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232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明朝的统治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明朝的统治》是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朝封建制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标准

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通过读书指导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教学活动。

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包括利用视频软件,对所需视频进行剪切编辑,网络平台搜索材料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以,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

五、教学流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清代的史学家赵翼

教师:

大家知道材料所指何人吗?

教师:

朱元璋正式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无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

那么他究竟在明朝的历史上写下了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明朝的历史,去了解一下吧。

说明:

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

 

说明:

通过补充材料便于学生理解元朝灭亡的原因,也培养了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

 

说明:

利用材料让学生理解明朝为加强君权在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从中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明:

让学生理解明朝为加强君权在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从中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明:

利用材料分析,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化难为易,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说明:

对于明成祖的措施部分采用讲授法,结合材料让学生理解明成祖措施的作用。

 

说明:

此环节要求学生在回顾全课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知识形成整体认识,提炼出所学精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风雨飘摇,建大业

展示: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集团分裂,朝廷内部夺权斗争异常惨烈,使得元帝国变得摇摇欲坠;而连续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崩溃以及等级制度,更成为农民揭竿而起直接原因。

于是,元朝的灭亡便不可避免了。

这样,1351年,刘福通领导农民在颖州暴动,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十几年的反抗斗争中,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派将军徐达率兵向北进取中原,次年攻占元大都,元顺帝妥欢帖木尔被迫逃往蒙古草原。

教师:

根据材料总结元朝末年,社会状况如何?

教师总结过渡:

政治腐败,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疯狂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以至于整个社会发生大崩溃。

那么这个时候谁能顺应历史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呢?

展示:

政权: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动脑筋”:

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教师:

朱元璋顺应历史,于风雨飘摇中建立了大明政权。

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位明朝历史上最有“色彩”的皇帝究竟做了什么来巩固大业呢?

二、殚精竭虑守大业

展示:

材料一: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

位居百官之首。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

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

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

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

材料二: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思考:

1.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

2.由此可见明初采用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弊端?

3.废除丞相后,明朝的行政机构如何分布?

4.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

教师: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在地方设立三司,在中央设立内阁,将全国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即使这样他还是心存疑虑。

那他还有什么高招呢?

展示:

材料一: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材料二: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

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

吃了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

宋濂一一回答。

朱元璋高兴的说:

“你没有骗我!

”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

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人?

2.材料二中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3.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教师:

皇帝高坐朝堂,却对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使明朝专制主义空前加强了。

展示:

图片

教师:

可以说以上两种制度使明太祖在行为上控制了天下,但思想上的分崩离析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他又是怎样从思想上控制天下的呢?

展示:

材料一:

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材料二: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

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三: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思考:

1.明朝科举考试的方式是什么?

2.如果你是明清时期的考生,你会怎样准备科举考试?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本P89页最后自然段和P90页动脑筋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教师:

明朝的八股取士体现了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但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反映了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和没落,是我国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

思想、政治上的条条措施,使明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那么是否真的就万无一失了吗?

三、经济奠基促发展

展示:

(看书,完成表格)

类别

表现

农业

引进的新品种:

手工业

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中心:

商业

商业大都市:

大商帮:

3.展示材料: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

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由此可见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教师:

强调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但是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逐渐衰落。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思考:

为什么说“明朝的君权加强了但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却逐步走向衰落了呢”?

教师小结:

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利用皇权的绝对化、特务,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

“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有人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测验题目二:

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三、处心积虑强军权

七、板书设计

一、风雨飘摇建大业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二、殚精竭虑守大业

 

八、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的一些古代政策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可能理解起来就比较难,比如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的进步方面以及不足方面的共存,所以必须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例子来说明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讲解清楚,举例子可能会使课堂内容太冗长,学生没兴趣,但布局例子他们又难理解。

在此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两只兼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