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636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

第二单元名人生活

董家镇中心小学徐玉荣

一、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

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

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述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9个字,会写40个字。

正确读写三篇精读课文中46组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感受伟人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4、小练笔:

续写《小摄影师》的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从平凡的小事中,体会伟人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四、课时安排:

灰雀                    2课时

小摄影师               2课时

奇怪的大石头           2课时

我不能失信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课时

五、教学建议:

1、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灰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

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

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

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示。

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本组的导语页有九位中外名人的头像。

最上面一位金黄色头发的是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

他的左下方是瑞典化学家、工业学、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诺贝尔。

诺贝尔下方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在牛顿的右下方,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鲁迅右下方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鲁迅的右上方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

在达尔文的右下方,是中国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李四光。

李四光右下方是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

在爱因斯坦的正上方,是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她是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课外阅读过许多名人故事,对名人故事也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边读边想,从名人平凡的生活小事中,体会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初步掌握通过具体写一件事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措施:

本单元教学可以按照“课文讲读——收集名人故事——口语交际——习作”的顺序进行。

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通过收集名人的故事,在阅读教学中,使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

1.出事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

2.脚饰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展开自主学习。

这个环节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希望通过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

同时又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发散思维,想象练说。

这样也为下文的自主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一、初读课文

1、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简介灰雀:

你们见过灰雀吗?

(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羽毛多样,鸣声悦耳。

二、学习1自然段。

1、你喜欢灰雀吗?

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理解:

惹人喜爱)

2、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

从哪儿看出来。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师:

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

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少了一只灰雀,哪只灰雀不见了?

灰雀不见了,列宁着不着急?

三、学习3—10自然段。

(一)、学习要求。

师:

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

(要求:

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划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二)、列宁爱灰雀。

1、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课文3、5、7、9自然段)

2、师:

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

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学生自读)

3、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

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我从这一句中看出列宁很关心灰雀。

师:

那你能不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

生2:

我感觉到列宁很着急。

(生读)

师:

列宁是多么着急呀。

还有其他句子要交流吗?

(2)列宁说: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生1:

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当时的天气非常冷。

师:

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这说明了什么?

生2:

很担心灰雀。

你能不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列宁很担心?

(生个别读、齐读)

师:

还有小朋友找了其他有体会的句子吗?

(3)生1(读):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

你想说什么?

生1:

我觉得这时候列宁已经有点伤心了。

师:

噢,你读出了伤心的感觉了。

谁还想读读这个句子?

生2读。

师:

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生2:

因为本来树上有三只灰雀,在哪儿欢蹦乱跳的,现在只剩下两只了,所以列宁很难过。

师:

你很难过,为灰雀感到可惜吧?

这个句子周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给我点掌声好吗?

(师范读,生鼓掌)都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你也像我一样读读吧。

生读句子。

4、师:

列宁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感情。

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爱)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师:

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被小男孩捉去了)师:

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

(生齐答:

没有)

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

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

(板书:

灰雀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

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

(生交流)谁想说了?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男孩说:

“没……我没看见。

生:

因为这里“没”的后面加了省略号,一般说谎的人说的话中会有省略号的。

师:

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

说谎时说的话会怎样?

生:

吞吞吐吐。

生2:

我觉得这个男孩说:

“没……我没看见。

”他本来想说出来的,可是他又不敢说。

师:

他有顾虑是吗?

小朋友都看出这个小男孩说谎了。

出示:

男孩()地说:

“没……我没看见。

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

(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

(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声音比较轻)

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

生自由读。

师:

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

这句说明了灰雀有可能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

师:

体会得真好。

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

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3)“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生:

我从这儿知道男孩捉了灰雀,他还想放了灰雀呢。

师:

你不仅体会到了灰雀是小男孩捉的,还知道小男孩准备放灰雀,你的本领真大。

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4)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生:

我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

是呀,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

(5)师:

好,那刚才两位小朋友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自己试着读读看。

(生自读体会)

师:

谁想读?

生读:

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师:

你觉得她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

生齐答:

没有。

师:

谁认为有变化,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可能没有体会出来,无人敢试)那老师来读,你听听看,有没有变化?

(师范读)

生:

老师把这个“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

师:

你是说我读下一句时突出了“一定”和“肯定”,是吗?

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

(坚定)那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读。

师:

“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小男孩捉去的。

好,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小男孩了,老师是列宁,我来问你,你一定要如实地回答我,好吗?

师:

会飞回来?

生1:

一定会飞回来。

师:

小男孩,你为什么那么肯定?

生2:

因为我捉走了灰雀。

师:

噢,灰雀是你捉去的。

小男孩,你现在在想什么呀?

生3:

我现在在想列宁那么爱灰雀,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

(6)师:

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

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

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

(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

)师:

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生:

是)

(7)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

你更赞同谁的爱?

为什么?

小结:

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

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

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的教学。

要让学生把深奥的道理弄明白,教师生灌硬套是不可取的。

此片段旨在使学生于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又提供学生一个很好的练说机会,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1、师:

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

(板书:

列宁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

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生自由练读。

2、师:

老师想做列宁,请一位“小男孩”跟我配合一下,谁来?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生鼓掌)

3、师:

谁想像我们这样来读一读?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男孩的话。

(生鼓掌)

4、师:

刚才还有好多小朋友想读,这样吧,你们既要读列宁的话,又要读男孩的话,周老师读提示语,看看能不能读好?

(出示3—10自然段)

师生配合朗读(师导读,生接读)

师:

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

着急时说话的速度比较快的,再来一次。

(生再接读)

 师:

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

“没……,我没看见。

师:

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

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

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

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

说——

生: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师:

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

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

“会飞回来?

师:

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

“一定会飞回来!

四、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师:

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

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

(生:

是的)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

(果然)

(二)列宁爱小男孩。

1、师:

你们看,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

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

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12自然段。

(师叙述12自然段)

2、师:

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师:

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生:

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

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

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

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

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难过)

3、师:

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4、师:

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

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总结。

1、师:

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2、师:

这个单元我们还要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六、1.作业:

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2.扩展一:

聪明的同学们:

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

小男孩回家后想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5灰雀

                惹人  喜爱

               列宁  男孩

                每次……都要……“没看见”

                经常带……“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  果然

 

6小摄影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

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

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

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

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学情分析:

关于本文的内容年代久远,学生了解很少,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学习时要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高尔基的事迹,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可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正开始起步,这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决定学生走稳习作之路的关键一步。

本班学生在完整地表达一句话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说话练笔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在结尾设置一个悬念,为学生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说清楚进而能说生动、说精彩,并在说话训练中培养孩子的评价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通过编写故事,激励学生在书面的习作中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这个男孩是一位摄影师。

2.板书课题。

读准生字:

3.介绍高尔基生平。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多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光盘出示生字和词语,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设计意图)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为更好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打基础。

找生范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三、细读感悟第一——五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指名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读出什么来了?

3、有个小男孩非常想见到他,可是高尔基的秘书步不让他进,他用了什么办法?

比较句子:

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扔到了桌子上。

4、你觉得他的这种举动怎么样?

5、高尔基看到这张纸团为什么没有生气,是什么感动了高尔基?

6、投影出示纸团内容,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如:

“亲爱的”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崇拜、敬仰高尔基;

“您、请”写出了孩子的有礼貌和态度的诚恳;

“让他们放我进去”向高尔基解释自己为什么用扔纸团的方法实在是迫于无奈;

“我照完相,立刻就走”他特别强调了孩子迫切的心情同时不会耽误高尔基工作,等等都是高尔基感动的原因。

8、朗读指导这张纸团的内容。

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

学生自由练——指名读,评议——齐读。

9、如果你是高尔基,此时此刻会怎么想?

学生畅所欲言。

10、对啊,高尔基非常想见见这位聪明有主见懂礼貌的孩子,学生自由朗读2——5自然段。

11、分角色对话。

从对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如“鞠躬”可以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

等等。

12、学生表演朗读对话。

13、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

认读词语(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二、细读课文。

1、小男孩见到高尔基是怎样的表现?

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体会这句句子。

为什么会仔细打量?

为什么咧嘴笑了?

说明了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

3、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

用“……”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这些句子,体会高尔基积极配合孩子的工作,对孩子的极大耐心。

4、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指导读好这句话,

5、此时小男孩为什么会哭?

6、小男孩跑了,高尔基怎么做,怎么说?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高尔基为什么要喊?

指导读好这句话。

7、觉得孩子听到高尔基的话了吗?

那他为什么不回来向高尔基要胶卷?

三、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四、质疑拓展。

1、小男孩还会回来吗?

高尔基希望男孩再来吗?

2、自由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3、交流所得,

重点理解高尔基说得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说说话中前一个“他”是谁?

后一个“他”是谁?

为什么列宁要这么做?

4、拓展。

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     同桌互相编编故事,也可演演故事。

◎     指名演故事,请同学注意语言表情神态。

◎     续写故事。

教师巡回指导。

6小摄影师

基突按摆弄准备

侧胶卷辆秘杂社

对比托衬

男孩——→高尔基(关心爱护)

想进去放进来

摆弄微笑

坐、哭站起来

7、奇怪的大石头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

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