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4352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2 溶解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题2 溶解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题2 溶解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题2 溶解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题2 溶解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2 溶解度.docx

《课题2 溶解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2 溶解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2 溶解度.docx

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

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

(议论纷纷)

 

 

 

 

 

 

 

学生甲:

不相同。

乙:

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

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

溶解度。

 

教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

(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

“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

(踊跃发言)

甲:

在20℃时,36.0gNaCl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完成下列练习。

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18.0gNaCl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g。

(B)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g

(C)20℃时,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教师: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1、【教学过渡】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用如下形式表示。

PPT上展示KNO3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列表表示形式

2、【提出问题】能否将给定的数据利用坐标图像给予描述?

【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根据随堂学案中的溶解度表动手画曲线:

注:

学案中分别有三种物质的溶解度表,小组根据各自抽到的绘制。

学生从表中数据,获知不同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以及感受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通过阅读教材“活动与探究的方案”学生动手绘制溶解度曲线。

通过阅读教材“活动与探究的方案”绘制溶解度曲线,感受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像表达具有直观连续等优点,同时学习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条典型溶解度曲线分别分散在三份不同的学案中,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绘制,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课堂的活力。

【问题】

PPT展示KNO3溶解度曲线,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测。

如果将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会怎么样?

现场演示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学生快乐互动。

【PPT展示课后作业】

学生思考、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学生触摸矿泉水瓶壁,对温度降低有个切实的体验。

学生热情地与老师一起倒数,观察到在原本透明的KNO3饱和溶液的底部出现大量白色晶体。

 

激发学生的好奇,把课堂的气氛带入高潮。

短时间内发生的明显对比现象让学生对冷却结晶将有一个难忘的印象。

激起深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师:

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教师:

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

(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甲: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

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

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教师: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

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教师: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学生:

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学生:

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教师:

(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

(贴近生活)

学生:

(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教师:

(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

(贴近生活)

教师: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学生:

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小结:

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

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

 

 

巩固练习:

(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

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

(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

(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

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交流分享】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课的收获:

PPT展示本节课知识流程图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小组间互相补充得出整堂课的知识概要及其他方面的收获和得失。

让学生养成每堂课后自己总结收获与得失的良好习惯。

做好学生可能比较创意回答的准备。

板书设计: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

2.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和意义

二、气体物质溶解度

1.定义

2.影响因素

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让学生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心中有数。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知后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猜想(其间贯穿师生活动,配以媒体展示)

影响因素                        影响结果

溶质的种类                溶质不同,溶解限量不同

溶剂的多少                溶剂越多,溶解限量越大

温度的高低                温度越高,溶解限量越大

   ●应对学生“溶剂种类”的猜想——溶剂的种类对溶质的溶解限量是有影响,但今天研究的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因此,这一因素暂不考虑。

●应对学生“搅拌”的猜想——搅拌是影响溶解的因素,但影响的是溶解限量还是溶解速率呢?

请你回家后做一个糖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相信你会搞明白的。

(2)教师讲述:

水涨船高是同学们熟悉的一个成语,由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悟出上述哪一点猜想是正确的?

(“溶剂越多,溶解限量越大”的猜想是正确的);怎样才能知道另外两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限量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注意变量的控制)。

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要探究溶质种类对溶解限量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溶质种类)必须控制其不变的因素是什么?

(溶剂的质量和温度)要探究温度对溶解限量的影响,又要注意什么呢?

(温度改变,溶质种类和溶剂质量保持不变)现在请同学们依据刚才的分析以及屏幕上的提示,去设计两个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可以单独思考,可以阅读教材40页的内容,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3)学生设计探究实验1、2的方案(探究实验1中,提供的药品是硝酸钾和熟石灰各1g;探究实验2中,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的水都是5mL)。

(4)实验方案汇报交流(教师做简要的点评)。

(5)学生完成实验,实验2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3gKNO3

5mL冷水

5mL热水

5mL冷水

5mL热水

4.5gKNO3

3gKNO3

3gKNO3

 

Ⅰ                                   Ⅱ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

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1g熟石灰未能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了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的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

实验2:

3g硝酸钾在5m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热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限量越大)。

(7)教师总结:

对一句常用成语的感悟,加上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多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响情况是很复杂的,绝大多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极少数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实例。

(8)反思评价:

刚才完成探究实验2的过程中有没有同学将所提供的三袋硝酸钾全用完的?

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4.5g硝酸钾在5g热水中也能全部溶解)由此,你们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硝酸钾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增幅较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实验过程中善动脑筋,大胆探索,常常能使我们获益多多!

   过渡:

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量,必须确定好溶剂的质量,通常情况下,人为地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

3.探究活动2(认识溶解限量)

(1)媒体呈现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100g水中的溶解限量:

温度(℃)

20

50

60

80

90

在100水中

的溶解限量/g

31.6

90

114

170

200

(2)学生描述31.6g、114g两个数据的含义。

   (3)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溶解限量的得出过程中,对哪些因素作了限定?

(溶质种类、溶剂质量、温度)

   (4)组织学生讨论“溶解限量”的实质:

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5)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①要求学生通过添加适当词语的方法,将溶解限量的限定因素与溶解限量的实质串联起来。

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6)理解、巩固溶解度的概念。

    ①分析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

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②课堂练习(教师简要点评)。

(7)溶解度概念引入的目的——准确衡量物质的溶解性。

20℃物质的溶解度/g

>10

10-1

1-0.01

<0.01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过渡:

在溶质和溶剂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其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温度)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来表示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下表是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4.探究活动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方法)

(1)媒体呈现氯化铵溶解度的表格。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2)学生利用表格查找不同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

(3)要求学生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4)引导学生将表格法和坐标法进行对比,感悟用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所具有的优势(形象直观;可以查找任意一个温度下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5)教师讲述:

这条曲线就叫做溶解度曲线,这种将数字和图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叫数形结合法,和刚才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时所用到的控制变量法一样,数形结合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分析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6)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任意点的意义:

某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学生查找几种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基础上得出)

②交点的意义:

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种溶质的溶解度相等;

(通过硝酸钠和硝酸钾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意义得出)

③线的意义: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按照上坡型、平坦型、下坡型三种类型,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类分析)

(7)课堂练习(略)。

过渡:

留心一下几位同学在探究实验2中所做的“多余实验”,我们会发现,在被加热的这支试管里,原先溶解了的4.5g硝酸钾中,现在已经有部分析出了,带着这个发现,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5.探究活动4(留心处处皆学问)

(1)学生思考讨论:

使硝酸钾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最好采用什么方法?

为什么?

海水晒盐用的是什么结晶方法?

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采用这种结晶方法的原因?

(2)学生思考讨论:

揭开易拉罐饮料的封口以及烧开水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由此,可推出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结果是怎样的?

(3)教师总结:

显然溶解度曲线不仅可以用来查找溶解度、比较溶解度,还能用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留心做过的实验、留心学过的知识,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加以思考,往往能增进我们的学问。

6.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本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好方法?

7.结束语:

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表明,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

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高!

8.布置作业。

1.温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思考:

怎样除去硝酸钾晶体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钠?

附1 板书设计

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

                          溶质种类、溶剂质量、温度。

                          2.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

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的意义;线的意义。

附2:

特级教师殷志宁点评

一、这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

首先缪老师以学生这一行为主体应学什么、体验什么,而非教师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为出发点,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一可量化的硬性目标,他是这样设置的,即“了解溶解度概念的涵义;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的图示信息;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他是这样体现的,“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体验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型结合法在体现事物变化规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隐性的目标要靠许多节课的点滴积累,长期的坚持不懈和潜移默化来实现。

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缪老师那充满激励性的语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相信你会判断”、“相信你能读懂”、“相信你会总结”等学生活动和最后把学生未来发展比喻成硝酸钾溶解度曲线趋势的殷切希望来达成的。

二、这节课的合作探究是多样化的

这节课共有四个探究活动:

一是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是认识溶解限量;三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表示方法;四是留心处处皆学问。

其中探究活动一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凸显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实验1是要探究溶质种类对溶解限量的影响,根据提供的实验用品,学生不难想到: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将1g硝酸钾和1g熟石灰分别加入5mL水中对比观察,即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实验2则要根据实验意图(探究温度对溶解限量的影响)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实验方案的设计。

结果有的小组在5mL冷水和5mL热水中分别加入3gKNO3,有的小组在此基础上又往原盛热水的那支试管中加入了备用的1.5gKNO3,缪老师在实验2的处理上富有特色和成效,所提供的1.5g备用KNO3是为了提高实验开放度的,有的学生用到有的学生没用到,体现了两个层次,用到的学生不仅发现了KNO3的溶解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获得了随着温度的升高,KNO3的溶解限量有较大增幅的定性感知。

缪老师及时肯定了这部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大胆举动,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

实践证明:

只有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现与表述,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参与知识构建,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本节课中,缪老师还通过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烈而有序的讨论,争先恐后的发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概念得以完善,问题得以解决。

这种多样化的探究方式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单项传递的弊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三、这节课注重过程、提炼方法是到位的

从实验的猜想,到方案的设计及验证,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因素的认识到溶解限量随温度变化规律的发现,再到溶解限量实质的理解,三者有机融合,让学生体验了溶解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从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到在坐标图上描点连线,让学生表格法向坐标法转化的过程。

此外,这节课中,缪老师还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注意寻找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将科学方法的教育渗透其中。

比如,在讨论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时,提炼出控制变量法;在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时,总结出数形结合法;在许多环节上还采用了对比法,如让学生将表格法和坐标法进行对比;将坐标图上点、线的意义进行对比;将溶解度曲线的趋势进行对比等等。

这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这节课关注应用、联系生活是充分的

当溶解度概念得出后,及时进行一组概念辩析,对溶解度四要素加以巩固。

当溶解度的含义理解后,及时地应用到物质溶解性的判断上。

当溶解度曲线绘制完毕后,及时地让学生查找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比较溶解度,判断溶解度曲线上的某点、相交点及线的意义,并由曲线形状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让学生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的同时还总结运用了哪些方法,可见教者把方法和知识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在“留心处处皆学问”的探究活动中,缪老师提醒同学对实验2中的“多余实验”进行再观察,在发现溶液冷却后析出晶体的基础上提出使KNO3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最好采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不仅体现了知识应用,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学的首尾呼应和知识的更加系统,可见“剩余价值”的利用是如此的自然和精妙。

对海水晒盐,揭开易拉罐饮料的封口及烧开水时看到的现象所蕴藏着的化学原理的分析,既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又自然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习惯。

缪老师引导学生对所做实验的留心,对已学知识的留心,对身边现象的留心,不仅让学生巩固深化了本节课所学知识,还让学生明白了留心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五、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度把握是适当的。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节外生枝”这一非课堂预设的教学资源把握的度是适当的,比如:

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猜想是围绕着溶质的种类、溶剂的多少、温度的高低这条主线展开的,而学生在猜想时冒出溶剂种类时,教师首先肯定溶剂种类对溶质限量是有影响的,但不是这节课的当务之急;而对学生在猜想时冒出的搅拌,老师不是不闻不问,而是从本质上提醒学生,搅拌影响的是溶解速率,而不是溶解限量。

还布置了一个糖在水中溶解的家庭小实验,相信同学们通过家庭小实验会搞明白,这里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把实验验证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也使得课内课外融为一体。

六、这节课多媒体和化学教学的整合是恰到好处的

多媒体以声音、文字、视屏等多种功能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观,使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大、效果增强。

这节课的课件既有知识的归纳,又有规律的总结;既有实验的提示,又有实验过程的图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演示没有代替板书,没有代替思考,没有代替实验,没有代替学生活动,实实在在的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处理得是恰到好处。

总之,缪老师新颖的教学观念、严谨的教学风格,精炼的教学语言,美观的教学板书,都使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增色不少。

这节课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应用,还是教学细节的处理等等都体现出教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也许是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的缘故,本节课的探究实验中所用到的药品,缪老师都是事先称好、量好提供给学生的,这无形中弱化了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

如果缪老师能把其它教学环节的时间压缩一下,把称量操作的时间还给学生,那么,实验探究的教学环节将会显得更为完善和丰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