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106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docx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律,立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更加可靠的石油和化工物质基础和后续发展能力。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和基础,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

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今后若干年内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之一。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石油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

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104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3762.4亿元,销售收入33063.4亿元,利润3707.9亿元,税收1726.7亿元,分别比上年提高34.2%、34.8%、32.3%和21.9%。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以全国GDP增速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对全国GDP的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原油产量居世界第六位。

炼油能力占全球的5.5%,占亚洲总能力的22.4%,加工量居世界第二。

乙烯生产能力占全球的4.6%,占亚洲总能力的17%,居世界第三位。

是世界最大的聚烯烃消费国。

聚烯烃购买量超过全球聚烯烃贸易总量的30%;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量和需求量分别约占世界的1/4和1/3;是世界第四大合成橡胶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

我国的化肥、纯碱、烧碱、涂料、染料、农药、轮胎和部分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也居世界前列。

其中化肥、合成氨、纯碱、硫酸、电石、染料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农药、烧碱、轮胎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乙烯、涂料等居世界第三位。

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005年与2000年相比,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150.1%,“十五”期间年均递增20.1%;工业增加值增长96%,年均递增14.4%;销售收入增长153.4%,年均递增20.4%;利润总额增长185.6%,年均递增23.4%;利税总额增长148%,年均递增16.3%。

“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见表一。

表一“十五”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十五”期间累计增长(%)

“十五”期间

年均递增(%)

现价工业总产值

亿元

33762.4

150.1

20.1

工业增加值

亿元

8733.5

96.0

14.4

销售收入

亿元

33063.4

153.4

20.4

利润

亿元

3707.9

185.6

23.4

利税总额

亿元

5434.6

148.0

16.3

2、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间,油气勘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7.4亿吨,发现了西峰、陆梁等13个大型油田。

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2.47万亿立方米,是“九五”的2.6倍,发现了8个千亿立方米规模的大气田,是我国探明储量最多的五年。

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多数提前超额完成规划产量目标。

2005年天然气产量达到500亿立方米,五年累计增长80.4%,年均增长12.5%。

原油加工量达到2.86亿吨,累计增长35.9%,年均增长6.3%。

乙烯产量达到755.5万吨,累计增长60.8%,年均增长10%。

化学肥料产量达到4888万吨,累计增长53.4%,年均增长8.9%。

2005年,主要产品产量见下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产量

“十五”期间累计增长%

“十五”期间年均递增%

原油

亿吨

1.808

11.2

2.15

天然气

亿立方米

500

80.4

12.5

原油加工

亿吨

2.86

35.9

6.3

乙烯

万吨

755.5

60.8

10.0

合成树脂

万吨

2141.9

98.4

14.7

合成橡胶

万吨

163.2

95.3

14.3

合成纤维

万吨

1616.2

149.9

20.1

化肥

万吨

4888

53.4

8.9

化学农药

万吨

103.9

60.5

9.9

烧碱

万吨

1240

85.7

14.1

纯碱

万吨

1410

70.7

11.3

甲醇

万吨

535.6

169.6

27.9

轮胎

亿条

3.18

161.7

21.2

3、市场潜力很大

我国不仅是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

2005年全行业进出口贸易额达199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进口额为143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出口额56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8%。

进口原油1.27亿吨,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42.1%;进口燃料油3053.9万吨,占表观消费量的61.6%;进口合成树脂2131万吨,占表观消费量的55.9%;进口合成橡胶109.5万吨,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44%。

苯乙烯、对苯二甲酸、己内酰胺、乙二醇、丙烯腈等产品进口占表观消费量的比重高达60%以上。

表明我国石油和化工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我国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市场情况见下表。

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市场容量及供求状况

单位:

万吨、亿立方米、万条、万双、%

产品名称

产量

增长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原油

18083.9

2.8

12708.3

806.7

29985.5

天然气

499.5

21.9

--

--

--

原油加工量

28622.3

6.5

--

--

--

汽油

5405.3

3.2

563.3

540.7

5427.9

煤油

988.6

2.6

328.9

268.7

1048.8

柴油

11061.6

9.5

53.7

147.5

10967.7

化肥总计(折纯)

4888.0

10.7

717.1

179.3

5425.7

氮肥(折100%)

3200

10.5

83.4

109.3

3174

尿素(折100%)

1994.9

6.4

3.26

72.2

1925.9

磷肥(折含P2O5100%)

1075.3

8.9

123.5

62.4

1136.4

钾肥(折K2O100%)

232.7

22.1

510.2

7.7

735.2

化学农药(折100%)

103.9

20.2

4.0

43.0

64.9

杀虫剂(折100%)

43.4

13.3

1.0

15.0

29.4

杀菌剂(折100%)

10.5

4.4

1.0

6.0

5.5

除草剂(折100%)

29.7

24.8

2.0

20.0

11.7

烧碱(折100%)

1240.0

21.4

4.8

85.4

1159.3

离子膜法烧碱

365.6

32.0

--

--

--

纯碱

1410

12.7

7.1

177.5

1250.7

乙烯

755.5

20.4

11.1

8.2

758.5

纯苯

306.1

20.1

25.5

1.6

330.0

精甲醇

535.6

21.6

136.0

5.4

666.2

对苯二甲酸

556.0

--

649.0

0

1205.0.

对二甲苯

223.0

--

161.0

6.0

378.0

合成树脂

2141.9

18.3

1878.8

185.9

3834.8

聚氯乙烯

649.2

27.6

155.1

12.5

791.8

聚乙烯

529.0

17.1

526.0

5.7

1049.3

聚丙烯

523.0

12.3

302.3

2.2

823.0

合成橡胶

163.2

11.6

108.9

9.1

263.0

顺丁橡胶

39.9

-1.0

--

--

--

合成纤维

1629.2

14.8

--

--

--

轮胎外胎

31819.9

28.3

188.1

9179.4

22828.6

子午线轮胎外胎

14261.7

36.3

--

--

--

我国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材料严重短缺,为这些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最快、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国家之一。

4、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成功开发出大型乙烯裂解炉、重质原料催化热裂解、聚丙烯、丙烯腈、SBS弹性体、大型合成氨和尿素、甲醇羰基合成醋酸、MDI制造等成套技术,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化工“三剂”基本立足国内,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原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储运、化肥、烧碱、纯碱和橡胶加工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显著提高,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

5、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0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4047.8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5.4倍,年均递增44.9%。

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投资完成1388.5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2.3倍,年均递增27%;石油加工投资完成411.8亿元,增长12.3倍,年均递增67.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完成投资1059.4亿元,增长10.5倍,年均递增62.9%。

“十五”期间,新建原油生产能力1.05亿吨,建成了靖安、西峰等8个百万吨级油田;新建天然气生产能力411亿立方米,开发建设了克拉2、靖边等一批整装气田。

炼油工业规模、布局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大连石化和西太平洋石化等11个千万吨级规模的炼厂。

油气管道建设从总体战略布局上推进,建成投产了横跨10省市、长达4000余公里的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工程、有“绿色奥运信誉工程”之称的陕京二线、四次穿越长江天险的忠武输气管道、穿越蜀道难关的兰成渝输油管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中哈跨国管道工程等,使我国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3.7万公里,覆盖全国的现代油气储运网络骨架基本形成。

还完成了一大批石油和化工重点工程项目:

兰州石化700万吨炼油、上海石化股份公司880万吨炼油、镇海炼化股份公司1400万吨炼油、金陵石化公司1050万吨炼油,以及齐鲁石化、燕山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上海赛科、扬子巴斯夫、中海壳牌等乙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中海油富岛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工程,新疆华锦阿克苏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云南磷复肥基地40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工程,青海100万吨钾肥工程,云南三环化工有限公司120万吨/年磷铵项目,中化山东肥业有限公司100万吨/年复合肥项目,四川泸天化4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工程,南京锦湖轮胎年产500万条子午胎工程,四川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50万套轮胎项目等。

这些重大工程建成投产,使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发展后劲更加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不少产品产能过剩而档次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某些方面的增长仍然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基础上,产品附加值低,并还有的是以牺牲环保为代价,安全事故。

整个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资源严重不足、保障体系脆弱。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我国资源和能源消费的大量增加,资源和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05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占原油总消费量的42.4%;天然橡胶进口140.7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70%;硫磺进口量由2000年的273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31万吨,约占世界硫贸易量的25%。

电力供应紧张,拉闸限电给企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运输紧张也严重地制约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宗化工产品如纯碱、尿素和钾肥等常常因运输不畅而压库。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严重不足,进口方式相对单一,储存能力低,管网运输所占比重还很小。

成品油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在用油旺季南方局部地区出现供应紧张。

化工轻油与成品油产出比受到炼油工业的制约,乙烯工业原料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近年来,我国石油、石化产品品种和质量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尤其是有机化工原料和三大合成材料表现的更为明显。

化肥、农药、两碱、染料等传统化工产品产量很大但高档次产品的比重过低,造成一方面总量上已供过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中高档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局面。

乙烯产品自给率已由1990年的78%下降到43%,PX市场满足率仅达到59%,PTA市场满足率仅为46.1%。

子午线轮胎仅占轮胎产量的45%(世界平均已达80%以上),高浓度磷肥仅为磷肥总产量的54%(国外几乎为100%),离子膜烧碱占29.5%,重质纯碱占28%(发达国家已达80%以上)。

国产染料品种,只能满足纺织行业需求的50%,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只有4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60%以上)。

三是生产集中度低,产品竞争能力差。

我国有相当一批石油和化工企业规模小而散、生产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

如炼油工业,我国共有炼油企业120多家,平均规模261万吨,而世界2005年炼油企业674家,平均规模611万吨。

在石油化工领域,跨国公司加快了以兼并重组、突出核心业务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规模化经营日趋明显,进一步加强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

美国道化学公司乙烯能力超过1290万吨,道化学和德国巴塞尔公司的聚烯烃产能都接近1000万吨,我国乙烯装置的平均能力只有38.6万吨。

我国烧碱装置平均规模约8万吨,而美国平均规模为72万吨,美国道化学公司烧碱装置生产能力达到323万吨。

我国轮胎企业平均产量为108万条,而发达国家均在300以上。

加上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导致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能力。

四是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十五”期间,虽然加大了“三废”的治理力度,但化工“三废”治理率还比较低,环境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目前化工废水、废气和废渣分别居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第l、4、5位,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排放量还占全国工业的相当大比重。

同时,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地将其污染严重的化工产品生产转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环保负担。

化工安全生产形势也十分严峻,近几年来化工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几次重大恶性事故,给化工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五是科研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仍主要依赖引进技术,科研基础薄弱,缺乏创制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工程化能力和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

目前我国化学工业总体水平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

我国石化工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大部分炼厂和乙烯装置的能耗物耗指标高于亚洲平均水平。

我国乙烯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6%,大型合成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综合能耗高24%。

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仍没有很好解决,缺乏创新的机制和能力。

科研体制改革后,科研单位为行业发展服务不够,不少前瞻性的、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无力承担。

科研成果产业化、装备国产化问题仍然是薄弱环节。

企业作为科技开发的主体,费用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研发投入仅为销售收入的0.7%~1.5%。

因此,与国外技术水平的差距还在扩大。

(三)面临的形势

1、进入21世纪,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缓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既给先进国家增添了持续发展后劲,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未来10到2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2、我国仍将是世界石油和化工发展最快的地区,并将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的重点地区。

我国石油和化工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预计到2010年,我国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消费量将达到全球总消费量的1/3左右。

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仍将是中国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中心。

发达国家的石油和化工产业将继续向中国转移,通过本地化生产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仍将大量进口原油、天然气、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工程塑料、功能性材料和部分有机原料,以满足国内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规模结构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在石油和化工领域将占有一席之地,并有望逐渐进入上中游领域,参与炼油、乙烯、芳烃和PTA等领域以及原油及成品油的进出口和仓储业务。

3、我国石化工业存在着资源供应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面临国际化进程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对技术和市场控制力增强,中东石化工业崛起,未来资源供应和获取的难度会更大。

石化产品生产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需要有长期稳定的原油或化工轻油供应保障。

我国原油资源不足,产量增长缓慢,炼油工业所需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0年前后将超过50%。

由于今后国内化工轻油需求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化工轻油的供应缺口还会逐年扩大;亚太地区石化工业快速发展,将加剧全球化工轻油供应的紧张。

世界石化工业呈周期性发展,其价格和盈利水平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

世界原油供应趋紧,价格将持续上涨。

这些都将影响和制约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

因此,石化工业只能采取适度偏紧的发展原则,发展速度要与获取资源的能力相匹配。

既要考虑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还要衡量资源供应保障程度和稳定性。

在逐步建立全球资源供应体系,减少原料采购成本,保障原料供应的同时,必须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4、石油和化学工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

石油和化学工业具有资源、能源密集的特点,属于高污染、高危险产业。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主要矿产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58%,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58.6%、7.69%和7.05%,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33%。

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节能、节水、节地等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把节能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作为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标志。

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环境保护日趋严格、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挑战。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意识,从源头控制着手,加强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制订安全防范措施。

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主要产品需求预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国内外市场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将主要表现为品种多样,质量档次高、附加值高、使用安全和环保型产品将大幅度增加;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质量差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将逐步被淘汰。

(一)石油天然气市场预测

根据发改委等多家单位的研究结果,201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8%的速度发展。

原油消费量按5%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原油需求量为3.5~3.8亿吨;天然气总需求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

(二)主要油品市场状况和预测

1990~2004年我国成品油消费弹性系数(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之比)平均为0.85。

受高油价、征收燃油税和环保要求的影响,油品需求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预计2010年汽、柴、煤油需求总量达到2.2亿吨,柴汽比为2:

1。

2020年汽、柴、煤油需求总量达到3亿吨。

(三)主要化工产品的需求预测

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化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主要化工产品仍存在着较大供需矛盾。

“十一五”期间,主要化工产品的需求预测如下表:

产品名称

单位

2005年产量

2010年需求预测

乙烯(当量)

万吨

755.5

2500-2600

合成树脂

万吨

2141.9

6400

合成橡胶

万吨

163.2

270

化肥(折100%)

万吨

4888

5500

氮肥

万吨

3200

3610

尿素(实物量)

万吨

4147

5600

磷肥

万吨

1075

1250

化学农药

万吨

103.9

83

烧碱

万吨

1240

1750

纯碱

万吨

1410

1800

甲醇

万吨

535.6

2000

轮胎

亿条

3.18

3.2

其中:

子午胎

亿条

1.43

2.25

三、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石油和化学工业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把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要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以及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按照适度偏紧原则调控高耗能产业规模,通过发布准入条件、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重要资源消耗定额等措施,控制高耗能产品生产能力盲目扩张;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保障国家油气安全供应为目标突出油气勘探开发的龙头地位;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为目标搞好油气和石化工业总体布局;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做大做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要立足满足国内需求,努力提高国内市场对优质油气能源、合成材料和化学肥料的满足程度。

――要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努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立足全面节约资源,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化学污染物的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要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带动转变。

――要立足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把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革除阻碍发展的各种体制弊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促使经济增长由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向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二)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