1.48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

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出行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保障。

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运输能力持续提高。

30年来,从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实行公路运输企业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放开公路运输市场,允许城乡个人或联户从事运输经营到加强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完善运输服务体系,以公路运输市场化、调动公路运输经营者积极性的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路运输能力持续提高。

截止2007年底,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92.69万辆,比1978年增长45.5倍。

2007年,全省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1.55亿人、货运量8.35亿吨、旅客周转量601.81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681.85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的0.68亿人、1.13亿吨、30.47亿人公里、21.57亿吨公里增长16倍、6.4倍、18.8倍、30.6倍,其占全社会运输量的比重分别达到94.2%、82.4%、47.6%、25.0%。

个体和私营运输户以其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在公路运输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07年,全省个体公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0.48亿人、旅客周转量17.59亿人公里、货运量4.37亿吨、货物周转量277.70亿吨公里,分别占全省公路相应运输量的4.2%、2.9%、52.3%、40.7%。

二、铁路扩能改造步伐加快,运输能力大幅提高

铁路运输具有运能大、能耗少、成本低的特征,在大宗货物运输、中长距离旅客运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铁路建设飞速发展。

2007年,河南境内铁路运输完成客运量6585万人、货运量16010万吨、旅客周转量620.68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962.93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的4319万人、6722万吨、92.62亿人公里、484.79亿吨公里增长52.5%、1.4倍、5.7倍、3倍。

(一)国家铁路运营能力明显增强

郑州铁路局为改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铁路、复线建设和线路电气化改造。

新建了新兖、侯月、京九、宁西等线路,单线建复线的有陇海、焦柳、太焦、新焦等线路,电气化线路有京广、陇海、焦柳、太焦、新焦等线路。

近几年来,为配合全国铁路大提速,郑州铁路局对管内的线路设备进行了大面积整修,翻新道床、更换重型钢轨和提速道岔。

为增强高速列车通过桥梁的稳定性,对京广线的部分桥梁实施改造,将原来的梁式桥改造为宽构桥。

经过大范围的线路设备改造后,线路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提速安全有了保障。

为满足乘客需要,开行了朝发夕至列车和城际列车,特别是动车组的开行,大大改善了乘车环境、缩短了旅客乘车时间。

到2007年末,郑州铁路局线路营业里程达2453.6公里,比1978年增长14.6%,其中,双线及以上营业里程1888.2公里,占总线路营业里程的77.0%;电气化铁路营业里程1548.2公里,占总线路营业里程的63.1%。

线路延展长度7037.5公里,比1978年增长46.8%。

允许列车运行时速120-160公里、160-200公里、200-250公里的线路分别达到254.8公里、162.7公里、283.8公里。

机车拥有量达到1071台,比1978年增长55.7%,其中电力机车613台,占机车拥有量的57.2%。

客车拥有量达到2045辆,比1978年增长243.1%,其中空调车1121辆,占客车拥有量的54.8%。

新增6组48辆“和谐号”动车组列车。

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良好的设备设施,为运输安全和经济效益提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007年,郑州铁路局共发送货物16936万吨,比1978年增长133.3%,其中煤炭发送11822万吨,比1978年增长147.7%;共发送旅客5708万人,比1978年增长35.7%;完成换算周转量2230.37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270.2%。

为进一步改善路网能力,郑州铁路局正在修建新线和对既有线进行改造。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大中型项目有郑西铁路客运专线、石武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段)、黄河公铁两用桥、郑州集装箱中心站、焦柳铁路洛阳至张家界电化、新菏兖日铁路电化、京九铁路电化、郑州站西出口改造、洛阳枢纽改造等。

随着郑西、石武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的建成投产,郑州铁路局在路网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将更加巩固。

(二)地方铁路作用不断增强

河南地方铁路建设始于1959年,是为了解决地方交通运力与运量矛盾,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而修建的。

历经50年发展,现共有地方铁路13条,占全国地方铁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线路总长达1156公里,贯通全省16个市60多个县(区),其中准轨铁路442公里,窄轨铁路714公里,资产总额达46亿元。

作为河南交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地方铁路为豫西矿产资源开发、国铁干线客货分流、沿线工农业生产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较大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期间,在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河南地方铁路开始内部改造和配套建设。

对既有铁路进行提高通过能力的技术改造和延伸,主要对许昌至禹县、新郑至朝阳沟和漯河至周口段进行了改造。

并将韩岗至郸城铁路延伸到神垕,朝阳沟至尉氏铁路延伸到杞县和开封,漯河至周口铁路向东延伸至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与安徽修建的界首至阜阳铁路接轨,汤濮铁路的汤阴至濮阳段修建为准轨,平顶山至禹县修建为准轨,随着准轨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准轨在地方铁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河南地方铁路布局逐渐合理。

到1990年,河南地方铁路正线里程达到1357公里,其中准轨214公里,窄轨1143公里,全年换算周转量4.85亿吨公里。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国家铁路连续进行大提速,公路、高速公路迅猛发展,运输市场竞争激烈,加之地方铁路设施陈旧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处在夹缝中生存的河南地铁越发艰难,企业面临严重困难。

省地方铁路局为适应形势发展,进行了思想观念、运输方式、结构调整、管理手段和技术创新五个方面的改革,使全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十五”期间,全局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创新高,客货换算周转量、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实现利税和资产规模分别较“九五”期间增长了4至6倍,新改建铁路600公里,并开行了从周口到北京、从周口到广州的快速客车。

年发送旅客40万人次,极大地方便了沿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加强了沿线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

2005年12月,经省国资委批准,河南省铁路总公司改制为河南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独资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省地方铁路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此后,省地方铁路局全面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在周口、汤台、登封公司率先完成公司制改造的前提下,相继完成了省局的国有独资公司改制并对周口、汤台、登封、许昌、新郑分局,实业、铁建公司7个单位进行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

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建,不但大大促进了企业自身向市场化的迈进,而且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00年开始,河南地方铁路进入连续7年的高速发展时期。

2007年,全省地方铁路完成货运量0.25亿吨、货物周转量28.14亿吨公里,分别较1978年的0.05亿吨、3.06亿吨公里增长4倍、8.2倍。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9705万元,运输收入33813万元,利润5411万元,利税7190万元,分别较1999年增长1.9倍、2.2倍、391.9倍、7.9倍。

三、水上运输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不断加快航运工程开发建设步伐,加大水上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推进渡口渡船改造,大力发展水路运输生产,使全省航运工作发生了崭新变化。

(一)内河航运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历史上河南航运曾十分发达,水运成网,南通余杭,北达涿郡。

“一五”时期,全省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部交通货物周转量的48%左右。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6103公里,有27条河流通江达海,为航运的鼎盛时期。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修闸建坝时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考虑不周,未同时配建过船设施,使原本通航的河流大部分断航,加之公路、铁路快速发展等影响,致使河南内河航运开始逐年萎缩,通航里程多年徘徊在1100多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内河航运开发建设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全省共完成投资2.2亿元,先后建成了涡河鹿邑船闸、周口沙颍河沈丘船闸和周口郑埠口枢纽主体等一批航运设施。

“十五”期间,内河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共完成投资4.2亿元,实现了沙颍河周口以下在断航40余年后的通江达海,小浪底等库区港航、安全设施得到完善。

进入“十一五”,河南把加快水运发展摆上了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深化水运投融资和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交通部也将河南的涡河、沱浍河列入地区重要航道,支持河南实施沙颍河复航工程,并协调安徽省在相关航道建设上同步进行,尽快形成直通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通道。

目前,涡河、淮河、沱浍河航运开发项目、丹江库区航运工程正积极进行测量、地质钻探、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

截至2007年底,河南内河通航里程增加到1439公里,已建成各类港口泊位49个。

2007年港口吞吐量达102万吨。

(二)水上运输生产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运输市场开放搞活,河南省际专业运输船舶得到了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逐步淘汰了木帆船,取而代之的是纲网丝水泥船。

上世纪80年代,下大力气抓了船舶更新改造,共更新改造各类钢制船373艘、34780载重吨。

2000年,河南已拥有货运船舶3539艘、50.4万载重吨,但平均单船载重吨只有144吨。

随着推行船型标准化等工作,河南船舶开始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

“十五”期间,船舶载重吨位年均增长41.4%,平均单船载重吨已达459吨。

截至2007年底,河南货运船舶拥有量4538艘、258万载重吨,平均单船载重吨已达571吨,运力规模和发展速度在长江干线位居前列。

2007年全省水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160万人,货运量185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倍、13倍;旅客周转量0.78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83.95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5倍、40倍。

四、民航事业迅猛发展

民用航空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河南民航发展一日千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运输规模成倍扩大。

现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

郑州机场开辟了68条国内国际航线,通航城市或地区达48个,另外还开通了通往国外的不定期国际客、货运包机。

民航事业的发展为全省加快改革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民航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56年建立郑州航站,正式开航运营,但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发展极其缓慢,当时的郑州机场为军民两用机场,跑道长2160米,只能起降中小型飞机。

过往的飞机的机型大多为安-24、伊尔14,较好的飞机就是三叉戟了。

机场没有自己的基地公司,每周开通航班约为20个,开通航线7-8条。

机场设备陈旧,无雷达和导航设备,主要依靠电传打字机及高频话机进行通信指挥。

飞机不能进行夜航和盲降,天气稍坏时,只能停航。

1978年,郑州机场仅完成旅客吞吐量3.9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184吨,飞机起降5607架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河南民航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1997年8月28日,由省、市政府和民航总局联合投资新建的郑州新郑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郑州地区不能起降大型飞机的历史。

新机场按照国际现代化机场的标准设计、施工及装备,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E级,跑道长3400米,机坪面积11万平方米,面积为4.59万平方米的宽敞明亮的候机楼及10万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为旅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机场装备有各种先进的通信导航系统、空中交通指挥系统、气象保障系统、进近灯光系统、自动燃油加油系统、地面服务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等,保证了飞机的正常飞行、夜航及盲降要求。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郑州新郑机场成为国际机场。

2005年郑州新郑机场开始实施一期改扩建工程,2007年底竣工启用,使郑州新郑机场的航站楼建筑面积达到了12.89万平方米,客机坪18.25万平方米,货机坪7.6万平方米。

200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00.2万人次,是1978的12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8.1%;货邮吞吐量6.57万吨,是1978年的30倍,年均增长率为14.4%;飞机起降54474架次,是1978年的9.7倍,年均增长8.2%。

2008年初郑州新郑机场被国家民航总局列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

在加快机场建设步伐的同时,河南积极引进航空公司建立基地,发展航空运输。

目前,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有17家,其中基地公司3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中原航空公司与南航成功实现联合重组,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河南分公司成为郑州机场的基地公司,经过数年的发展,已拥有19架波音737客机。

2007年4月21日,南航南阳基地机构升格暨南航南阳飞行训练中心成立,南航河南分公司拥有南阳机场所有权,开通了南阳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桂林航线和洛阳至广州、襄樊航线。

2007年,南航河南分公司旅客运输量达到352万人,旅客周转量40.84亿人公里,货邮运量4.61万吨,货邮周转量0.57亿吨公里。

三十年来,河南交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后,河南交通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充分发挥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运输纽带作用,优先建设和完善以“三纵五横”铁路网、“六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为骨干组成的中原综合运输大通道,同时,大力发展航空运输,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加快开发管道运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巩固和提升河南在全国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枢纽地位,满足全国交通需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