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532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

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提问:

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提问:

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

有些什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3、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

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

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2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21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土壤的种类砂质土:

含砂较多。

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

含黏土较多。

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

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3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

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26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第四单元奇妙的水

1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1~2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

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

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

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拓展延伸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

(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

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

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

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

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

比一比,哪个小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

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2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能找到两种以上的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

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

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

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4、简单测试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经验。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后做出更多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

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

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

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3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

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

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

(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

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

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

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

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

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

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

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

(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

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

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

没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盐粒的样子表二:

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溶解没有溶解教学后记4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

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

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

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

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

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

拓展延伸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

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

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

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问:

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

5、学生提出猜测。

6、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准备好半桶水,将2~3千克的卵石装入网丝袋中。

每位同学认真体验1~2次,提牢网丝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

另外,让装卵石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

2)学生预测:

用手提着装了卵石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觉会变重还是变轻。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7、学生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你还有哪些方法来对此进行验证?

第三课时

教学导入教师演示沉船实验。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呢?

教学新课

一、探究实验:

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

(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好记录。

2、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二、打捞“沉船”。

1、学生分组设计打捞方案。

2、分组实验,教师及时指导。

3、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打捞“沉船”,还有没有其它新的办法呢?

2、课后,我们可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或新华书店、访谈等途径收集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打捞沉船的方法。

板书设计:

4浮与沉

一、预测:

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思考:

为什么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汇报交流三.打捞沉船

5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

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贵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

CAI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提问:

我们周围哪里有水?

冰和雪是不是水?

水还有哪些状态?

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

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

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

生命离不开水。

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

(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

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

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拓展延伸课后可将自己好的建议写成书面报告,寄给水资源管理局。

板书设计:

5地球上的水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三.珍惜每一滴水

 

第五单元空气

1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空气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橡皮泥、碎砖块、小卵石、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谜语引入“围着我的身,无色又无形”

教学新课

(一)找空气

1、你能看见空气吗?

请你们利用手上的材料想办法把空气找出来。

①用塑料袋找空气②用扇子、气球找空气③说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

④观察空气。

2、土块、粉笔、石头、橡皮泥、海绵里有空气吗?

①猜一猜②动手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你观察到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二)吹气球

1、按书上的方法把气球装在矿泉水瓶中。

2、吹一吹,试着把气球吹大。

3、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气球吹大,试一试,为什么?

5、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跑出去了?

再试一试。

6、说说你的发现。

拓展留心观察生活中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3空气要占据空间。

2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玩过纸风车吗?

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44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

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

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

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

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板书设计: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

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

3.风有力量.

教学后记:

虽然学生很有兴趣,但制作的风车五花八门,旋转效果大都不好.有少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按书上的介绍做出了风车.做风车的要点是几片可以旋转的叶子要用粘贴纸先粘在一起,然后再钉上图钉,插在筷子上.最好选用一次性筷子,用图钉很容易摁进去.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摁图钉。

因为连我自己做风车时也被图钉弄伤了手。

3压缩空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办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

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分组实验材料:

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引入:

“给篮球充气”解释这种现象。

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