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5863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同步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北师大版必修3.docx

高中同步生物模块综合检测北师大版必修3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

90

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质中,可在人体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尿素

B.麦芽糖、葡萄糖

C.蛋白酶、呼吸酶

D.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解析:

选A。

麦芽糖属于植物细胞中的二糖,不存在于人体血浆中;蛋白酶、呼吸酶和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

2.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低主要与内环境中溶质微粒多少有关

B.温度、渗透压和pH均能直接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代谢活动

C.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既与神经调节有关,也与体液调节有关

D.人体失水过多,会在大脑皮质中产生渴觉

解析:

选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内环境中溶质微粒的多少,溶质微粒越多则渗透压越高,A正确。

温度和pH可以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但渗透压不能直接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

体温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

正确。

失水过多会引起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质形成渴觉,D正确。

3.

如图是特定条件下不同概念的关系模型,模型及其中的X、Y、Z可代表(  )

A.内环境中物质交换,血液、组织液、淋巴液

B.激素分泌调节,垂体、睾丸、下丘脑

C.免疫调节中,抗原、巨噬细胞、抗体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无机环境的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解析:

选B。

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X应为血浆,A错误;在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睾丸,促进睾丸发育并分泌雄激素,雄激素过多时,又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B正确;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而非巨噬细胞,C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非循环的,D错误。

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解析:

选D。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红细胞失水;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减少,故选D。

5.

如图为血液流经胰腺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食或饥饿状态下,b端氧含量均多于a端

B.饥饿状态下,a端的胰高血糖素多于b端

C.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能分泌不同的激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进食后,b端含有的各种消化酶多于a端

解析:

选C。

由于胰腺细胞代谢需要消耗氧气,所以无论进食或饥饿状态下,b端的氧含量均低于a端,A错误。

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偏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a端的胰高血糖素少于b端,B错误。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中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但二者分泌的激素不同,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消化酶分泌后进入消化道,不进入血液,D错误。

6.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解析:

选C。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错误;垂体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D正确。

7.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

选C。

解答本题时,需仔细分析各图示中的膜内外电荷的分布和变化,以及膜内外电荷的移动方向,然后再作出选择。

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该点兴奋,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使该点与两侧相邻部位之间在膜内和膜外都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发生电荷移动,其移动方向是:

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且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故C项正确。

8.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解析:

选C。

温度感受器中外周温度感受

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中枢感受器存在于脊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等部位,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A错误。

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B错误。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以增加产热,C正确。

骨骼肌产热主要通过有氧呼吸过程,D错误。

9.如图表示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

下列相关

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

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质、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觉在大脑皮质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质

解析:

选D。

由于甲引起的变化是渗透压升高,故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A正确。

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觉在大脑皮质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质;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正确。

产生渴觉及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过程是神经调节过程,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体液调节过程,所以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正确。

渴觉虽然在大脑皮质中产生,但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错误。

10.产生抗体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e代表不同细胞,①~⑤代表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B.当细胞d、e再次接触抗原X后,都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

C.注射疫苗后

会引起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一个浆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相应的抗体

解析:

选A。

①过程为巨噬细胞识别、处理、暴露、呈递抗原,②过程为T细胞识别抗原释放淋巴因子,两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为抗原和抗体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由题图可知,d是浆细胞,其功能是产生抗体,不能增殖分化,B错误;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C错误;一个浆细胞是受一种抗原刺激产生的,所以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相应抗体,D错误。

11.埃博

拉病毒(Ebolaviru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烈性传染病病毒,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致死率大约在50%至90%之间,巨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随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均被感染。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感染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与其首先侵染人体的巨噬细胞有很大关系

B.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抗体

C.人体免疫细胞没有识别埃博拉病毒的相应受体

D.埃博拉病毒营寄生生活,细胞免疫就可将其消灭

解析:

选A。

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因埃博拉病毒首先侵染巨噬细胞,这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高致死率,A正确;人体对于埃博拉病毒能产生相应抗体,B错误;人体免疫细胞有识别埃博拉病毒的相应受体,人体对该病毒的抵抗力较低,并不是不能识别,C错误;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并将病原体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消灭,D错误。

12.下列选项内容不符合如图调节机制的是(  )

A.性激素分泌增多,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C.河流受到重度污染,水生动植物随之大量减少

D.食虫鸟数量增加,森林中害虫数量随之减少

解析:

选C。

性激素分泌增多,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使得性激素分泌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项符合图示调节机制。

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则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属于负反馈调节,B项符合图示调节机制。

河流受到重度污染,超出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水生动植物随之大量减少,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项不符合图示调节机制。

食虫鸟数量增加,森林中害虫数量由于捕食者增加而随之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符合图示调节机制。

13.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

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水平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大脑皮层

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解析:

选C。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升高,刺激X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错误;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血糖调节天生就有,所以是非条件反射,①是传入神经,②是血糖调节中枢,故②是下丘脑,B错误;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该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来补充血糖的含量,C正确;靶细胞上受体的成分是糖蛋白,D错误。

14.下图是关于不同浓度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注:

图2中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

A.图1、2、3均说明低浓度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特点

B.图1中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用于除去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C.图2可表示植物幼苗水平放置时,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由图3可知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析:

选B。

图1、2能说明低浓度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不能说明生长是由细胞伸长引起的;图3反映的是生根数量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故A错误。

生长素浓度为a时,对双子叶植物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故B正确。

植物幼苗水平放置时,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逐渐减小,但是所起的作用不是抑制作用,而是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

图3反映的是插条生根数量与生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所用的生长素浓度与对照组相比,都是促进作用,故不能说明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1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解析:

选C。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人们在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B正确;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侧芽,C错;生长素浓度过高时,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植物的生长,D正确。

16.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结构

C.性别比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选D。

种群的各个特征对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变动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比等特征来看,它们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或者对种群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这一特征将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性作用。

1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

选B。

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8.

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型,b曲线呈“S”型

B.K表示

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阴影部分表示有环境阻力存在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

解析:

选D。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不再增长,种群数量维持动态平衡;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此时砍伐可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

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选D。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2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解析:

选B。

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兴起了,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这时原来的群落就会被新的群落取代,这就是群落的演替,故A项错。

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

21.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

选D。

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如二氧化碳,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

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错。

22.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

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解析:

选D。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所以其自我调节能力强;草原上水分缺乏,两栖类动物较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能循环流动。

23.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

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C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物种B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C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A、B、C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选B。

根据三种生物的特点以及图中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可知,物种A、B、C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

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

虾的数量增加,短时间内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生物群落除以上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

24.如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解析:

选C。

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需消耗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由呼吸作用提供,所以恒温动物同化后积累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要相对低于变温动物。

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之比,即③/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动物的呼吸消耗量一般为定值,所以只能尽量提高动物从食物中消化吸收后同化固定的能量。

食草动物的粪便中一般仍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植物纤维),所以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肉哺乳动物。

2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螳螂能量的25倍

解析:

选C。

生物群落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均已表示出。

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蛇处于第五营养级。

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流入螳螂的能量是植物的1×20%×20%=0.04,所以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螳螂能量的25倍。

二、非选择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3分)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

如图表示甲状腺细胞膜内侧的G蛋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形成G蛋白偶联受体后被活化,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促甲状腺激素是由________分泌的,推测图中“功能蛋白A”的生物效应是促进________的合成和分泌。

(2)启动过程①需要________酶,还需要细胞质为其提供________作为原料,参与过程②的RNA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冷环境中,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将________,主要使________(器官)产热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4)高温条件下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大量出汗、耗能很多,又面临洪水中病原体危害。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若不及时补充能源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激素的分泌量

将增加,以暂时维持血糖平衡。

大量出汗而未补充水分时,机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维持水平衡。

若某人被流感病毒入侵,________细胞可将部分病毒吞入消灭,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第________道防线。

之后,机体通过________免疫应答将病毒彻底消灭。

解析:

(1)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依图示可推测知“功能蛋白A”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过程①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其作用是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启动转录;转录过程所需的原料为4种核糖核苷酸。

过程②为翻译,参与该过程的RNA有3种:

rRNA、tRNA、mRNA。

(3)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主要促进肌肉和肝脏产热。

(4)高温条件下,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血糖消耗增多,体内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将增多,以维持血糖平衡;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当病毒侵入体内,巨噬细胞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可将部分病毒吞入消灭,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第二道防线,之后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将病毒彻底消灭。

答案:

(1)垂体 甲状腺激素 

(2)RNA聚合 核糖核苷酸 mRNA、tRNA、rRNA (3)增多 肌肉和肝脏 (4)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增多 巨噬 二 特异性(或细胞免疫和体液)

27.(11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

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性将降低。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

(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际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逻辑斯蒂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级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逻辑斯蒂 (4)次级 狐尾草 (5)抵抗力

28.(12分)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