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125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docx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全文

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的转变

XX:

F016XX:

XX:

1006-3544(20XX)04-0038-04

一、引言

自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供求均衡价值理论后,这种理论很快就使当时新兴的奥国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失去了光芒,并且基本上主宰了西方经济学达40年之久。

马歇尔发明的由两个刀片的剪刀演绎而成的供求均衡决定理论被磨练成了一种万用工具,在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

其他经济学家对供求原理也是推崇有加,至少近两百年就有人明确称其为政治经济学中首要的、最伟大和最普遍的原理。

344目前,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这一核心地位至少在初级教科书中继续保持,以至于后来有经济学家戏称,一只鹦鹉只要学会了“供给”与“需求”两个词也就成为了经济学家。

然而经济学家的这种视角已经发生改变。

在时髦的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供求均衡决定论已经基本上让位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回归并升级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范式。

这种转变从对经济学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出来。

经济学定义从“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到“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之科学”的转变,突出了经济学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视,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纳什关于非合作博弈的两篇经典论文的发表,博弈论这种适合于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的方法随之被引进经济学,经济主体相互博弈达到均衡的思想充满了整个经济学界,甚至有人号称要用博弈论来改写整个微观经济学。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微观经济学这种分析视角的转变,分析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转变的原因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引起国内学界对后一种分析方法的重视。

二、供求均衡决定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所谓“供求均衡决定论”,包括“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两个部分。

莱昂・瓦尔拉斯在1874年4月出版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制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被公认奠定了现代经济分析的基石;而马歇尔则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利用特定时期的特定商品为研究对象,巧妙地提出了局部均衡理论,取代了难以实际应用的一般均衡理论。

但是无论是一般均衡理论还是局部均衡理论,其核心均是研究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的规律,从本质上讲两者是一致的。

归纳起来,供求均衡决定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供求法则来概括,即:

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供给曲线的走向不言而喻地表现为右斜上扬形状;而需求量则与其价格负相关,需求曲线则表现为单调递减曲线;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之处达到市场均衡。

其数学上的表现形式则为:

?

坠Xd(P)/?

坠P0;Xd(P)和Xs(P)分别为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函数,供求均衡时Xd(P)=Xs(P)。

虽然马歇尔及萨缪尔森等都给出了这些曲线特征的理由,但是这种供求法则最初主要还是来源于一种经验性的常识。

萨缪尔森在论及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时就指出“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初级教科书在讲述供给与需求原理时,都是从需求表与供给表出发,进而得出供求曲线。

但是无论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由于其图形二维化的原因,都只能考虑量与价两者之间的关系。

虽然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讨论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时都讨论了影响供给或需求的其他因素,但在讨论市场均衡时都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综合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而着重考虑了价格对数量的影响。

供求均衡的过程便呈现出蛛XX状特征,因为供求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以价格信号的方式传达给另一方,从而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后者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前者,而且一般认为这种呈蛛XX状的传递是没有阻碍的。

久而久之,在市场均衡讨论中即使注意到例如收入、成本等其他数量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价格也是最着重考虑的对象。

在这种意义上,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也称之为价格理论。

供求均衡决定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供求曲线图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供求曲线图作为经典保留下来,即使是最新的萨缪尔森与曼昆经典教科书中也不例外。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便是按市场分类安排篇章总体顺序,首先介绍产品市场,然后是各类要素市场,其思路便是试图用供求曲线图这条“纲”把所有要素串连一体。

供求均衡决定论这种分析视角被经济学采纳,在微观经济学的进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没有供求决定均衡的分析思路,就不会有后来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也不会有消费者剩余与厂商剩余概念的产生,福利经济学的进展也必定受到影响。

供求均衡决定的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不仅仅由于其被经验广泛地认同,而且还因为它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尤其是其在数学与几何上的简洁、清楚的完美形式,更令经济学家着迷。

三、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转变

但是从很多迹象中都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供求均衡决定的这种视角到20世纪后半期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因为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价格在对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起的刺激作用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或者说经济主体对价格刺激的反应没有想像的那么敏锐。

这不仅仅在于随着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许多行为中并不存在着价格这一变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囚徒困境”的分析了),更重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中的三个重要前提假定受到了挑战。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暗含了这样三个基本前提假定:

(1)市场中不存在不确定性,因而决策的供求双方是完全理性的;

(2)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条件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3)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

第一个假设与到处充满着风险的市场现实相差太远,决策双方往往表现为有限理性,寻求次优结果以达到令自己基本中意的状态,而往往不是寻求最优。

第二个假设在分析寡头市场时受到了挑战,因为寡头之间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寡头市场中不存在像完全竞争市场中那种完全受自身产品价格影响的供给与需求曲线,而只存在受多方决策影响的反应函数,无论是各方寡头产品的价格还是产量,都是博弈后共同决定的结果。

因此几乎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新版本在论述寡头市场时,均无一例外地引进了博弈论,在供求均衡决定论思路不受到冷落的古诺分析问题的框架也得到了连续。

再有,经济主体在受到价格刺激之后为达到其自身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而是否能够、情愿和知道如何做出反应,来调整其行为。

例如当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厂商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而无法降低工资;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即使市场价格已经改变,厂商也不一定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由于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经济行为主体并不一定知道如何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其最优的选择可能就是选择不变。

因此,当经济学家们发现了诸如价格刚性、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这些影响反应机制而不是影响刺激机制的因素普遍存在时,他们的兴趣便从供求曲线图转移到了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上。

事实上,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思路的深化已从广泛的领域和多层次体现出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西方著名大学经济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的转变可以看出这种基本范式的转变。

以牛津大学为例,1988年其微观经济学包括四个部分:

一是消费者理论与生产理论(包括不确定性);二是市场与均衡;三是福利经济学;四是企业理论。

但是到了1990年,则增加了博弈论、信息和合同理论两个必修部分。

克瑞普斯在1990年出版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程》是1991年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被相当多的欧美名牌大学选为研究生课程教材,其中“非合作博弈”的内容共有219页,而且书中其他许多内容也与博弈论的思想有关,博弈论已经进入课程的核心内容。

这至少反映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转向个体,放弃了一些没有微观基础的假定,如消费函数及其投资函数,经济学转向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竞争与合作的研究。

(2)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进展、新突破,基本上都是借助于经济基础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范式。

众所周知,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几乎给微观经济学做了总结,整个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进展远不如宏观经济学,但是有两个领域是例外的,一个是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另一个便是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的一系列进展①,这两个领域的新进展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版图得以扩张,但这两种理论的产生和进展都不是建立在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范式基础之上的,而是更加着重分析了经济主体的行为。

(3)宏观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中借鉴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在分析宏观问题时也遇到了困难,从而导致粘性分析和惯性通货膨胀理论的产生。

机械的供求曲线图是无法反映粘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特征的,这些只有从理性经济主体行为方面分析才能得到解释。

四、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之比较

在将经济主体分为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商的基础上,通过图1可以分析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联系。

图1中方框I代表了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思维,消费者或厂商在一定的收入I或成本C的约束下,消费或生产商品量以使得自身效用U(X)或利润л(X)达到最大。

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F(X)为成本函数。

而方框Ⅱ代表了供求均衡决定论的思维。

其中Xd(P)和Xs(P)分别为商品的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当两者相等时,可以得出市场均衡时的价格P和产量X。

I和Ⅱ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商品需求函数来源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则表现为商品的供给函数。

消费者与厂商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博弈表现为供求相互作用而最后达到均衡。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供求决定均衡只是供求双方博弈得到市场均衡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而且这种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博弈论这种新方法取代。

因此在经济学里,如果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的不仅仅只有收入I和成本C,而且还有其他因素,经济主体所要追求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则可以用简明的优化模型概括经济主体行为模式:

MxR(X),X∈S。

其含义是,经济主体在一定的集合约束条件S下,使自身利益R最大化。

X∈S是指X受条件S(包括价格重量P和其他变量例如信息的向量)的约束。

当经济主体是供给者时,X代表供给量;当经济主体是需求者时,X代表需求量。

对每一个经济主体,上式可以确定一个解集合,相应地也得到一个价格P的集合{P}。

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价格P的集合{P},能够满足上式的优化条件。

当然,从理论上讲,{P}也可以是空集,也可以存在惟一元素,还可能是无穷集合。

市场上所有经济主体价格重量解集合的交集∩{P}也就是市场价格。

而且其中的约束不仅仅包括价格,还包括其他的非数量约束,所有的这些约束S可分为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和市场约束。

资源约束大体上相当于经济学上的预算约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财富和收入;制度约束包括法律、法规、道德等因素;当个人进入市场后,其他主体行为模式对该个人构成一组市场的约束。

新古典主义传统下的供求决定论将市场约束综合为一个参数:

价格。

因此,消费者行为归结为在一定收入和价格约束下,最大化自身效用。

而现代一般均衡理论强调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博弈论直接以个人选择行为作为研究主题。

在这些情况下,市场约束是多维的,而不是单纯的价格约束。

通过上述供求均衡决定论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在供求均衡决定论中,价格水平(和产量)变化表现为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点的机械移动,一切影响价格的力量都通过且只通过供求发生作用,这实际上排除了供求框架以外影响价格运动的因素,包括价格粘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以及预期等等,而在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中,这些因素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考虑。

2.供求均衡分析也必须归结到经济主体行为过程才能得出实在的结果。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二者的移动及其相互作用都是经济主体决策规则的表现。

换言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背后分别“站着”供给者和需求者。

如果不“寻根究底”,供求曲线的移动与均衡的形成将归结为一种机械的几何或数字游戏。

3.反过来看,供求均衡决定论正是源于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

供求均衡决定论将经济过程归结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而追根溯源,供给和需求无非是经济主体的供给与需求,故而供求均衡实际上是从经济主体行为过程演绎出来的。

如果说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是分析经济问题的恰当起点的话,那么供求均衡决定论则是该分析过程的中间环节。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实质上是微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而传统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只是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别形式,但是这些特定条件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经常存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一般化是经济学进展的必定趋势,所以说微观经济学基本范式从供求均衡决定论到经济主体行为决定论的这种转变,是经济学分析问题视角的一种回归与升级。

国外经济学者这种经济学视角的转变比较明显,但是从我国经济学教科书体系的编排中还难以看出这种转变的有力证明。

因此要在我国培养能够与国际经济学者相当的经济学人才,从经济学的教学中开始改变这种视角显得尤其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