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655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1)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隋唐建立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盛世局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难点:

评价历史人物;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知识概览】

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这个国家的重新统一。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纽约的唐人街》,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什么是唐人街。

教师介绍:

所谓的唐人街指的是在外国一些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被叫做唐人街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唐朝时期非常强盛,声名远播欧洲,唐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那么,我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

【讲授新课】

框题一:

隋唐的统一

『新知讲解』

(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

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

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

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食货典》

教师出示PPT,介绍隋朝兴建的洛阳城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过度役使民力,加重民众负担以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隋末暴政与唐朝建立

教师讲解

暴政表现: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结果:

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评价隋炀帝的?

学生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功:

在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过: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民众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灾难。

『新知讲解』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史实

618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框题二: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新知讲解』

教师讲解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

表现:

(1)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

在她当政期间,尽管政坛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

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图片,介绍唐朝的曲辕犁和唐三彩

教师播放视频《繁华的唐朝》,教师介绍当时的唐朝不仅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而且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初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图,学生结合教材在图处上找出几个重要少数民族:

突厥、吐蕃、回鹘,靺鞨。

教师出示材料: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

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四夷传序》

『新知讲解』

一.唐与突厥

教师出示图片,指出唐初突厥的位置,介绍唐朝建立后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

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教师介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出示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教师介绍唐朝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1.贞观初年,唐军大破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

2.640年,唐太宗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3.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二.唐与吐蕃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毛织等。

相对于当时的唐朝,吐蕃是比较落后的。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

现在的布达拉宫并出示材料:

《旧唐书·吐蕃传》: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教师出示图片:

唐蕃会盟碑并出示材料穆宗长庆元年(821)唐蕃双方在长安会盟,重申甥舅之好,结束对抗状态;第二年唐朝使者又到逻些(今拉萨),双方设坛证盟;第三年赤祖德赞刻石立碑,史称“长庆会盟”。

三.唐与回纥、靺鞨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框题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材料: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教师提问: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

(一)安史之乱

『新知讲解』

教师结合图片,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唐玄宗安于享乐,怠于政事。

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尾大不掉内重外轻

教师出示图片:

安史之乱示意图

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

763年,安史之乱最终被唐朝平定。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

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由盛转衰

2.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结合材料介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材料: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历穆、敬、文、武、宣五朝。

(二)黄巢起义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三)唐朝灭亡

教师出示朱温的图片,介绍朱温原本是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投降唐朝受封为节度使。

朱温不断吞并其它势力,实力不断增强。

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至此,唐王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的示意图,介绍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周世宗柴荣的图片,介绍后周实力不断增强,统一了北方,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出示材料:

广顺三年(953)诏:

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

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

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遗,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四》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

结合教材P42“探究与拓展”,思考:

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朝代灭亡的原因主要有统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族入侵、天灾人祸、农民起义等,一般是发生在朝代末期,而隋朝灭亡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隋朝正处于繁荣时期。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历史事实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但当今的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却指出:

“如果认为事件必然要这样发展,事情就该这么发生,那么,个人就会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人类和个人行为毫无价值。

再没有什么态度能比这个更能培养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弃世的心态了。

……我们必须一直努力用历史学家的语言:

‘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

”显然,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基于此,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数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那么,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

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

可以避免。

临时政府暂不急于统一北方,待南方政权巩固后再一举推翻清政府;迅速组建并训练一支自己的革命军;加强对临时政府的政权建设,清除投机革命的旧官僚;加强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与教育;采取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迅速落实民生主义。

观点二:

不可避免。

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军队;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中国封建势力强大;中国的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列强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民众的思想尚未启蒙;临时政府内部意见不一。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等信息,对于本题的解答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

如果确定“可以避免”,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临时政府可以或可能采取的措施,得出能够避免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

如果确定“不可避免”,应当联系所学,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众思想、临时政府,和对立面专制思想、列强的压力等方面来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与中国革命相关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

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

说明:

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

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信息二:

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工农联盟为主体。

说明:

国共关系发生变化。

及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不同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28-1930年工人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农民所占比例上升,可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进行回答;从1927年4月中共五大的成分组成到1928-1930年以工农为主体结合所学从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阐述。

4.论说儒学功过,要让儒学回到它所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曰: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李泽厚提出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

(1)主张: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劝诫君主实行仁政。

(2)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档

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挑战。

宋代朱熹等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

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吸收佛教思想继承发展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二档

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三档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

四档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

作用:

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劝诫君主实行仁政等方面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信息可概括得出,李泽厚认为,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然后结合所学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宋代朱熹等建立“理学”体系以应对佛道冲击、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应对统治危机、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论证其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5.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不超过250字)

【答案】

(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2)社会现象:

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3)观点一: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

农业:

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

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观点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论据:

农业: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

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

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进行概括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

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进行概括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

(2)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政策原因,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

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

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

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

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名师点睛】这道题命题方式非常新颖,,回答时答案也是非常灵活自由。

关键就是要看学生的答题思路,答题语言规范性。

回答的时候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理由,用论据阐述观点。

回答的时候要分点回答,并且联系教材所学知识,给出你想法的理论基础。

做到言之有物,分数很容易拿到

6.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马士(美)总结说:

“中国人终于认识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以前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而现在则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结论。

【答案】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自视为天朝上国,社会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把西方外交礼仪作为朝贡体系中朝贡国之态,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之后通过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是中国逐步被卷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殖民者的附庸的过程。

因而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解析】

【详解】

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人终于认识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以前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而现在则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闭目塞听,愚昧无知,实行“闭关锁国”。

对外实行“朝贡”贸易,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

然后可从鸦片战争,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辟了沿海至沿江等十一处通商口岸,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及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