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练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650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练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练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练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练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练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练卷.docx

《课练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练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练卷.docx

课练卷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观察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从中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

A呆板保守,讲究等级B.新旧并存,中西合璧

C追新慕异,抛弃传统D.强调斗争,突出革命

2.近现代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民国初年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B.“一工二干三军人,宁死不跟老农民"

C.“只要成份好,其他不计较"

D.“夫妇有义则合,无情即离”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②电话③无线广播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D.④①②③

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右面的图表。

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5.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

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6.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7.下图为国家邮政局于2005年发行的《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票面是一代名伶谭鑫培在京剧《定军山》中饰演黄忠的剧照。

从该邮票包含的历史信息中可以推断出的合理解读有

①京剧在清朝末年较为流行

②京剧内容基本取材于历史著作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较为迅速

④20世纪前十年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A.①③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

《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的办报理念是

A.中体西用B.变法维新

C.排满革命D.民主科学

9.1492年8月,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角启航,到了10月7日他们发现了飞鸟,但是没有看到陆地,船员们焦躁不安起来,船长许诺,如果三天内看不到陆地就返航。

恰好第三天,他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并在岛上看见几乎全身赤裸土著人——印第安人,船长立即宣布该岛为西班牙王室所有。

该船长可能是()

A.迪亚士B.达伽马

C.哥伦布D.麦哲伦

10.新航路开辟后引起所谓“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①市场流通的商品种类、数量大幅增加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商业经营的方式改变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12.下列事件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哥伦布远航——西班牙占领巴哈马群岛

B.《航海条例》——英荷殖民战争

C.美洲劳动力不足——从非洲贩卖黑奴

D.无敌舰队被打败——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3.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北欧诺曼人就曾远达冰岛、格陵兰和北美洲东岸。

但是诺曼人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全球地理大发现,这是因为()

A.当时的欧洲商品经济不发达

B.诺曼人到达的地方比较偏远

C.诺曼人没有开辟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线

D.诺曼人没有带回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黄金与原料

14.五百多年前,欧洲一批航海家开始了冒险的新航路开辟,而今天美洲越来越多的足球运动员带着梦想踏上欧洲的联赛赛场,他们登陆首选的落脚点是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简称西甲),那么从历史渊源上看,主要是因为:

A.西班牙联赛水平高,同时上缴税费额度最低,使自身特长和收入得到最大体现

B.西班牙一直都尊重美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与主权完整,赢得美洲人的好感与向往

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今,两地形成共同语言、信仰等,登陆西甲可以减少很多障碍

D.西班牙距离美洲最近,同时西班牙又是古代足球的发源地,登陆西甲是最大的荣耀

15.下图是1606年英国两个贸易公司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殖民区域按纬度划分的简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与美洲的经济物产存在互补

B.英国以贸易公司形式推动殖民活动

C.美洲的发现引起了欧洲贸易大发展

D.新航路开辟之后各国角逐殖民霸权

16.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

据此可知“巨大改变”包括

①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②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④

17.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

“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工业革命成效显现

18.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

《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

19.下图为特里维廉《英国社会史》中关于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婚育观念更新影响人口出生率

B.医疗水平提高降低人口死亡率

C.技术革命改善了国民生存条件

D.社会转型促进了人口结构改变

20.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

材料突出反映了()

A.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

B.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实现社会改组

C.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

D.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和文化的动因

21.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22.下列是《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总人口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万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万

75%

25%

美国(1850年)

约2300万

87%

13%

A.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B.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D.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

23.下图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美国

C.第③段最大的殖民国家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4.(26分)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根据XX百科整理

材料二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持下述看法几乎“是幼稚的”:

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

相反,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力量。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英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

概述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6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

造成此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7分)

(3)“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特点是全球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9分)

(4)依据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化。

(4分)

25.(10分)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分)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分)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作坊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分)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短暂的春天”。

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2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由图片可知,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既有长袍,也有西装和旗袍,这说明了当时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新旧并存,中西合璧。

所以答案选B。

其他选项都不符合。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民国时期服饰的特征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审题,“体现民国初年女性婚恋观新变化”,A项是古代女性的婚恋观,排除;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的蓬勃开展,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人阶级的地位上升,故排除B;C项是文革期间的价值取向,排除;D体现了婚姻自主,符合民国初年女性婚恋观,故选D。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恋观的变化

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依据所学可知,西装传入中国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电话传入中国是在1882年;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由外国人办的,1923年初美国商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

故其先后顺序是①②④③,所以应选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与大众传媒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图表铁路在云矿产品的比例最高,因此,近代铁路营运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B正确。

AC两项材料反应不出来,排除。

D项明显错误,图表显示的数据是减少,而不是增加。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

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

在这30年中,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

四个选项都是出现材料中变化的原因,但只有D项是主要原因,它包括了其他三项。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婚姻习俗的变化

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材料的核心是,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拟建立交通运行规则,并体现出逐步与西方交通文明接轨的趋势。

C项表述错误,与题干内容无关,无从体现“最新科技成果”;其余AB两项表述不准确,错误。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

7.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京剧《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这也说明京剧在清末较为流行,①说法合理;但是并不能得出京剧内容基本取材于历史著作,②的说法太绝对;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影事业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较为迅速,③说法合理;但是不能推出20世纪前十年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只能说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导演和明星。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事业

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从题干中的“民族”、“革命”“民生”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刊物,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

A是洋务派的理念,B是维新派的理念,D是激进派的主张。

考点: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革命派的主张·革命派办报的理念。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1492年8月”“从西班牙帕洛斯角启航”“全身赤裸土著人——印第安人”“该岛为西班牙王室所有”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哥伦布,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1492年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知识。

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表现有:

市场上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公司等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等,因此①②③正确;工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是在工业革命后,因此④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

宗教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思想动力是“寻金热”,经济活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航海、天文技术的提高。

因此选A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原因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1756-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最终英国战胜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所以D错误,故选D。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并没有引起全球地理大发现”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这样的认识,15世纪后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即新航路开辟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而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北欧诺曼人的相关活动,尽管到达了许多遥远的地方,但由于当时经济活动的范围极其狭小,北欧诺曼人的相关活动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而仅仅停留在冒险家的活动层次,没有引起相关国家的重视。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

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美洲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这些地区同西班牙一样,有共同的语言、信仰等,故C项正确;A项不是历史渊源的角度,排除;B项明显错误,排除;中国是古代足球的发源地,故D项错误。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

题干材料“1606年英国两个贸易公司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殖民区域”说明17世纪,英国在北美不断推动殖民活动,它的主要形式是贸易公司。

故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殖民扩张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可知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故①正确;从材料“美洲进口的烟叶”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故②正确;从材料“西班牙的商人们……买到了中国的丝绸”“美洲进口”可知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③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④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租用

17.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依据所学及题干材料提示的“1707~1754”可知,英国此时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人们因此谋取与之对等的政治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贵族阶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就已没落,故排除A;B项与题干时间反映的历史不符;D项产业革命尚未开始。

所以C项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

1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

分析材料,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俄国城市化。

综合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东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故B项正确;A、D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故C项与题意无关。

所以应选B。

考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化进程·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

1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图片反映的是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出生率较高且稳定,死亡率则迅速下降。

联系所学,这一时期正是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的进步使民众的生活条件改善,再加上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上述现象。

分析选项,C项最为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影响

20.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核心意思,即工业革命不仅仅是学习、引进技术(器物阶段),且还需要国民心理、文化(文化软环境、学习他国的氛围等)等的密切配合。

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属于无关项;BC两项均不是对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准确解读,不正确。

而D项表述,即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体现,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展的相关条件·学习他国的文化软环境

2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题干设问要求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石油化学工业是重工业,属于工业结构,因此可以排除A项。

BD两项是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形成垄断。

资本家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因此选择C项。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

22.D

【解析】

试题分析:

表中体现的现象是英国城市化程度最高,这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有关,D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与国内的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B项明显错误,排除;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而表中的时间是工业革命之后,排除C项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了世界殖民运动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明显判断出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第③段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英国;第④段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24.

(1)事件:

工业革命。

(2分)表现:

机器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新特点:

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分)主要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

(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3)史实: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欧盟等的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9分)

(4)认识: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拿真正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4分,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及其产生的影响。

即事件:

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机器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垄断组织及其产生的原因。

即新特点:

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