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850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

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

“成周”的修建意在

A.维护分封制度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满足关中经济需求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答案】D

【解析】宗周的设立体现出加强对商朝贵族的统治,维护分封制度,加强对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的震慑,故A、C两项错误;成周并未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可知,当时西周的都城在陕西,所以建“成周”主要是加强西周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故选D项。

2.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

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

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

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因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的影响。

3.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占17%。

雍正二年(1724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0.54亿亩,仅占全部拼地面积的4%。

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

这说明,这一时期

A.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

B.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

C.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

D.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可知康乾时期自耕农拥有土地的比例比较大,体现了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A项正确。

B项土地过度集中的现象,与题干中自耕农拥有土地的比例比较大的信息不符,排除。

自耕农拥有土地的比例比较大,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严格控制土地兼并,排除C。

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而是强调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

抓住题干信息“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等即可知道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

4.《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答案】B

5.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

A.唐朝人大多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B.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C.雕版印刷术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D.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

从材料中看不出“唐朝人大多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可知儒家文化在西北有所传播,故B项正确;材料是指“抄本”,不是雕版印刷术,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排除D项。

故选B。

6.据报道,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创下历年新高,达到破纪录的150多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

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的确具有一定的公平性,还非常严格,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而非世卿世禄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隋唐时期而非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不是始于唐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宜昌海关在光绪十六年(1890)的报告中说:

“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且水平低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关税偏低”是进口棉纱价格低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此时的印度已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工业革命成果已经传到了印度,大机器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与题干中的“近代化角度”“本质”相符,故C项正确;“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且水平低”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该信息的含义,再结合工业革命所学知识,从印度大机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分析,即可正确判断。

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

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台湾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设机造货”指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即资本输出的方式,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排除B项;鸦片战争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从信息入手判断题干所述是何历史事件,“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明显指台湾,据此得出《马关条约》的判断,再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资本输出的结论。

9.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

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

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10.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在此以后”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B.“在此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

C.“在此以后”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D.“在此以后”中国不再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B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仍以商品输出为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

C项说法错误,中国仍保留自己的政权,是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排除。

近代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1.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

“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

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

”这表明该学者

A.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体现了学者反对革除中国的传统的灵魂,说明只有保持灵魂,才能维护社会稳定秩序,故A项正确;该学者思想保守落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主张学习西方,“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故C项错误;改造儒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12.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

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A.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

B.中共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C.社会主义成为普遍追求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干的时间范围,“民国七年”可知是1918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关键信息“一线红”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近百年来,我们盲目抄袭德、日,失败了。

又盲目抄袭英、美,失败了…这正如一百年前的盲目守旧一般,若明白这一点,旧的并非全该推翻,德、日、英、美也非全要不得。

”这里钱穆主要强调的观点是

A.近百年来中国对外学习始终没有成功

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不应相互学习

C.中国对外学习的道路必然会遭到失败

D.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东西不应该盲目抄袭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旧的并非全该推翻,德、日、英、美也非全要不得”可知,钱穆学习其他先进国家要理性,不应该盲目抄袭,D项正确。

AC项说法过于绝对,与题干强调理性学习西方不符,排除。

题干理性学习西方,没有涉及学习是政治制度方面,排除B。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

正确理解题干“旧的并非全该推翻,德、日、英、美也非全要不得”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4.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上引文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答案】B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新中国是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材料中的内容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民主主义论》主要论述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材料内容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和材料内容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和和材料内容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97年……香港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结束了香港的殖民地的历史,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故B选项正确;1997年时澳门还未回归,故A选项错误;新型区域合作是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香港回归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C选项错误;香港回归的意义主要在于祖国统一方面,而不是改革开放方面,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6.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金圆券。

阅读下图漫画,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展示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

B.该现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经济效益

C.暗示了美国忙于冷战已放弃国民党政府

D.该现象说明美国已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用金圆券取代法币,漫画显示骨瘦如柴的国民政府在美国帮助下想抓住金圆券这根救命稻草,但化为泡影,反映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故A项正确;金圆券的发行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垮台,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美国没有放弃国民党政府,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美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垄断,排除D项。

故选A。

17.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

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

B.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

C.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

D.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提供“观剧津贴”,以及“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说明雅典人的生活同政治密切相关,反映出当时雅典的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排除D项。

18.《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规定: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致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上述材料表明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主要调整人际关系

D.平民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表明这些都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故此题应选B项;A、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19.受“脱欧公投”的影响,英国首相卡梅伦于2016年7月13日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

为了研究英国的首相制度,南京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出示了与之相关的图示。

该图反映出近代英国

A.内阁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

B.国家机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C.英王受到内阁及首相的监督

D.责任内阁制日益发展和完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所学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是向议会负责,不可能独揽国家大权,故A项排除;据图示中心信息可看出内阁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且对议会负责,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故B项正确;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并无实权,不会受内阁和首相的监督,故C项排除;图示说明的是英国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责任内阁制的发展情况,故D项排除。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代议制特点

20.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结合材料时间“195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当时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的比较,故排除C项。

D项是1928年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在时间与内容上都与材料不符。

【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及苏联三次社会主义改革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明确: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

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

21.1933年,罗断福新政开始实行,下列选项中属于美国政府支持的举措是

A.雇主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

B.允许人们自由兑换黄金

C.联邦银行缩减纸币发行量

D.农场主增加棉花种植面积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保护老公权力,允许工人集体和雇主进行谈判,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当时是禁止兑换黄金的;C项错误,当时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D项错误,当时减耕减产的。

2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

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2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的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舞蹈、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等信息可知维多里诺既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也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A项正确;材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未体现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和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排除BC;14、15世纪的意大利正在开展文艺复兴,维多力诺的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说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的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选A。

24.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有学者将重大国际关系绘制成下图,其所代表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A.冷战结束,美国独霸局面形成

B.一国主导,多极格局形成

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多极合作,联合遏制美国

【答案】C

【解析】材料既体现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也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加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极化而非,美国独霸局面形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格局尚未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也并未联合遏制美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反映两层意思,一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二是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小题25分,第26小题12分,第28小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藩志》是一本宋代海外地理名著,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仅居其后,其次是金、酒、银、铁、米、糖、漆器,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

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宋)《敝帚稿略》卷一中称:

“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宋代早期中国帆船更喜欢在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商人交易,后期中国船也乐意到印度的港口与阿拉伯人交易。

13世纪及此前很长时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已形成三个有连锁关系的海上贸易圈(同时也是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摘编自黄纯艳《论宋代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据统计,在1721至1740年间,英国人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的货款,94.9%是以金银币偿付冲抵,真正以货易货的份额很小。

入华白银的最大来源地是美洲,秘鲁和墨西哥两地的银产量在16世纪时占世界产银总量的73%,17世纪占87.1%,18世纪占89.5%。

到18世纪末,长期的过度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

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委员会发现:

“广州银元奇缺,这是近几年来从中国运出白银而又没有相应银元流入这个国家的必然结果……”因为拿不出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交换,到19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

鸦片战争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