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182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docx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

医院门急诊质量管理

医院急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1、加强急诊科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全完好。

2、急诊科医务人员 质量管理是门急诊管理的核心,一切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促进质量展开,应抓住门急诊质量管理的特点,明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和掌握影响门急诊质量的主要因素,坚持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控制。

现就我院门急诊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诊急救管理及其改革

急诊室机构及专业的设置

(一)急诊科的组织机构设置 

  急诊科的设置有两种:

一类是把急诊工作作为医院门诊的一部分,在门诊部内设急救室,属于门诊部管理;另一类就是独立于门诊部的急诊科,有时可设急救中心,以加强急诊工作的开展。

采取哪一种方式,主要根据卫生部1984年下达的卫医司字第36号文《关于发布<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以及1994年下达的卫医发第30号文《关于下发<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办理,一般一级医院设急救室,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急诊科。

  1.急诊科

  急诊科的管理体制基本要求是:

①急诊科直属副院长(分管业务)或院长管理;②实行科主任负责制,通常可设副主任1~2人,急诊科主任由具有较高急诊医学业务能力和一定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担负,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③急诊科必须创造条件实现急诊医师全部固定制。

规模较大的急诊科可分设若干个急诊组长,具体负责相应专业的急诊抢救工作;④有关科室派出人数固定的急诊医师,并注意轮转医师、高年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适当比例。

  2.急诊室

  急诊室的管理体制可略简于急诊科,要求是:

①急诊室隶属门诊部管理,由一名门诊部副主任或主任主管急诊工作;②医院成立急诊领导小组,在业务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由医务处(科)、门诊部、急诊室护士长、各临床科室主任或副主任组成;③急诊室的医师人员确定定额,由各科派出,每次轮转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派出人员受门诊部和所在临床科室的双重领导。

(二)急诊科的专业设置

  各院急诊科的专业设置可根据情况决定,不求统一,但以下基本点必须作为共同要求:

①必须保证内、外、儿科的基本专业设置;②必须保证不设专业的其他专科医师的随叫随到;③必须保证24小时应诊;④必须做好急诊和病房之间的协调,当急诊高峰时病房值班医师到急诊支援;⑤对急诊数量不多但又不可缺少的专科可由病房值班医师兼管急诊工作;⑥急诊科医师必须掌握气管插管技术,必要时可请麻醉科、耳鼻喉科等密切配合,保证一旦发生需行插管急救病人的情况时要随唤随到。

急诊管理要点

一、制定急诊就诊范围

  确定急诊范围的目的是保证凡符合范围的急诊病人能得到紧急处理。

就诊范围内容各地各医院情况不一,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详细规定,但必须包括以下情况:

⑴急性损伤,尤其是复合损伤、骨折和关节脱臼等;⑵急腹症;⑶高热;⑷大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大咯血等);⑸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⑹各类休克;⑺急性中毒(包括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和蛇咬伤等);⑻急性呼吸道阻塞,气管异物;⑼昏迷、抽搐者;⑽脑血管意外;⑾烧伤、电击伤、溺水、自杀(包括有严重自杀倾向时)、中暑等;⑿阴道大出血、临产、流产;⒀急性尿潴留;⒁急性视力阻碍、眼外伤、眼内异物;⒂严重急性皮炎;⒃严重急性口腔炎症、拔牙后出血、下颌关节脱臼等;⒄疑诊急性烈性传染病;⒅医师认为其他符合急诊抢救条件者。

对急诊范围的规定不能死板不变,在实际急诊过程中,急诊病人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一般急诊病人,主要对发热、疼痛、腹泻、呕吐、眩晕、哮喘、鼻衄等的处理,占急诊病人的大多数;另一类是急诊危重病人,必须进行抢救者。

重点是后者。

二、切实抓好预检质量

  预诊预检工作是急诊科的前哨,最早接触急诊病人的护士通过望、问、闻、切对病人重点检查体征,采问简单病史,迅速作出准确判断,完成分诊。

要求有较好经验、较好素质的护士担任预诊工作,其主要作用是:

①判明危重程度和性质,作出分诊;②通知有关医师尽快接诊;③办理挂号手续(十分危急时应先通知医师抢救,再补办挂号手续);④认真接待和处理病人,送入诊察室或抢救室;⑤发生大批急诊病人来院时要及时报告,呼求医护人员增援;⑥对无急诊值班的专科要呼叫有关专科医师参加急诊;⑦对确实不符合急诊条件的病人要作妥善处理,并做好解释工作,但一般不能轻率从事,以防贻误病情;⑧对危急重病人按绿色通道处理,可先填写血、尿、便等检查申请单并通知有关医技科室派员来急诊室作有关检验;⑨认真做好各种记录工作。

三、严格岗位责任制

  急诊工作24小时连续应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特点,因此要特别强调严格岗位责任制,包括急诊工作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护理制度、病例书写制度、值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留观室查房制度、出诊抢救制度、监护室工作制度、死亡病例讨论报告制度、救护车使用制度等。

特别是强调坚持值班制度,不得擅离职守,实行上班签到,离开急诊室要说明去向(挂牌示意)。

首诊负责制又是重要的急诊制度,首诊包括首诊医院、首诊科室、首诊医师。

凡涉及他科病人应在先作紧急处理的前提下,邀请他科会诊或转科,对病情危重要转科、转院的病人要预先进行联系落实,写好转科转院病历,必要时应有医护人员护送以免途中发生意外,总之必须做到掌握转科转院指征,保证安全,事先取得联系落实者方可转诊。

  要认真重视病历书写制度。

急诊病历要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准确无误、清晰明了,它既是抢救处理过程的真实写照,又是处理纠纷事故的法律依据。

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地址、电话号码要填写完整,对到院时间、接诊时间、病史、体检、印象诊断、检查、处理意见都要进行记录,尤其对生命体征记录应写明具体数据,不能以含糊词语代替。

对各种医嘱、病情记录、交接班、会诊、抢救、病人离院或死亡时间也应记录无误。

凡抢救当时来不及记录者,允许追记,但对追记内容必须真实,并在4小时内完成,病历记录、处方医嘱都应有医师签字才有效。

急诊病历应由医院保管,病人或家属需要者可给予复印件。

病人应享有这方面的知情权。

  要注意加强请示汇报制度。

请示汇报的方式通常采用逐级报告,即科室内首先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再由科室向医务处(科)汇报,由医务处(科)决定是否向院领导汇报。

但在十分重大和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医务处(科)甚至向院长请示汇报。

凡遇下列情况者应作请示汇报:

①遇有大批外伤、中毒、意外伤害或特大交通事故病人来院急诊者;②特殊病人(知名人士、外国人或港澳台同胞等);③涉及法律问题的病人;④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病人;⑤难以断决是否转院的病人;⑥需涉及较多科室协调诊治并需院方出面组织的病人等。

四、提高急诊工作质量

  急诊质量管理始终是急诊工作的核心。

急诊质量控制要围绕“快、准、好”的原则,所谓快,就是要从分诊、接诊、检查、处理、抢救、留观、转归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分秒必争,不拖延;所谓准,就是要求分诊、诊断和处理的准确率高,漏诊、误诊率低;所谓好,就是要求病历书写质量、器械设备完好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率都好。

从实际急诊工作的实践证明,要做到“快、准、好”就必须注意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⑴急诊科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责任心,切实做到主动、热情、礼貌、周到、细致地服务,力求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⑵要自始至终强调“急”字,强调严格的“时间”观念,充分体现出医务人员与时间抢生命的高尚品质和工作态度;⑶要力求保持急诊器械设备的完好率,急诊药品配备数量质量都符合要求,做到专人专管,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发生因器械设备或急救药品问题而招致影响抢救工作进行事件的发生;⑷严格规范各种记录、表格资料登记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⑸认真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⑹严格执行急诊抢救操作程序;⑺重视技术培训,锻炼过硬本领;⑻重视病人和家属的主诉,真实完整地了解病情,防止技术诊断上的片面武断或疏漏大意;⑼不得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不得对同行出于忌妒或其他原因而制造医患矛盾,也不可不留余地地向病人或家属随意许诺“无危险”,要根据病情发展及时向家属通报病情,使家属有相应的思想准备;⑽切忌不懂装懂和自以为是,对危重疑难病人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会诊医师,防止由于医务人员的因素招致贻误病人病情的恶果;⑾医务人员要恪守行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杜绝因病人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发生“经济往来”问题而招致的医疗纠纷难题。

五、制定急诊抢救程序 

  急诊抢救程序既是保证抢救工作井然有序、提高效率,又是提高急诊工作质量和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急诊抢救程序是长期急诊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综合,也是提高急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熟练技术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各院要重视这项工作的业务建设,并严格执行。

常见的抢救程序有:

〔1〕呼吸心跳骤停抢救程序;〔2〕急性心力衰竭抢救程序;〔3〕急性心肌梗塞抢救程序;〔4〕急性呼吸衰竭抢救程序;〔5〕急性致使性心律紊乱抢救程序;〔6〕急性肝昏迷抢救程序;〔7〕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程序;〔8〕各种休克抢救程序;〔9〕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程序;〔10〕急性脑血管意外抢救程序;〔1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程序;〔12〕各种危象(甲状腺、肾上腺、高血压危象)抢救程序;〔13〕颅脑外伤、颅内高压抢救程序;〔14〕大咯血抢救程序;〔15〕癫痫持续发作抢救程序;〔16〕哮喘持续发作抢救程序;〔17〕高热、超高热抢救程序;〔18〕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抢救程序;〔19〕电击伤、溺水、中毒抢救程序;〔20〕急性农药中毒抢救程序;〔21〕一氧化碳中毒抢救程序;〔22〕自杀抢救程序;〔23〕烧伤抢救程序;〔24〕急性食物中毒抢救程序等。

现代急救医疗体系基本组成

一、急救组织管理机构

  急救组织管理机构上至国家,下至县城乡镇,它是制定国家、城市、地区、乡镇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指导方针、政策,制定发展急救医疗事业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的机构。

当发生重大灾伤事故时对急救工作进行决策指导,必要时进行全局性指挥。

这种组织管理机构可设:

①各级政府领导下的急救医疗体系的管理协调组织;②由与急救有关的政府行政部门(例如卫生、公安、交通、医药、信息产业、教育等)联合组成的各级急救医疗顾问委员会;③各级急救医疗通讯指挥系统及其权力机构(通常设在卫生行政部门内);④各级急救医学学术团体(包括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和红十字会相关团体);⑤急救立法及资格评审组织;⑥急诊医学宣传教育和培训机构;⑦急救计划和工作评估组织。

急救组织管理机构对于重大事故或灾害的急救组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靠在政府领导下的各部门协作配合。

现在我国一些主要城市都建立了急救组织领导小组,以应付包括空难在内的重大伤亡事故的急救工作。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发生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怀灾难造成的伤亡和疫情问题,李岚清副总理亲自主持卫生部等领导部门布置工作就是最显明的例证。

二、急救医疗总体规划

  所谓急救医疗总体规划是指在急救组织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全面领导急救医疗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计划。

总体规划内容应包括:

①急救医疗单位及其资源,这是急救医疗工作的物质准备,可以利用参与急救的医疗单位有哪些?

现状如何?

急救能力又如何?

要有一个背景分析和规划;②急救人员、急救车辆、急救设备的装备标准,急诊医疗机构设置形式(急救中心,急诊科或急诊室);③对医院急诊能力的评鉴和分级,安排专科急诊的设置意见和发展规划;④建立社会急救通讯网络,网络要力求先进性、可行性和实用性;⑤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救灾计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等。

总体规划涉及到目标、资源、机构、人员、设备等方面以及财政预算拨款,其目的在于提高抗重大事故发生的急救能力,以防患于未然。

三、院前急救

  又称院外急救,它已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它反映国家、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公民的品格水准,反映公民对疾病的自我急救和急助他人的知识和能力,也是急救医疗体系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它是现代社会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标志。

现代急救医疗体系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医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运送救护,这一阶段要求实现社会化;二是医院急救,即决定性救治,这一阶段要求达到专业化;三是救治缓解后的康复治疗(rehabilitation treatment),这一阶段要求达到家庭化。

在这三个阶段中,院前急救是时间最短,但是决定危重病人抢救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这方面,急救人员的含义是很广的,除在场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救护车、出租车驾驶员,消防特警人员以及所有在场的人们(first responder),其目的是救命,是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减轻痛苦,因此掌握基本的生命急救技术是向全民普及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急救用运输工具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包括救护车、救护艇和救护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

四、急救通迅系统

  确切地说应是急救网络中枢,它是急救工作的联络、协调、指挥、调度、传达、应召,使医院急救和院前急救工作的环节能得到紧密结合,反应迅速,安排合理,运行无阻,使现场病人被准确无误地运送到医院,也保证医院在危重病人未到达医院前就作出充分准备,以节省各种准备时间,较快投入抢救。

当发生重大灾伤事故时,急救通讯系统又可发挥政府的医疗急救指挥联络系统的作用。

因此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建立医疗急救指挥系统,并授予相应的职权和功能,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五、急救专业培训和科普教育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对凡涉及到急救工作的有关人员,例如警察、消防人员、驾驶员等进行急救培训(包括生命急救技术,例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能在现场急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开展普及急救技术的教育,包括印发资料手册,举办急救讲座等教育方式。

许多国家还将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作为领取汽车驾驶执照时重要的依据。

六、区域急救体系

  实行区域急救的原则,其目的是保证伤病人能就近获得迅速有效的救治,避免长途运送而耽误时机,也避免急诊病人过分集中在少数医院而造成该院急诊病人多而耽误抢救时机,因此,实行区域急救可扩大急救医疗系统的覆盖面,一旦得到急救呼叫可迅速作出反应,迅速奔赴现场。

例如,美国以地域划分304个急救医疗区域体系,每个区域体系再划分若干个分区或急救站;仅纽约市就设立100个急救站,又如法国也以地域划分101个急救体系,他们称之为急救医疗救援中心(Serviced Aid Medical Urgence,SAMU),每个SAMU又设立若干个急救流动中心(Service Mobiled Urgence et de Réanimation,SMUR)以执行SAMU下达的急救任务。

采用区域急救体系的方式可使绝大部分急诊病人在基层医院得到及时救治,对少数必须转院者才转运到专科中心或大医院,从而明显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七、院内急救

  就是充分发挥各级医院急诊科(室)的作用。

在这方面现在强调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急诊科设置的标准化,包括人员、建筑、设备的配备标准;二是重视对医院急诊能力的分级,分级主要根据医院的技术水平、装备标准和急诊工作质量,在美国将医院急诊能力分成四级,明确规定什么类型的急诊应由具备相应类型急诊处理能力的合格的医院来救治。

日本将医院的急诊能力分为三级;三是重视急救中心的建设;四是急诊科设立监护病房或监护病床,以有利于多脏器衰竭病人和复合伤病人的有效救治。

八、急救医学科研和信息管理

  从事急救医学科研是不断提高急救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内容不仅包括抢救方法、操作规程,还包括急救药物、器械的研制和改进,包括急救管理模式的研讨等。

信息网络的发展给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

灾害急救医疗卫生管理要点

一、灾害急救医疗服务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是一种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现象,但它又是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灾难则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既可防范但又难以杜绝。

无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交通事故、空难海难、火灾淹溺等),都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害,这种损害首先是带来大批伤病员,其次是造成房屋建筑等物质上的严重损失。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理复杂、气候多变,这都会给我国带来种类繁多的灾害,例如地震、洪涝、暴风、冰雹、滑坡、森林大火等几乎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

就以地震为例,我国处于濒太平洋地震与欧亚地震带交汇地带,活动性构造相当发育,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处于易受地震袭击的区域。

20世纪以来,全世界发生地震次数中,七级以上地震中国占十分之一左右,1976年唐山大地震数十万人伤亡的惨情令中年以上的人们记忆犹新。

  国际上对灾害问题历来十分重视,1987年12月,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的169号决议,将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即通常俗称的“国际减灾年”,其目的就是要引起各国政府对自然灾难的高度重视。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自然灾难的防治,198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委员会”,以期减少人口因灾死亡率和直接经济损失;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并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关心洪灾可能给人民群众带来瘟疫的严重问题,取得辉煌成效,这就是全国军民与自然灾难作斗争的光辉诗篇。

大量的事例证明,重视灾害急救医疗卫生服务,已成为整个医疗卫生界(包括医院在内)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任务,只有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灾害的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才能把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害伤亡降到最低限度。

二、灾害急救医疗卫生管理的要点

  灾害急救医疗卫生管理是远远超出医院范畴的全局性工作,必须注意加强以下问题:

  

(一)加强灾害急救医疗的组织领导

  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有效指挥的组织体系是保证灾害急救医疗工作全面、系统、协调、高效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在省(市)或当地抗灾救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抗灾救灾医疗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由卫生、医药、交通、铁路、民航、民政、商业和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等有关领导组成,全面负责抗灾救灾医疗防疫的领导工作,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市)或当地卫生厅(局)内。

要从思想上、组织上、经费上、物资上、药品上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灾害急救医疗的坚实基础。

要在灾区设立救灾医疗防疫指挥部,负责现场救护、医护人员高度、药品器械供应调度、现场消毒杀虫等工作。

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掌握救灾动态,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必要时发出求救要求,并检查督促各地执行情况。

在办公室具体领导下,及时部署,科学决策,组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后勤保障等若干个小组,以保证现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实施的需要。

(二)保证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

  畅通的通讯联络是抗灾救灾十分重要的物质条件,尤其在灾害规模比较大,地理交通条件较差较复杂、通讯设施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情况下,更要做好这项保证工作。

包括充分利用无线通讯设备,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抗灾救灾值班电话,必要时要确定联络信号(例如火堆或信号弹等)。

尤其在实施现场急救指挥时特别需要通讯工具,通讯指挥车(指挥艇或指挥直升飞机)是必不可少的。

  (三)及时组织医疗救护队

  现场急救要依赖精于高效多能的医疗救护队,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医院编派一定数量的医疗救护队,救护队每队8~10人左右,队长宜由技术比较全面的外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医师4~6人(主要是外科医师),队内要配备适量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医疗保障,有条件的话在每个医疗救护队中派一名防疫人员参加。

当重大灾害发生时,还要组织专科医疗救护队,例如骨科、脑外科等,十分严重时要果断地在现场创造条件设立“临时急救医院”进行现场急救手术等救护活动。

在一些灾害多发地区,要做好日常医疗的组织准备工作,包括培训技术、准备物资等,必要时进行演习训练,做到常备不懈,随时都能拉得出,用得上。

  (四)防止灾后疫情要靠卫生防疫

  重大灾害后(尤其是洪涝灾害)往往会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是抗灾救灾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灾区第一线,进行“拉网式”诊查看病,“地毯式”消毒防疫,保证不漏掉每一件可疑的事和每一个可疑的病人,彻底清除一切可能导致疫情发生的隐患。

要组织卫生防疫队以开展水、粪、环境、传染病媒体为重点的卫生防疫工作,保证水源的卫生,做好粪便、垃圾、尸体处理和指导,做好环境卫生和杀虫(蚊、蝇等)工作,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和预防接种工作。

要同时明确这些工作不仅是卫生防疫队,也是救灾医疗队的工作内容,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五)切实做好后勤物资保障

  救灾医疗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保证医疗防疫工作正常开展以及确保救灾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基本生活的重要基础,包括药品、器材、消毒杀虫剂的供给,必要交通工具的配备,临时电源、水源和食品、生活用品的供给等。

三、地震现场救护管理

  地震造成伤员的特点是病人数量多、伤势重、伤情复杂、复合多科,伤员常为复合伤、挤压伤、多发伤、常合并休克或心肺功能衰竭,骨折易造成截瘫或开放性骨折污染严重易继发感染。

因此地震现场救护的首要问题必须认识地震伤的严重性、复杂性,要把集中点注意处理威胁生命或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窒息、心跳骤停和大出血等情况,注意处理挤压伤可能招致的挤压综合征和严重感染等情况。

  其次是切实做好伤员分类工作。

尽量区分三类:

一是危重伤员,必须火速抢救;二是重伤员,主要做好手术前准备和防止休克的发生、预防感染等;三是轻伤员,多能走行。

对伤员的分类有利于对伤员的及时分类处理。

为了保证紧张有序地工作,要认真做好转运标志的登记佩带工作,注明编号、姓名、性别、单位、诊断、已处理情况,是否注射过破伤风血清、抗毒素等。

 第三是有效地组织医疗救护。

要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好三线救护组织,明确不同分工,在此基础上切实做好病人的运送。

四、洪灾淹溺救护管理

  洪涝灾害的发生可致使人们淹溺死亡,在平时落水或游泳跳水时撞伤,在水中发生昏迷死亡也会经常发生。

由于淹溺死亡的原因可为呼吸道阻塞造成窒息,或血液电解质变化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或急性肺水肿等,在现场急救时首先强调互救,切不能等待医务人员的来到或转送,贻误抢救时机。

医务人员要掌握现场急救的要领,在作短暂时间空水(即倒水)后,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不能轻易放弃。

此外,必须懂得淹溺抢救使心跳恢复后仍发生死亡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必须进行全面处理,包括纠正酸中毒,预防脑水肿、肺水肿,防止感染等综合急救措施。

  洪涝灾害带来的更严重问题是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等)以及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流行,认真做好水源消毒工作,做好粪便处理,进行预防性服药,对发病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等卫生防疫、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的管理工作。

在这过程中,提高群众性的防病治病保健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五、交通事故急救管理

  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伤亡已成为人类疾病的重要死因之一,也是一种现代的社会病。

急救管理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非医疗工程救险后现场医疗救护”。

在发生车祸事故后首先要将伤员从车内救出,燃烧或毒气等因素都会继续进一步威胁伤员,其原则是尽快将伤员从车内救出,这是抢救的第一环,否则无法进行有效的医疗处理。

第二环是现场急救,着重处理伤员的出血、窒息、休克等严重问题,在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注射强心剂、呼吸兴奋剂后,要在保护生命和减轻伤残的原则下尽快进入第三环节即医疗运输,借用救护车运送,有条件的还可采用直升飞机等,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颠簸少、较平稳的特点,将在今后抢救重大交通事故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六、火灾事故急救管理

  自古以来火灾是不断发生的人祸,从烟蒂引火、家中电器老化引起的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