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70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名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理名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理名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理名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理名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名词.docx

《生理名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名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名词.docx

生理名词

第一章略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1.液态镶嵌学说:

细胞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以a-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2.嵌入蛋白:

镶嵌在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蛋白质。

3.表在蛋白:

只附着在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蛋白质。

4.单纯扩散:

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

5.易化扩散:

不溶于脂质的或是很难溶于脂质的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分子,和NaKCl等离子,借助细胞膜上某些特殊的蛋白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6.Na泵:

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7.出胞:

内分泌细胞内的激素或神经末梢内的递质,外分泌腺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在分泌时向细胞膜靠近,然后分泌颗粒膜或囊泡膜与细胞膜相互融合,最后在融合出破裂,将其中的物质排出细胞。

8.入胞:

细胞外的物质被细胞膜“识别”后与其粘附,然后该处细胞膜内陷形成吞饮泡进入细胞内。

如物质是固体称为吞噬,是液体称为吞饮。

第三章略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1.刺激:

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2.兴奋性:

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外界发生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兴奋:

将机体受到刺激产生生物电现象的过程及表现称为~。

4.反应:

刺激所引起的机体或组织细胞的代谢改变及活动变化。

5.可兴奋组织:

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某种特殊生物电反应的组织,包括神经,肌肉,腺体。

6.阈强度(阈值):

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7.阈刺激: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8.化学门控通道:

它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蛋白质,兼有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可以和一种特异的化学物质直接结合,从而引起通道的开放,这种由化学物质而引发的通道开放称为~

★9.电压门控通道:

由膜电位控制开放的通道。

10.机械门控通道:

由机械刺激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而控制的通道。

11.生物电现象:

组织细胞不论在安静或活动时都具有电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12.静息电位(跨膜电位,静息电降,膜电位):

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上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3.去极化:

细胞原来静息时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状态。

14.反极化(超射):

膜电位由0mv变为正值的过程。

15.复极化:

细胞膜的去极化只是暂时,膜两侧的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16.动作电位:

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

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7.锋电位:

将动作电位描记成曲线则呈现一次尖锐的脉冲,称为~,包括快速的上升支(去极相)和快速的下降支(复极相)。

18.后电位:

锋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还有一段缓慢而较小的电位波动称为~

19.最初电位绝对值稍低于静息电位称为负后电位(去极化电位),接着电位又高于静息电位称为正后电位。

(超极化电位)

20.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全”是指机体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幅度都是相同的。

“无”是指刺激强度达不到阈值就不会发生动作电位。

21.绝对不应期:

在兴奋的最初阶段,细胞对任何强大的又一次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这段时间称为~

22.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后细胞对超过原来阈强度的又一次刺激有可能产生新的兴奋,最初需要很强的刺激,随后刺激强度可以逐渐减小,说明细胞的兴奋性在逐渐恢复。

这段时间称为~。

23.超长期和低常期:

在相对不应期后,细胞的兴奋性有轻度的增高,继而又低于正常的缓慢变化过程称为~。

24.激活:

通道蛋白结构中出现了允许某种离子顺浓度差移动的孔道,相当于通道开放。

25.失活:

通道处于关闭状态,这时即时有刺激也不能使通道开放。

26.备用状态:

相当于细胞处于相对不应期或一般安静时Na+通道所需的状态。

27.阈电位:

当膜上有外向电流时,在膜两侧会产生内正外负的电压降,它会使原来膜上的静息电位的数值有所将少,出现膜的某种程度的去极化,当静息电位降低到一定临界值时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出现动作电位,这个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

★28.局部兴奋(反应):

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只能产生微弱的电位,此反应只限在刺激的局部范围内而不能传向远处。

这种局部去极化称为~

29.时间总和:

如果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几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的总和。

30.空间总和:

如果在相邻细胞膜同时收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兴奋的总和。

31.神经冲动:

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32.神经肌接头:

神经纤维末梢膜与肌膜的接触部位。

33.量子式释放:

囊泡中的化学递质全部进入间隙的释放方式。

34.终板电位:

终板膜上的受体是一种化学门控通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会使受体蛋白质变构,离子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对K+Na+Cl-的通透性增高,主要是Na+内流K+外流,于是造成终板膜较大程度的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

★35.兴奋—收缩耦联:

从膜兴奋到肌纤维开始收缩的过程。

或兴奋触发收缩的中介过程。

★36.前负荷:

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37.后负荷:

肌肉收缩开始后才能遇到的负荷。

38.等长收缩:

即静力性收缩,表现为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变化

39.等张收缩:

即动力性收缩,肌肉收缩时仅表现为肌肉长度缩短,而肌肉的张力不变。

40.单收缩:

肌肉收到有效刺激后,先产生动作电位紧跟着肌肉发生一次快速的收缩。

41.不完全强直收缩:

在舒张期内给肌肉多次连续复合刺激,肌肉将产生一串复合收缩波。

★42.完全强直收缩:

若刺激频率增加,后来的刺激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到达肌肉,肌肉将在前次收缩期内开始一次收缩而无舒张期。

★43.整合:

从整体来看各个系统,器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完成完善生命活动。

把这种功能上的协同作用称为~。

★44.内环境:

就是细胞外液,使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45.神经调节:

就是通过反射活动来调节生命活动。

46.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

47.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的反射通路。

48.体液调节:

即激素调节,机体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生理功能。

49.神经体液调节:

有些内分泌腺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称为反射弧上传出神经的延伸部分,形成了所谓的神经-体液性调节。

★50.局部体液调节:

细胞,组织所产生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局部组织液的扩散改变邻近组织细胞的活动。

51.自身调节:

机体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调节。

★52.反馈:

调节的结果信息反过来影响调节的原因,或调节的过程,使调节活动能恰到好处,这种反过来的信息返回称为~。

53.正反馈:

如果调节的结果反过来是调节的原因或过程减弱,称为~.

54.负反馈:

如果调节的结果反过来是调节的原因或过程加强,称为~.

第五章血液1.体液:

人体内含有的液体总量,包括水分和溶解其中的物质

2.内环境:

生理学上把细胞外液叫做机体的内环境。

3.内环境的稳态:

把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4.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人体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5.血浆:

从正常人体内抽出的血液,放入加抗凝剂的试管后,经离心沉降,管内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就是血浆,而下层是血细胞。

6.血清:

把从正常人体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会凝固成血凝块,血凝块收缩析出的淡黄色澄明液体为血清

7.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其次是NaHCO3和葡萄糖)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99.5%.

8.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0.5%

9.等渗溶液:

在临床和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如0.9%的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

★10.等张溶液:

临床上,将能悬浮于其中的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11.粘滞性:

液体在流动时,由于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表现出粘滞性。

12.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破裂的特性。

13.红细胞溶血:

将红细胞置于低渗的氯化钠溶液中,水进入红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释放进入溶液中,此现象称为~.

1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稳定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15.血沉:

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

16.叠连:

许多红细胞能较快的互相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这称为~。

17.贫血:

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

18.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9.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0.纤维蛋白溶解(纤溶):

血液凝固过程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21.纤溶抑制物:

血浆中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

22.纤溶系统:

纤溶的激活物和抑制物以及纤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总称~。

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1.循环:

体内各种体液不停地流动和互相交换的过程。

2.血液循环:

在心血管系统内进行的循环。

3.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心肌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差,包括在静息状态下的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

4.优势传导通路:

在右心房的某些部位心房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整齐,因此其传导速度较其它部位心房肌为快,从而在功能上构成了将窦房结兴奋快速传播到方式交界处的所谓“优势传导通路”。

★5.静息电位(RP):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呈极化状态。

这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

6.舒张期电位:

在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称~

7.动作电位(AP):

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产生的并能扩布出去的电位变化称为~

8.心肌兴奋性:

具有在受到刺激时传胜兴奋的能力,或具有对刺激反映的能力,称~

9.期前收缩(额外收缩):

在心肌舒张早期以后给予较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收缩。

★10.代偿间歇:

心肌出现期前收缩以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1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12.正常起搏点:

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心肌兴奋和搏动的起源

13.窦性心律:

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

14.异位起搏点:

异常情况下,如窦房结以外的特殊传导组织自律性升高或窦房结兴奋性传导阻滞而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这些自律组织也能发生自律性兴奋而控制心脏活动。

这些异常的起搏点称~

★15.异位节律:

由异位起搏点兴奋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跳动

16.传导性:

心肌细胞能够传导兴奋的能力

17.收缩性:

心肌在肌膜动作电位的触发下发生收缩反应的特性

18.纤颤:

如果心肌纤维不能产生同步收缩而各自收缩与舒张则形成纤维性颤动~按其不同部位分为心房纤颤和心室纤颤。

★19.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

20.异长自身调节:

搏出量决定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初长越长,收缩力越强,搏出量越多。

21.前负荷:

心室收缩前的室内压(舒张末期压)

22.后负荷:

即大动脉压(动脉舒张压)

23.等长自身调节:

搏出量的增加是由于心肌收缩能力增加所致,这种取决于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而引起的搏出量的改变称~

24.心率:

每分钟心跳频率

25.心电图:

用引导电极置于身体或肢体的一定部位记录下来的点变化波形即~

26.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某一切面的血量

27.血流阻力:

血液内部及血液与管壁之间的摩擦

28.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29.中心静脉压:

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

30.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

★31.血脑屏障:

血液和脑组织之间有一道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称~

第七章呼吸生理1.呼吸运动:

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或缩小

2.腹式呼吸:

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3.胸式呼吸:

有肋间外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吸运动

4.肺内压:

肺泡内的压力

5.弹性阻力:

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和回位的倾向

★6.顺应性:

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容易扩展着顺应性大反之小

7.惯性阻力:

气流在发动、变速、换向时是因气流和组织管型所产生的组织运动的因素

8.粘滞阻力:

呼吸时组织相对移位所产生的摩擦

9.气道阻力:

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

★10.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1.补吸气量或吸气储备量:

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12.补呼气量或呼气储备量:

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13.余气量或残气量:

最大呼气末上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

14.深吸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

15.功能残气量:

余气量+补呼气量

16.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17.时间肺活量:

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18.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量

19.肺泡通气量:

每次吸气时真正达到肺泡的新鲜气体量为潮气量减去此无效腔容量

20.气体扩散:

气体分子不停的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地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程称~

第八章消化系统生理1.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3.胃肠激素:

在胃肠道的粘膜层内,不仅存在多种外分泌腺,还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激素称~

4.呕吐:

胃肠内容物被强力挤压通过食管从口腔驱除的动作

5.分节运动:

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6.蠕动冲:

小肠还有一种传播速度很快距离较远的蠕动

★7.胃粘膜屏障:

正常胃粘膜具有防止H+迅速侵入和防止Na+迅速向胃腔扩散的特性

8.内因子:

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得一种糖蛋白,能和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有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结合的作用

9.慢波电位:

胃肠道平滑肌特有的动作电位。

第九章体温1.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有一定的温度。

人体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血液温度,它可代表身体内部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2.昼夜节律:

以昼夜(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性波动。

(注:

人类体温、ACTH的分泌都有昼夜节律)

3.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4.基础状态:

人体在室温、空腹、平卧并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

5.基础代谢(BM):

在基础状态下维持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最低能量代谢。

★6.基础代谢率(BMR):

基础状态下机体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散发的热量。

★7.体热平衡:

机体产生热量和散失热量处于平衡的状态。

★8.氧热价:

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气时产生的热量。

★9.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机体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只较进食前的产热量有额外增加。

10.辐射:

机体以发射IR方式来散热。

11.传导:

机体通过传递分子动能的方式散发热量。

12.对流:

机体借助空气的流动散热的方式。

13.不感蒸发:

无论外界环境温度高还是低,人体皮肤角质层和粘膜不断渗出水分,且在未形成明显水滴前即已汽化。

★14.温热性发汗:

由温热刺激引起的发汗。

15.精神性发汗:

由情绪紧张和恐惧等精神因素引起的发汗。

16.温敏神经元:

温度上升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的中枢神经元。

17.冷敏神经元:

温度下降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的中枢神经元。

18.调定点:

人和高等动物体温调节的基准,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敏神经元规定。

第十章尿的生成与排出1.肾小球滤过:

血液经过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滤入肾小球囊腔的过程。

2.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物质转运出肾小管回到血液的过程。

3.肾小管的分泌:

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过程。

4.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5.肾小球滤过率(GFR):

一分钟内经两肾所生成的原尿量。

★6.滤过分数(FF):

GFR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的百分数。

7.原发性主动转运:

所消耗的能量由ATP水解直接提供的主动转运。

8.继发性主动转运:

所消耗的能量来自另一溶质顺梯度转运时释放的能量的主动转运。

9.肾糖阈:

尿中能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大血糖浓度。

★10.肾小管葡萄糖转运极限量(TMG):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其最大限度时的血糖

11.球管平衡:

滤过和重吸收保持的平衡状态。

(2007考)

★12.高(低、等)渗尿:

渗透压比血浆高(低、与血浆相等)的尿液。

13.(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

髓袢降支对水易通透,对溶质不易通透,升支对水不易通透,对溶质易通透

14.渗透性利尿:

肾小管液渗透压增加引起的尿量增加。

15.血浆清除率:

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1.突触:

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

2.神经递质:

在神经元、神经-肌肉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物质。

★3.受体:

神经元、效应细胞膜上能与递质结合的特殊结构。

★4.突触后受体:

位于突触后膜和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

5.突触前受体:

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受体。

6.受体激动剂:

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与递质类似的生理效应的药物。

7.受体阻断剂:

化学结构与受体相似,也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产生递质的效应,而是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

8.递质的共存: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递质。

9.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10.反射中枢:

参与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

11.神经内分泌反射:

神经系统有可能经体液途径影响效应器,有体液途径参与的反射活动叫作~。

12.辐散: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13.聚合:

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表面可以接受许多来自不同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14.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神经元发生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的电位。

15.突触后抑制:

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而产生的中枢抑制。

★16.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发生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的电位。

17.传入侧支性抑制:

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经其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引起另一中枢的抑制。

18.回返性抑制:

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由它返回抑制原来神经元。

19.突触前抑制:

【注意:

画图说明,一般考大题,2004年考过】。

20.特异投射系统:

从丘脑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等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纤维联系,包括经典感觉传导道和特殊感官传导道。

★21.非特异投射系统:

从丘脑内侧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纤维联系。

★22.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的对大脑皮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23.皮质诱发电位:

体内各种感觉传入冲动均可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引起电位变化。

24.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以引起身体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25.脊动物:

脊髓与延髓以上的中枢离断的动物。

26.脊休克:

脊动物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7.屈肌反射:

脊动物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关节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28.对侧伸肌反射:

如刺激强度更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

29.牵张反射:

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自身发生收缩。

30.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时的牵张反射。

★31.肌紧张:

骨骼肌由于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而处于持续的、微弱的收缩状态,防止肌肉被拉长。

32.★★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脑干,对抑制肌紧张的功能区和联系通路损害较大,易化肌紧张的活动占有相对优势,从而出现肌紧张的明显亢进现象,主要表现为伸肌紧张亢进:

头尾昂起、四肢伸直、脊柱挺硬。

★33.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受损,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出现肌紧张增高和随意运动减少的症状。

34.舞蹈病:

纹状体内胆碱能和GABA能神经元功能减退,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出现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状动作并伴有肌张力降低。

第十二章特殊感觉器官1.感受器:

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2.感觉器官:

有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它们以类似突触形式与神经末梢相联系,它们连同一些特殊分化了的组织结构,构成一个特定器官完成一种特定感觉功能。

★3.特殊感官:

眼、耳、前庭、嗅、味等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

4.(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只要极小强度就能引起相应感觉的刺激形式。

★5.换能作用: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可将各种刺激形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6.(感受器的)适应:

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下降。

7.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随视网膜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应。

★8.视力(视敏度):

视觉器官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

★9.视野:

单眼注视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能看到的范围。

★10.暗适应:

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不能视物,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暗处的视力。

★11.亮适应:

从暗处到强光下时,最初不能视物,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强光下处的视力。

★12.屈光不正:

眼的折光系统与眼球的前后径不匹配,在眼处于静息状态时平行光线就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

(包括远视、近视、散光)

第十三章内分泌生理1.激素: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有机化合物,通过体液传递而发挥其作用。

★2.远距分泌:

激素分泌后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

★3.旁分泌(近距分泌、旁分泌):

激素分泌后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4.自分泌:

激素分泌后在局部组织液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自身,对自身起反馈调节作用。

★5.允许作用:

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作用,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6.半衰期:

激素从分泌入血后其活性丧失一半所需的时间。

★7.闭环调节: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功能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的调节。

★8.开环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可接受外环境中的各种应激性、光及温度等刺激,通过下丘脑把内分泌系统与外环境联系起来形成开口环路,促进各相应内分泌腺分泌,使机体能适应于外环境,此时闭合环路暂时失效。

★9.正反馈与负反馈:

当一个信息引起某一激素开始分泌时,往往调整或停止其分泌的信息也反馈回来。

即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随时收到靶细胞及血中该激素浓度的信息,或使其分泌减少(负反馈),或使其分泌增加(正反馈)。

★10.下丘脑肽能神经元:

下丘脑基底部的促垂体区能分泌肽类激素的的神经元群。

11.侏儒症:

幼年缺少GH的儿童,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12.巨人症:

幼年时GH分泌量过多,使身材发育过于高大。

13.肢端肥大症:

成年后GH分泌过多,将刺激肢端骨及面骨增生而出现的症状。

14.呆小病:

先天或幼年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骨生长停滞而身材矮小,上下半身长度比例失常,脑发育不全而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