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9516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docx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双修工作方案

厦门城市“双修”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会议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住建部关于推进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要求,全面推动厦门作为全国第二批“双修”试点城市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落实生态文明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和《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通过“双修”工作探索形成厦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

促进城市发展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

以“双修”工作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补足城市短板、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营造美丽宜居、公平包容、活力共享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吸引高端资源和高端人才的聚集,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缔造美丽厦门,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厦门应充分发挥其环境优势和文化特质,进一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整洁、美丽、精致的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居民素质,建设两岸同胞情感融合的共同家园,将厦门打造成为内外兼修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在全国率先成为集中展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样板城市。

创新“双修”规划编制与实施,为规划改革作出探索示范。

落实住建部“加快城乡规划改革,积极应对新常态”的新要求,探索新的规划建设管理方法。

作为住建部第二批“双修”试点城市,在规划的任务目标、组织方式、理念方法、政策举措等方面加快创新,成为全国可借鉴的示范。

不仅要形成一批全国“双修”示范项目,还要推广一套先进的“双修”规划方法与工作机制。

二、工作内容

(1)规划期限和范围

工作期限与厦门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工作期限为2017-2040年,工作基期年为2016年,研究展望至2049年。

工作范围:

厦门市行政辖区。

(2)基础工作与支撑性研究

1、全面开展现状调查评估

技术评估工作。

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对城市山体、海岸、水系、湿地、绿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摸底调查,找出生态问题突出、亟需修复的区域。

开展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和规划实施评估,梳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城市风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城市修补的重点。

居民问卷调查。

对厦门市民开展全面的问卷调查,提升市民对“双修”工作的公共参与程度。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对厦门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交通出行状况、公共空间满意度等城市宜居度的调查,以及对厦门的景观环境、风貌特色等城市形象特色方面的调查。

2、同步推进专题和专项研究

专题和专项研究的目的是要对城市重点难点问题作出系统性和专业性诊断,该研究是确定“双修”重点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指导“双修”工作采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的重要基础。

(1)生态修复

山体修复专项研究:

梳理系统化评估,识别山体破损及退化成因,采取修坡整形、客土喷播、垂直绿化、植被毯等修复工程措施,制定近远期实施目标,探索多元的山体修复利用模式。

考虑山体稳固、绿化覆土、树种选择以及后期人工管护和成活率等方面的因素,提出经济高效修复方案;重点修复和利用中心城区周边的山体,结合废弃地修复、文化、景观专题研究,打造山体公园和登山步道。

研究中心城区的山体景观与城市建成空间的关系,研究城市天际线与山体天际线的关系,实现“显山”。

近海海域及海岸修复专项研究:

划定市域滩涂、湿地、岸线保护范围,确定各类岸线的保护措施;提出近海海域污染控制策略,提出沙质海岸、红树林海岸、河口湿地海岸生态恢复策略;制定原生植被培育与恢复、无居民海岛保护、近海海域清淤、人工入海河流设计计划。

研究城市建成环境与海岸的关系,保障海岸景观的公共性,避免城市建设对海岸的侵占,实现“露海”。

提升海岸空间品质,建设连续滨海栈道,打造多样化的休闲滨海空间,实现“亲海”。

河流修复专项研究:

通过水体功能退化诊断技术,评估识别厦门市河流生态受损的程度、成因与分布情况;整合厦门市6条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9大流域治理计划,提出厦门市河流生态修复整体策略,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农村污水管网建设,系统建立“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河流水体生态恢复与保持长效机制。

把小流域综合整治与景观提升结合起来,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空间环境,保障滨水空间的公共性,提升滨水环境品质,促进小流域区域产业转型及旅游发展。

林地与廊道管控专项研究:

进一步落实厦门市十大生态廊道控制与修复工程,串绿连廊、通山达海,拓展城市主要山海廊道,修复城市主要生态脉络,实现“山海城相融”。

提升大型林地斑块与生态廊道的景观环境和游憩设施,和旅游发展、健身休闲相结合。

废弃地修复专项研究:

对市域内主要废弃地(包括工业废弃地、矿区、塌陷区、垃圾处置地等)进行筛查,从废弃地表面恢复与土壤修复两方面提出整体修复技术思路,结合旧工业区功能更新,形成废弃地修复策略与计划。

(2)城市修补

城市存量空间更新模式研究:

对厦门市存量用地现状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分析,存量用地改造现行政策梳理。

研究厦门存量用地改造模式和策略。

(该专题已经在总体规划中开展研究。

城市增绿专项研究:

分析当前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以全面提高宜居度和休闲旅游服务水平为目标,提出增加城市绿地和“三维绿量”的策略。

社区提升专项研究:

根据当前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梳理出社区的主要类型,总结典型社区改造提升经验,提出未来社区提升的主要策略。

识别需要改造更新的居住社区和乡村社区。

文化活力提升专项研究:

提炼总结厦门城市文化特色。

识别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旧工业区等。

选取典型地区的改造作为重点项目,总结经验与模式。

棚户区改造专项研究:

梳理全市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和棚户区,确定分期改造计划。

交通优化专项研究:

结合总体规划交通相关研究,识别厦门交通拥堵的主要问题和“治堵”难点。

提出“治堵”的近期行动计划和重点项目。

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专项研究:

分类识别厦门最受关注、最受欢迎、最有活力和最有潜力的公共空间,提出提升品质的策略。

城市景观提升专项研究:

识别对城市形象和风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景观节点,提出改造和优化的策略。

(3)主体工作与预期成效

1、“双修”总规,长期推进“双修”的纲领性文件

从城市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安排“双修”工作,系统建设“以人文本”和“生态文明”城市。

“双修”总规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开展,全面对接总体规划编制。

从生态、交通、绿地、居住与社区空间、历史与文化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景观与公共活动空间、存量空间更新等九个系统提出“双修”的工作重点和核心策略,明确顶层设计。

(1)生态系统:

对总规划定的非城市建设区进行修复和管控。

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等,对生态空间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确定允许发展和不允许发展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区域单元,有针对性地分区提出修复和整治策略,并构建控制指标体系。

对生态空间进行总体景观规划,明确总体景观格局和利用方式,与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发展相结合。

对山体、海岸、河流、生态廊道提出初步修复策略,为编制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2)交通系统:

在总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基础上,完善城市支路系统,打通断头路,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增加城市交通“微循环”能力。

落实和细化总规确定的交通设施。

根据街道的交通属性、功能特征等对街道进行分类引导,为编制街道空间设计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3)绿地系统:

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在总规绿地布局的基础上,完善各类公园绿地尤其是社区级公园、街头绿地的布局,构建15分钟绿色生活圈。

加强城市绿道建设,串联山体、海岸、河流和各公园绿地,编织城市绿化网络。

对公园绿地和绿道提出初步设计指引,为编制技术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4)居住与社区空间:

统筹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服务功能短板,构建15分钟生活圈。

明确各改造社区在产业导入、功能提升、形象控制等方面的规划要求,为编制技术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5)历史与文化空间:

明确各类文化空间的保护思路,划定保护范围,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和功能提升措施,为编制技术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6)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落实和细化总规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细化分类。

根据各类相关规范,明确各细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原则、建设规模,为编制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7)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以保障城市安全为目标,在总规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细化市政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排涝、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并把绿色市政、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建设之中,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为编制专项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8)景观与公共空间:

衔接总规中总体城市设计和城市空间特色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确定的总体空间格局和设计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等重要空间系统的设计指引,为编制设计导则提供指导依据。

(9)存量空间更新:

紧密结合总规中的存量用地更新内容,挖潜存量用地,梳理各类需要拆除重建、环境整治、功能转型、设施提升、用地调整、减量优化和收储整备等处理方式的存量用地,织补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功能与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行动计划与项目库,有序落实规划的建设抓手

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成体系、分阶段、可操作、易落实的”行动计划,将项目推进作为落实行动的具体抓手。

结合住建部“双修”试点工作和《福建省宜居环境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要求,制定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和配套项目,确定责任部门和实施主体。

此外,行动计划还将突出组织领导、管理制度、资金支持、监督考核等保障机制。

根据行动计划形成逐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库,提前设计,提前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实施。

同时梳理目前厦门正在实施或待实施的工程项目,策划一批亟需整治的工程项目,开展具体项目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优先形成一批高质、高效示范工程,并逐步推进后续其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1)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主要包括山体、海岸、河流、生态廊道的工程修复,如万石山、仙岳山-狐尾山、海沧蔡尖尾山-太平山、集美天马山、同安莲花山、翔安香山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进行山体生态修复,海沧湾、同安湾、马銮湾等近海海域开展生态修复和岸线整治,瑶山溪、官浔溪、埭头溪、内田溪、莲溪等河流开展溪流整治,针对美峰生态廊道、东坑湾生态廊道、五缘湾-湖边水库生态廊道等区域开展修复整治。

(2)交通系统修补工程

以形成“两环八射”快速路系统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系统网络为目标,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布局,优化路网系统结构;结合机场、厦门北站、港区等交通枢纽集疏运系统,以及完善骨架路网、新城片区、重点开发片区。

具体工程包括有同南高速(南安至同翔大道段)、机场集疏运通道及配套道路、海沧港区集疏运系统及马銮湾片区、油轮母港片区、五缘湾片区、前埔片区等的道路体系完善,同时加快全市自行车体系的建设,推动自行车道发展。

(3)绿地系统修补工程

在人口集中密集区域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项目建设,包括有湖里五通体育公园、同安卢戆章公园、翔安区后山岩公园、翔安区下潭尾湿地公园(一、二期)等。

(4)居住与社区空间修补工程

针对人口密集、建设密度高、基础设施落后的居住社区和乡村社区进行修补改造,如湖里殿前村、寨上村,同安后田村、汀溪镇前格村,翔安区澳头旧村等。

(5)历史与文化空间修补工程

针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旧工业区进行修补改造,如思明厦港片区,湖里老工业区,海沧新垵、霞阳等闽南大厝集中的特色村等。

(6)公共服务设施修补工程

针对人口的服务需求,优先对公共设施缺失严重的区域,补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如思明区、湖里区、海沧新城片区、杏林老城区、同安老城去、翔安马巷片区。

(7)市政基础设施修补工程

针对城市安全需求,重点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开展修补提升,如厦大涝区、湖里海天路涝区、海沧角嵩路南侧村庄、集美后溪镇片区、同安大同等严重涝区,五缘内湾、新阳排洪渠、翔安店头溪等黑臭水体。

(8)景观与公共空间修补工程

针对城市重要景观区域、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开展,如湖里忠仑公园、观音山岸线、马銮湾湿地公园、集美北部新城红树林湿地公园等。

(9)存量空间更新修补工程

梳理生产工艺落后或效益严重低效的工业区,或城市闲置存量用地,研究其处理方式,织补城市功能,如湖里火炬园及龙头山片区、思明龙山工业园、集美杏林工业区等。

(具体实施项目下一步与各责任部门、各区政府详细对接后确定,初步建议项目清单详见附件1。

3、专项规划,系统开展专项行动的技术依据

重点从交通优化、绿地系统、景观引导、居住与社区提升、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提升、公共设施提升七大方面编制专项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实施导则、实施标准、设计条件,细化各项工作内容,作为各部门开展系统工作的专项蓝本,确保城市“双修”工作一盘棋、不走样。

4、技术导则,全面提升建设水平的技术支撑

“双修”的重要目标是通过试点经验总结,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城市建设和高品质生态环境保护。

因此,形成一批技术导则,可以长期、全面指导各类建设十分重要。

通过本次规划,拟形成七方面设计导则,既可全面指导厦门建设,也是“双修”试点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建部推进全国城市建设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持,为全省和全国其他地区作出示范。

(1)街道空间设计导则:

对道路断面、街道设施、绿化景观、家具小品进行详细设计。

对步行空间和自行车空间进行详细设计。

加强街道界面景观提升,包括沿街建筑立面提升、广告整治等。

对城市的步行空间进行统一设计和管控,构建独立连续的步行空间系统。

对步行空间的空间环境、标识指引、绿化景观等提出设计和管控指引。

(2)公园绿地设计导则:

对各级各类公园、绿地和广场进行分类设计引导,对各类公园的设计主题、用地布局、绿化种植、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提出设计指引。

加强对城市绿道的设计指引,明确绿道的功能、分级和分类,对绿道的选线、断面、标识、绿化、设施、节点等进行详细设计。

(3)老旧社区更新导则:

对需要更新改造的老旧社区的建筑质量、安全防护、公共服务、市政设施、景观环境、形象风貌等提出设计指引。

对社区邻里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形象风貌等提出设计指引。

明确社区更新和邻里中心建设在资金筹措、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保障实施机制。

(4)美丽乡村建设导则:

根据村庄资源禀赋和现状特征,对村庄进行分类设计指引。

对各类村庄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景观风貌等提出详细的设计指引,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传承地域特色,打造独具厦门特色的魅力乡村。

(5)旧工业区更新导则:

对需要改造更新的旧工业区在功能转型、设施提升、景观优化、风貌改造等方面提出设计指引。

和总规的存量用地更新内容紧密结合,提出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实施机制。

(6)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研究福建和厦门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风貌特色,在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分区域对具体地区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建筑屋顶、建筑墙身、底层临街界面等据图建筑元素提出详细的设计指引。

(7)建筑高度控制导则:

根据总体城市设计确定的空间形态,对各区重点地块的建筑高度进行详细规定和控制,尤其是山边、海边、河边、公园绿地、重要街道等重要开敞空间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周边等。

明确地标性建筑、高层建筑的分布区域,构建景观视觉廊道,对视觉廊道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5、经验总结,成为“试点工作”审查验收的技术成果

通过“双修”试点工作,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总结一套规划方法、形成一批技术导则和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

形成一批示范项目。

结合试点要求,选择一批操作性强、对“双修”重点难点问题有破题和示范作用的项目集中攻克,运用最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方法,最前沿的工程技术,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全国“双修”工作作出示范。

通过示范项目,总结规划与建设经验。

总结一套规划方法。

对城市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从城市总体、专项、项目三个层次强化规划指导作用,协同既有规划体系,保持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同时加强对规划中新技术方法的总结。

形成一批技术导则。

推出一批关于街道整治、社区更新、美丽乡村建设、工业区更新改造等方面的技术导则,展现高水平建设城市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形成一套工作机制。

建立由专业机构评估、专家定期咨询、公共广泛参与、官员绩效考核、地方立法保障五个系统构成的“双修”长效工作机制。

最终从建成项目、规划方法、技术导则和工作机制四个方面总结试点经验,形成“试点”样板模式。

(4)工作进度

结合厦门实际,2017年将完成《“双修”总体规划》、导则制定,启动示范项目建设;以示范项目为样板,全面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17年5月初,成立“城市双修”前期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部门责任,建立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2.2017年7月底,完成现状调查评估,形成双修总体规划初步方案、编制实施导则;开展示范项目规划设计,为项目实施做准备。

3.2017年9月,在征求部门意见和与区县政府协同的基础上,形成“双修”行动计划和近三年项目库,系统指导2020年前的“双修”建设,同时为制定长远的财政支持和融资计划提供技术准备。

4.2017年10月底,完成“双修”总体规划成果编制,专项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开展管理政策研究;全面开展2017年首批实施的示范项目的具体设计、审查、可研立项及施工图设计工作。

5.2017年10月-12月,启动示范项目的建设施工,完善各专项规划内容,出台部分管理政策。

通过“多规平台”,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明确2018年实施项目。

6.依据《“双修”总体规划》制定年度实施项目计划,各责任单位按年度实施计划全面推进“双修”工作,至2020年使厦门的城市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

至2030年,厦门城市“双修”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厦门建设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国际门户城市和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三、工作机制

(1)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厦门市城市“双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双修”工作的决策部署、工作指导、统筹协调、整体安排、督促落实,议定相关重大事项。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各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等共30家。

各成员单位负责“双修”规划编制与项目实施。

各成员单位需指定一名分管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双修”协调工作。

具体成员单位包括:

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委员会、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铁路指挥部、机场指挥部、厦门港口管理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市政园林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旅游局、自贸区管委会、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火炬高新区管委会、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思明区政府、湖里区政府、海沧区政府、集美区政府、同安区政府、翔安区政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市规划委。

市规划委作为“双修”工作成员的牵头单位,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安排并组织各阶段的技术及日常工作。

2、成立九大工作组

为抓细抓实城市“双修”各项工作任务,领导小组除下设办公室外,同时设置九个具体工作组:

规划统筹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对接行动纲要的编制工作,统筹协调各专业组工作组织、工作进展、规划内容、项目拟定等相关事宜,搭建政府部门和技术部门间沟通交流平台,构建各专业组间工作协调机制,起草相关工作文件、组织相关会议。

交通优化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开展交通优化专项。

聚焦对外交通衔接与内部优化两个方面;整合梳理既有交通相关规划与研究工作,提升区域对外枢纽节点功能,江海一体的水上交通,明确城市快速路成网的交通骨架,具体节点的缓堵方案,打通断头路实施、远景目标与近期任务结合,明确交通优化的具体实施项目。

社区更新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开展社区改造专项。

用全市一盘棋和经营城市的理念,锁定全市需要进行棚改的片区;摸清各片区人口、房屋征收和土地征收等方面底账,制定房屋合法性认定的具体办法,开展违法建筑拆除行动;统筹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服务功能短板;明确各改造片区在产业导入、功能提升、形象控制等方面的规划要求,提升城市功能及形象;统筹布局社区改造安置空间、村集体发展空间,保障民生诉求;分区、分类、分时序划定社区改造具体实施单元,明确实施项目。

水体治理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开展水体治理专项。

从海绵城市和水体流域统一治理的角度出发,重点考虑水系优化联通、排污控制、管网排查与修复方案、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与雨污分流改造方案、河道生态化改造方案、水体水质保持措施、海绵化改造详细规划布局等方面内容,明确水体治理的具体实施项目。

城市增绿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开展城市增绿专项。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构建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和存量空间再利用补充城市绿地,打造城市绿道绿廊,明确实施中重点提升的道路绿化和核心景观区域。

加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绿化,构建城市湿地景观系统。

明确城市增绿的具体实施项目。

文化提升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开展文化提升专项。

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保护与延续,引入合理的城市旅游与活动,实现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文化的复兴,明确文化提升相关的具体实施项目。

功能优化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开展功能提升专项。

聚焦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和市容品味提升两方面工作内容。

系统梳理城市特色片区公共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明确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家具设计的定位和主题;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形态、建筑体量、建筑天际线、色彩体系、材质搭配、风貌特征、城市家具、广告标识、夜景照明、主题塑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管控和指引要求;明确城市功能提升相关的具体实施项目。

土地修复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开展土地修复专项。

坚持生态保护理念,开展受损土地排查摸底工作,结合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数据,主要开展针对废弃矿坑、废弃地、垃圾填埋场的生态化和再利用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明确土地修复相关的具体实施项目。

项目统筹组。

主要工作包括:

负责汇总整理各专项组确定的实施项目,明确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和时间节点安排;统筹协调各业主单位和实施负责主体,明确项目资金来源;保证2018年上半年高质、高效完成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在2017年-2019年三年内陆续启动完成相关实施项目。

(2)技术支持

1、规划技术团队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要规划编制单位,承担《“双修”总体规划》以及部分重要专题和专项规划研究工作,如步行空间设计导则、街道景观提升导则等。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委托国内外其它具有专项特长的规划设计和研究机构参与各专题和专项规划的研究工作,广集智慧,为规划编制提供有力支持。

3、专家咨询团队

成立厦门市“双修”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规划、交通、生态、环境、建筑、景观、园林、海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高水平专家作为咨询专家,为厦门市长期高效推进“双修”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3)实施保障

1.创新管理制度:

积极开展“城市双修”试点工作,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式,探索形成有利于“城市双修”的管理制度。

鼓励增加公共空间,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提升的激励机制。

抓紧建立公共建筑拆除管理程序和评估机制,防止城市大拆大建。

完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研究建立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和增加绿色空间。

2.积极筹措资金:

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多渠道、长期稳定地增加对“双修”工程项目的投入。

推动将重要的“双修”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保持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双修”项目,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鼓励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