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395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药理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药理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药理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药理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复习要点.docx

《药理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复习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复习要点.docx

药理复习要点

总论

1、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理学、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学科任务)

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

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代动力学: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学科任务:

药理学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发研究新药或新剂型提供实验资料;也有助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了解机体机能的生理生化过程的本质。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具有多方面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的不利反应,称为不良反应,这是药物两重性的表现。

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2)对症治疗:

用药物改善疾病病症,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不良反应:

(1)副作用:

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称为副作用或副反应。

副作用一般都较轻微,是可逆转性的功能变化。

产生原因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难避免,有些可设法纠正。

(2)毒性反应: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称为急性毒性,因长期用药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称为慢性毒性。

危害性较大,可预期,应避免。

(3)变态反应:

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

(4)继发性反应:

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正后果。

(5)后遗反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6)致畸作用:

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3、量效关系中的基本概念(阈剂量、ED50、LD50、效能、效价、治疗指数)

阈剂量: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即低于阈剂量效应不发生,达到剂量时作用即将发生,可分为有害阈剂量和非有害阈剂量。

ED50:

半数有效量,在量反应中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量,在质反应中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量。

LD50:

半数致死量,简称LD50,是描述有毒物质或辐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标。

效能:

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药物的效应也随之增加,当药物的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药物的剂量或浓度,药物的效应也不再增加,此时的药物效应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在量反应中称为效能。

治疗指数:

将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受体的概念、类型

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类型:

(1)特异性

(2)高亲和力(3)饱和性(4)可逆性(5)亚细胞或分子特征(6)配合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7)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5、竞争性、非竞争性拮抗剂的概念及区别

竞争性拮抗剂:

(拮抗剂和激动剂对受体都有亲和力,均能与受体结合。

激动剂有较高的内在活性α=1.0,可引起生物效应,而拮抗剂的内在活性β=0,如纳洛酮等。

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非但不产生生物效应,反而使激动剂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

)拮抗剂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称为竞争性拮抗剂。

非竞争性拮抗剂:

拮抗剂B与激动剂A虽不争夺相同的受体,但他与受体结合后可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即使不断提高A的浓度,也不能达到单独使用A时的最大效应。

区别:

竞争性拮抗剂其拮抗作用是可逆的。

与激动剂合用时的效应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当拮抗剂的内在活性增加时,可使A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剂B可使激动剂A的量效曲线右移,斜率降低,最大效应降低。

6、药物在体内的四个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特点以及最主要的方式

1被动转运,指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递与末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浓度低度愈大,扩散愈容易。

不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度差转运。

分为

(1)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2)滤过,又称水溶扩散,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3)易化扩散,又称载体转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帮助而扩散,不需供应ATP。

2主动转运,又称逆流转运,其转运需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消耗ATP,特点是分子或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的一侧转运到较高一侧。

3膜动转运,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

(1)胞饮,又称吞饮或入胞

(2)胞吐,又称为胞裂外排或出胞。

8、弱酸、弱碱性药物跨膜转运的规律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酸性环境中大部分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每个药物都有特定pKa值。

某些酸性或碱性药物的pKa值与酸性强度关系:

其酸性药物pKa越低,酸性越强;碱性药物pKa越高,碱性越强。

在生理pH变化范围内,弱碱性或弱酸性药物不多呈非解离型,被动扩散较快。

一般说,pKa3~7.5的弱酸药及pKa7~10的弱碱药受pH影响较大。

强酸、强碱以及极性强的季铵盐可全部解离,故不易透过生物膜,难吸收。

9、首关效应、肝肠循环的概念及典型例子★

首关效应:

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肝肠循环:

又称为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0、代表性的肝药酶诱导剂、抑制剂

增强肝药酶活性的药物,称为肝药酶诱导剂或酶促剂,如: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抑制或减弱肝药酶活性的药物称药酶抑制剂,如:

咪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

11、药时曲线的三个期

潜伏期:

指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静注给药一般无潜伏期。

持续期:

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其长短与药物的吸收及消除速率有关。

残留期:

指体内药物已降到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

12、药动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等)★

生物利用度:

表示药物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表示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

当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13、一级、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一级:

指药物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特点:

1.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2.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3.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可基本消除干净。

4.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可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

零级:

指单位时间内吸收或消除相等的药物

特点:

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1、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的消除途径

乙酰胆碱:

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细胞外排释放出的Ach扩散至突触后膜并作用于受体,同时迅速被突触部位的胆碱酯酶水解成胆碱和乙酸,终止其效应。

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通过胞裂外排将NA释放入突触间隙。

释放后的NA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理效应。

同时,突触前膜将NA重社取进入神经末梢内,终止NA的作用。

2、外周神经系统按递质的分类,各包括哪些

一、胆碱能神经(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ACh)

(1)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2)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3)运动神经

(4)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分泌的神经和骨骼肌肉管舒张的神经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或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NA)

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属于此类

3、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的亚型及主要分布(血管、心脏、支气管、胃肠道、眼睛、骨骼肌等)

胆碱受体分为毒x碱型胆碱受体简称M胆碱受体或M受体,及烟碱型胆碱受体简称N胆碱受体或N受体

M受体主要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N受体主要分布于交感神经节细胞和骨骼细胞上

M受体5种亚型:

M1受体主要于交感节后神经和胃壁细胞,M2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器官,M3受体主要分布于腺体和血管平滑肌,另外两种受体分布目前仍未明确N受体2种亚型:

N1在神经节细胞上N2受体在骨骼肌细胞上

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肾上腺素受体(简称α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简称β受体)

4、传出神经系药物作用的方式(典型的例子)

(一)作用于受体

如激动肠平滑肌M受体,肠肌兴奋产生收缩;而激动心肌M受体则心脏抑制,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

(二)影响递质

1.影响递质的合成与转化如影响Ach合成的药物密胆碱;影响NA合成的药物如α-甲基络氨酸2.影响递质的转运和贮存如麻黄碱促进NA的释放;氨甲酰胆碱刺进Ach的释放3.影响递质在神经末梢的贮存如利舍平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囊泡对NA的摄取,使囊泡内贮存的NA逐渐减少以致耗竭,从而表现为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作用;胍乙啶既可抑制NA的释放,又影响NA在囊泡的贮存

5、毛果芸香碱、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对眼睛的作用)★

毛果芸香碱:

缩瞳、降低眼压、调节痉挛

阿托品:

扩瞳、眼压升高、调节麻痹

6、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骨骼肌)★

药理作用:

与骨骼肌运动终板上N2受体结合,激动N2受体,加强骨骼肌收缩作用

临床应用:

重症肌无力

7、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机制及解救★

中毒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进入人体后,其亲电子性的磷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中丝氨酸的羟基进行共价键结合,形成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不易水解,此酶难以恢复活性。

中毒时间过久,则磷酰化胆碱酯酶的磷酰基团上的烷氧基可能断裂,或由于中毒酶的蛋白质部分发生了立体结构的改变,使中毒酶不能活化。

解救:

一般的急性中毒处理原则,如如系皮肤吸收,则立即用肥皂水清洗皮肤(但敌百虫不宜用肥皂,因它易变成敌敌畏,毒性增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

及早给予阿托品以解除M样症状,同时也能解除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兴奋呼吸中枢,使昏迷病人苏醒,缓解危急。

但N2受体激动出现的中毒症状,则必须与胆碱酯酶复活剂合用,使胆碱酯酶恢复活性,减少Ach含量,彻底消除病因与症状。

8、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1.心血管系统

(1)心脏:

激动心脏的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加,并舒张冠状血管,增加心肌血液供应,且作用迅速。

较大剂量或静脉注射太快还可提高心脏的自律性,产生心率失常,出现早搏甚至心室颤动。

(2)血管:

对血压的影响因剂量及给药途径而异。

治疗量或慢速静滴(10~30yg/min)时,心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加大。

较大剂量或快速静滴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2.平滑肌肾上腺素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使支气管扩张,当支气管出于痉挛状态时,作用更明显。

AD还能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亦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性物质,均有利于缓解支气管哮喘。

3.代谢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及脂肪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