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588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1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一遍过

必修1

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他对晋国无礼,而且还对楚国怀有二心)。

晋军(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啊)。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③夜缒(用绳子把人或物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义为行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古义为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既东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古义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使……受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易(替代)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动词,做边邑,以……为边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见识短浅)

③蜀之鄙有二僧(名词,边境,边邑)

2.封

①既东封郑(动词,做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动词,划定)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和)

②失其所与,不知(动词,结交,亲附)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则名微而寡众(形容词,细小、细微)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

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

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答案 A

解析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

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答案 C

解析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二 荆轲刺秦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掠夺,夺取)地,至燕南界。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如果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拜会)之。

今行而无信(信物,凭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重金悬赏)之金(古义是金属的总称)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通“悦”,高兴)见臣,臣乃得有以(有用来……的)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愿足下更虑之!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被)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眼泪)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这样,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被)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古义是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乎?

”樊於期偏袒(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扼腕而进曰:

“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④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之。

⑤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⑥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

忤,逆。

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乃令秦武阳为副。

⑦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未来,而为留待。

⑧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太子嫌荆轲走晚了),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日以(通“已”,已经)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不反(通“返”,回来)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名词作动词,上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名词作动词,向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⑩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古义是礼品)物,厚遗(赠送)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⑪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通“震”,恐惧)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派使者来让大王知道)。

唯大王命之。

⑫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⑬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谢罪)曰:

“北蛮夷之鄙人(见识浅陋的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古义是宽容,原谅)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⑭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趁机)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省略主语“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⑮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通“猝”,突然)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⑯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音dǐ,掷击)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举起)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遭受)八创。

⑰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生擒、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⑱左右既(已经,表示一种动作已完成)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发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

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

③东窗事发(动词,暴露)

④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

2.兵

①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

3.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连词,只是,但是)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

4.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②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环绕)

③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旋”,掉转身)

5.之

①工以药淬之(第三人称代词)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结构助词,的)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顷之未发(助词,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6.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转折)

②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连词,表修饰)

④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递进)

7.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③以次进(介词,按照)

④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

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

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

B.太子:

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也可称为皇太子,燕太子丹即为此意。

C.祖道: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设宴送行的礼仪。

D.将军:

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

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多用以尊称对方。

答案 B

解析 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

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B.郡县: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C.宗庙:

供奉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天子外的人也可以设宗庙。

D.筑:

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

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

答案 C

解析 “天子外的人也可以设宗庙”不当,庶人不准设庙。

三 鸿门宴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沛公军(驻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动词,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垮沛公的部队)!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古义是崤山以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建君王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好,交好)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动词,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音shuì,劝说)我曰:

‘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纳”,接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音dānɡ,对等,比得上)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

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他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与……比,哪一个……)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张良出,要(通“邀”,邀请)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是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古义是意外的变故)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叛)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通“早”,早些)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天,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会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面向东)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通“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被他俘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蔽沛公,庄不得击。

④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放他进去),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名词作动词,对人用刑,泛指处罚)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小人的谗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⑤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放弃,丢下)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行(抄小路走)。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使动用法,使……破碎)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⑦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若

①若入前为寿(代词,你)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象)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

2.如

①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到……去)

②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动词,比得上)

③其如土石何(固定结构,对……怎么办?

3.意

①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名词,神态,神情)

④卒起不意(动词,意料),4.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②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全,尽)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

④孙叔敖举于海(动词,被推举)

5.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

②哙拜谢(动词,感谢)

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6.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有旧,老交情)

②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③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④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仍旧)

7.因

①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就)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凭借,依靠)

8.为

①君为我呼入(介词,替)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动词,制定)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④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动词,表判断,是)

9.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完)

②沛公不胜杯杓(动词,能承担,能承受)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

④攻而胜之(动词,制服,战胜)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

在山的东面。

“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司马:

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

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

C.俎: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竖子:

对人的鄙称,相当于“小子”。

《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中的“竖子”都是这个意思。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

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

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B.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C.卮是一种盛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

答案 D

解析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必修2

四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指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副词,互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古义是使唤),徒(副词,白白地)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偏义复词,偏指“姥”,婆婆),及时相(副词,偏指一方,我)遣归。

④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古义是在一起过日子)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招致)不厚?

⑤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怎能由你自作主张)!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古义是可爱)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⑥府吏长跪告:

“伏惟(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表恭敬的习惯用语)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偏指一方,你)从许!

⑧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只是,仅)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⑨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偏义复词,偏指“作”,工作),伶俜萦(缠绕)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尽,终)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偏指一方,我)忘!

⑩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⑪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古义是教养),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退出来)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偏指一方,我)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⑫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偏指一方,你)负!

⑬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感谢你忠诚专一的情意)!

君既若见录(记着我),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通“韧”,柔韧而坚固)如丝,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偏义复词,偏指“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逆料,料想)以煎(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我怀。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⑭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兰芝惭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⑮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