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1113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习作

总序:

主备人:

复备人:

1、《草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

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

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

对,是草原。

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

(板书课题:

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

欲流,快要流出来。

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

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

千里,形容宽广。

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

(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后写产生的感想。

)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

)(板书:

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

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

“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

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板书:

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

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

热情激情盛情尽情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板书:

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

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

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

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总序:

主备人:

复备人: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

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

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

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

(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cēncī)芭蕉(bā)衣襟(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

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

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

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

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

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

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

(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

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

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

丁香花像什么呢?

给你什么感觉呢?

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

“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

“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

“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

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

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

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

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

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

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

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

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

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

“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

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

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

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

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

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

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

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

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

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

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总序:

主备人:

复备人: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

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

王维说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

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

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

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

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

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

“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

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

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

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

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

形容乌云很黑,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