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7405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报告.doc

《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然而,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发现,大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逐年下降,学生们表达时语言贫乏,思维缺乏深度,加之亚洲各国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推崇,使人们意识到了重拾国学,重振国威的重要性,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2.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要求:

小学低段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中段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背诵优秀诗文六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从这样的要求中可以看到新课标提倡诵读经典。

然而我们也发现,新课程标准推行了几年,就我们所看到的状况,学生真正受惠于新课标理念的并不多。

比如,一二年级要求每个学生的阅读量达到5万字以上,可相关数据却显示,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是少之又少,我们还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怕写作文。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

而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弱。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文化传承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早已看到抛弃诵读经典的问题的严重性。

他在《经典常谈》中说: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因此,他提出:

“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履,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

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

”(见《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

今天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经”原来是文明的结晶,杂文生命根底的道理,不读经,中国人的理性架空了,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纵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为世人所尊重。

足见,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接受本国经典的训练是必须的义务。

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意蕴丰富,境界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

单是典籍的语言风格,就足为后世的模范。

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循着前人的足迹而迈步的,这种启蒙意识应该让学生从小接受。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诵读国学经典,将敦促教师自我学习的意识,从而达到个人文化修养的再提升。

同时,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古诗教学研讨活动,积极探索诗歌教学的有效方式,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改变也必将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孩童时期就需要接受国学诵读经典的教育了,儿童经过正确的引导,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熟读背诵历史上的智慧精华——经典(论孟学庸、老子、庄子、顾问、唐诗……),那就可能在生命中渐渐产生影响力,等到长大,理解力增进了,他十五岁会懂一些,二十岁会再多懂一些,三十岁懂的又不一样了……随着人生经历的增长,对经典内涵会有更多的了解,伴着生命体验的丰富,对传统智慧将有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源头活水。

当学生有了这些丰厚的语言积淀,他才能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周围的人、事、物,才能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才谈得上语言的运用。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

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指出: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卡尔维诺认为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

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说:

“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们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

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

《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这一课题,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推动本校学生诵读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经史子集。

让孩子学习先贤圣者的正确思想,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会向先贤靠齐,较之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信息时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更能抵抗住诱惑。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书籍的支撑。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七田真还说:

“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里讲述了一件事。

他说:

“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

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

他回答说:

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

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

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

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原来,“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聪明。

不难理解,倘若坚持“素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脑子肯定会更聪明。

2.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前言中这样写道: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

因此,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礼仪”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具体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总结实施“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2.开发以“诵读经典教材传承中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

3.通过学生诵读诗歌、积累诗歌和自创诗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通过该课题的实践和探索,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使教师能作为主体参与到课题研究与管理中来,让他们在课题的研究与管理中接受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新的冲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以此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研究内容:

1.开发低年级“诵读经典教材传承中华礼仪”校本教材。

2.探索“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开展的有效策略。

3.通过课题的研究,及时总结小学生诵读经典的有效方法。

4.推动学生积累的诗词佳句运用到口头语言与书面表达中去。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古诗词的能力。

6.鼓励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仿写古文,创作诗、词、童谣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课题组教师专门对学生就古诗诵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拟定出相应的计划,在执行中我们边发现问题,边修改,边反思,最后形成对古诗诵读的总体评价。

2.文献法。

在研究古诗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近几年来关于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相关资料文献,并得出结论发现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最终得出了适合我校学情的一些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经验总结法。

我们通过整理、反思和总结教师的论文、案例等,挖掘出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成为北小特色的经典诵读经验,具有推广的价值。

4.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调查法

在课题的前后期,我们调查,了解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经典的道德美、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使之对学生的人格、情感、价值观形成影响。

(二)具体措施和做法

1.随时随地诵读。

“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附:

父母亲是最理想的老师。

2.快乐诵读。

“小朋友,跟我念”这是导读的六字真言。

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限时诵读。

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

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4.分享诵读。

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子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同家人分享。

5.配乐诵读。

让学生跟随经典的名族音乐诵读,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审美情趣。

6.故事导读。

教师要力求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故事化、具体化、形象化。

学生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老师方面,“只奖励,不强求”。

只要反复诵读,学生自然就能背诵。

7.营造环境,持之以恒。

老师和家长们关键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沉浸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几个孩子集体诵读,比一个孩子单独学习的效果好,如能组织配乐诵读或室外诵读,都可尝试。

8.成果激励,活动喜闻乐见。

小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诵读国学的良好途径。

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它不应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只有把它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才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比如召开“中华古诗文诵读”主题队会、赛诗会、古诗接龙、诵读汇演、集体诵读日,不拘形式。

9.内容丰富,因人而异。

诵读的先后顺序和具体进程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决定。

以一个班一半的学生能背诵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不需要迁就落后的学生,落后的学生只要多少背一点,也有相当的功效。

四、课题的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5年9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及全校语文教师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4.原有基础上布置校园环境,在操场上铺设诗歌大道,在成长广场的地面上雕刻弟子规,墙上雕刻了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在教室的走廊上布置古诗文中的名篇佳句、梅兰竹菊等。

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这些经典语句,营造了经典诵读学习的浓郁氛围。

5.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小学低段学生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标。

年段

学期

学习量

内容

形式

目标

1年级

每学期积6篇经典

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中的内容

诵读、背诵。

通过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年级

每学期积累10篇经典。

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以及《朱子家训》中的相关内容。

诵读、背诵。

通过诵读,使学生不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