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721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

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

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

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五花八门。

(2)食: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

(1)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2)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

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风俗习惯: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概念阐释]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

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生活,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

[轻巧识记]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教你读史]

“天津通商后”表明时代背景,“洋货成为必需品”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提示]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教你读史]

关键词“国防绿”“海军蓝”表明服饰单一化,“色彩鲜艳、款式时髦”表明服饰多元化。

[提示] 

(2)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3)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思想观念。

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

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领域,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教你读史]

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抓住“四合院欧化”“中西合璧”等关键信息分析中西合璧的特点。

[提示] 变化领域:

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

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题组一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解析:

选B 吃西餐并不属于民族同化政策,而是西方文化随之传入使中国的饮食习惯改变而已,对国人来说中餐比西餐更有吸引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

2.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

解析:

选C 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废止缠足和“断发易服”的主张,故C项正确。

3.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选B 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

4.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B.列宁装

C.长袍D.马褂

解析:

选A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故A项正确。

列宁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的服饰,长袍、马褂是清代民间的传统服饰,均与题意不符。

5.歌曲《文明结婚歌》唱道:

“吾祖国,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同是新国民。

”歌词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

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改良婚礼”“男女同为新国民”等信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限定“最早”分析,是民国时期倡导文明婚礼,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

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解析:

选C 材料信息说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实行公历,而民间依然有实行农历过年的,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故选择C项。

题组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7.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时间信息“20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经济全球化加强,中国的传统服饰在国际舞台的活跃,体现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同时由于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文化对国际社会产生极大的辐射作用,A项正确。

8.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

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

这些流行语(  )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解析:

选C 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的变化,故C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

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

①政治统治 ②反清斗争 ③西学东渐 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 “剃发令”是清初满族贵族入主中原的政治统治和民族政策;“蓄发令”是太平天国反清斗争的需要;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是西学东渐的影响,故选D项。

2.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

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广告反映了(  )

①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 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 ③女子已普遍获得教育权利 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材料的信息“要求女子:

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可以获得这一时期有人推崇西方婚礼以及反对缠足的主张。

③表述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时间与题干不符合。

故A项正确。

3.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右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近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文化。

综上所述,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 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 

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选B 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所以①表述错误,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4.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冬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解析:

选C 从“1912年”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在服饰上的反映,故B项正确。

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国日益与世界潮流接轨

解析:

选B 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交礼仪的变化,从“跪拜礼”“老爷”“大人”不平等的礼仪发展为“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平等的礼仪,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故B项正确。

A、C、D三项反映的都是其表面现象。

6.《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

选D A项中“完全接受”,B项中“公开赞成”,C项中“无法融合”的说法均太绝对,未能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7.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

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

C.一家人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D.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差别不大

解析:

选C 解题时需要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范围,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其余三项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

8.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

看重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解析:

选D 依据所学分析题干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D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二、非选择题(18分)

9.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

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的外国租界对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解析:

(1)问,从官员不同品级不同装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其原因要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等方面分析。

(2)问,服饰的变化可以从“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原因从时代背景上去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1)特点:

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

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

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

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表现:

建筑;交通;通信;机器及科技运用;生活及卫生文明习惯等。

(答出四点即可)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XX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XX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