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369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docx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汇总

名词解释部分: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即双因素激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他将“工作性质和内容”方面起正作用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将“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起负作用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①激励因素

当激励因素具备时,可以明显地激发工作热情;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组织成员的极大不满,只不过难以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

激励因素主要包括:

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上受到重视;职位或职务提升;工作本身具有创意;个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工作中赋予理想的责任等。

②保健因素

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组织成员的不满,当保健因素得到改善时,他们的不满便会消除。

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对组织成员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就条件与环境看,保健因素包括:

组织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下级和同事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生活条件等。

保健因素是保证员工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

书PAGE58

职能职权:

指在组织管理中,某一层次的主管人员在自己的管理权限范围内将一部分之权授予组织中的他人或部门的权力。

书PAGE162

具体环境:

指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又称特定环境或微观环境,它由对组织运行和绩效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要素所组成。

书PAGE80

管理幅度:

即控制跨度,是指主管人员直接领导,指挥并监督其工作的下属的数量。

书PAGE137—138141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

霍桑实验:

书PAGE53-56

XY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于1957年首次提出。

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人的本性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和逃避两种极端情况的认识,因此X理论和Y理论也是两种对立和统一的理论。

X理论是以四种假设为基础的:

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监督与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因此必须明确责任,按律行事;多数员工安于现状,没有雄心壮志,不喜欢承担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任务。

与X理论的假设相对立,Y理论的四种假设是:

员工视工作和劳动如休息、娱乐一样自然,认为是生存的需要;外来的控制与惩罚并不是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最好方法,他们需要的是承诺和鼓励;一般说来,多数员工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负责任、缺乏理想并不是人的天性;员工大都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渴望承担创造性的工作任务。

X,Y两理论区别在于对人的需求和本性看法不同。

事实上,人的需求和本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两者只是分别反映二重性的一个方面而已。

按X理论看待人的需求与本性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与强制方式,强化监督与惩罚;按Y理论看待人的需求与本性进行管理,就应致力于创造多方面满足员工需求的环境,采用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方法,使员工的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书PAGE59

一般环境:

指组织所处的社会所形成的对组织具有宏观影响的大环境,它是社会各种基本要素动态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改变。

书PAGE80

制度职权:

指任职于组织不同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所具有的指挥,领导,命令和监督下属工作的权力。

书PAGE162

企业流程再造: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变革与重组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客户、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BPR的基本内涵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客户需求和业务的序化组织为导向,实现以职能为核心的传统管理向以流程为基础的管理转变。

书PAGE237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体现了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其管理链由以下四方面构成:

供应流程与供应商管理生产流程与生产组织管理

产品物流组织与管理需求物流与客户管理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从部门管理向环节管理转变。

2.从面向对象的管理向面向过程的管理转变

3.从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

4.从静态结构的管理向动态结构的管理转变

5.从单纯的业务管理向业务与关系相结合的管理转变

6.从依赖于传统技术的管理向依赖于现代技术的管理转变

书PAGE207

问答题复习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组织的基本结构要素有哪些?

组织中的管理者和操作者是如何分工的?

他们各有哪些职责?

P7

组织是社会成员相互发生联系,并以共同的目标和一定条件为基础而结合成的社会实体。

其结构要素有一下六点:

(1)组织是一个由一定的经过挑选的相互依赖、彼此合作的人员组成的集体。

(2)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必须达到的目标。

(3)组织必须有章程和条例。

(4)组织应具有完整的权利结构体系。

(5)组织应有一套信息沟通体系。

(6)组织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装备。

   操作者和管理者根据组织性质分工。

操作者直接从事某项工作、任务或承担操作性业务,不具有监督、支配他人的权力和任务。

管理者主要从事指挥、领导、协调、监督和控制他人活动,从而引导他人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2.试析组织管理职能的形成与职能结构。

P10

20世纪60年代末期,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的角色理论。

罗宾斯认为管理职能的发挥体现在管理者角色作用之中,表现在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控制三个方面。

卢森斯从管理者业务角度提出管理的基本职能:

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安排;联络。

法约尔认为,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五种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孔茨和奥唐纳将管理职能归纳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个方面。

周三多教授认为,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应该是五项最基本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结构:

决策是管理的内核,它涉及管理管理各个方面职能的发挥,其中组织、领导、计划与控制作为基本的管理职能,体现在组织各个方面的业务活动之中;在此基础上,管理的沟通职能、协调职能、代表职能、指挥职能、激励职能、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创造职能以及其他职能(文化职能等)得以综合发挥。

3.简述管理的性质和管理职业素质。

p15

管理的性质可以区别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两个基本方面。

自然属性体现在:

(1)管理的自然条件性

(2)管理的客观规律性

(3)管理的自然创造性

(4)管理的科学性

(5)管理的信息特征

社会属性体现在:

(1)社会环境

(2)社会制度

(3)社会关系

(4)社会文化

(5)社会作用

(管理的职业素质:

(一)管理的基本素质:

(1)道德·伦理素质

(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

(4)意志能力素质

(二)管理的行业和职务素质

不同行业对管理职业素质的不同要求由组织的行业活动内容、组织与社会的关系、组织运行条件和组织成员的不同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决定。

组织行业活动内容的不同,首先决定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素质。

组织与社会的关系是决定从事该组织管理职业素质的又一面,行业之间的差别和行业的社会作用差别决定了其管理职业素质要求的不同。

4.试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P24

研究对象:

各类管理实践中普遍适用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内容:

在管理实践和实证的基础上总结基本的管理思路,形成对实践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研究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从社会整体出发归纳基本的管理原理;研究管理实施中管理主体·客体及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寻求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研究管理中的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决策为中心的管理环节,确立管理的实施体系;研究各管理要素的作用和各种专门化管理的实现等。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

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当时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有哪些?

P41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科学生产力迅速产生经济效应,从根本上改变着工业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

面对传统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传统的管理方法正经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管理问题,人们从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代表性思想:

1.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

注意到人的经济利益对管理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2.罗伯特.欧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进行工厂实践

3.查尔斯.巴贝奇的利润分配管理思想

提出了计算工人收入的办法

2.梅奥在霍桑实验中的重要发现是什么?

这些发现对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P55

霍桑实验的发现:

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和组织内“非正式组织”的制约。

其要点如下:

(1)包括工人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是“社会人”。

(2)士气和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正式组织中实际上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取新的领导方法。

  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虽然提出了“人的行为”问题和一些管理对策,但对人的行为规律的研究却有待于多方面继续深入下去。

3.试述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发展。

P56

(1)需求层次理论。

以马斯洛为代表,他将人类需求分为5层(即5级):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敬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双因素理论。

即双因素激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他将“工作性质和内容”方面起正作用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将“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起负作用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3)X理论和Y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与1957年提出。

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人的本性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和逃避两种极端情况的认识,因此X理论和Y理论也是两种对立和统一的理论。

  在其之后,洛尔施等人提出了“超Y理论”,即组织与成员对管理方式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他们愿望的方式进行管理,以获得最理想的管理效率。

4.什么是企业再造?

企业管理是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大环境的?

P74

企业再造,又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即以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以客户中长期需求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性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企业的生产、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经营规模都发生质的变化,在获取最佳效益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竞争能力。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社会,其标志是美国历史上从事科技、管理和事物工作的白领职员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人数,这意味着在美国社会中多数人要去处理信息、生产知识,从事服务和管理,而不是主要生产传统的产品。

这种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前提的,由此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经济的发展,社会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包括企业在内的信息与网络业务活动变得十分活跃。

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中,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再造理论应运而生,在其提出两年后,美国又出现了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转型理论。

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概念模式也成了人们研究的焦点。

第三章管理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

1.试析社会环境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P83

环境对组织及其管理的影响,可以从具体环境的影响和一般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一般环境从宏观上影响组织管理,同时直接与组织的具体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具体环境除直接影响组织管理和同时受组织的反作用外,还对一般环境产生促进作用。

一般环境的影响:

(1)(社会的)社会因素所决定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的人文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体制以及其他因素决定的环境,即人文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体制环境等。

(2)(经济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经济环境可以区分为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主要包括金融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利率环境、通胀率环境、国民经济分配环境、投资环境、宏观市场环境和关贸环境等

(3)(科技的)科学技术环境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社会组织的活动环境与条件

(4)(其他的)包括社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人口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各类社会冲突环境等

具体环境的影响:

(1)政府

(2)公众(3)交往者(4)客户(5)竞争者(6)其他方面

2.简述管理的社会责任的演化过程。

管理的社会责任是哪些?

是如何变化的?

P113

从责任划分上看,管理的社会责任包括如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①组织管理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符合公众的期望;

②组织具有长期的社会效益,且为社会所认可;

③有责任在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上进行管理,不可违背道德准则;

④管理活动与组织活动有益于公众和社会,防止因管理活动与组织活动而产生的种种弊端;

⑤对组织所有者和成员负责,保证其应有的收益;

⑥对客户负责,维护其根本利益;

⑦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负责,对组织生存与发展所依托的人类环境负责。

管理责任的社会化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

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的责任规范经历了范围扩大和强度增加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管理者只是对组织的所有者和管理层次负责,通过寻求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管理方式,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阶段:

管理者将所承担的责任扩大到所有组织成员,为组织成员创造和改善工作条件,扩大他们的权利,确保应有的各种利益。

  第三阶段:

管理者扩展了责任目标,包括企业产品的公平价格、可靠的质量、合格的安全性能、良好的对外业务活动信誉和客户关系等。

第四阶段:

管理者开始履行其完整的社会责任。

从社会整体运行的角度看,一切企、事业组织部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管理必须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其原则是有利于社会、他人和大众,以符合社会利益为第一的准则,与此同时对组织及成员负责。

3.试析管理监督的社会体系结构。

P117

从管理的社会责任以及管理对组织行为及其社会影响机制上看,管理的社会监督内容如下:

(1)管理行为监督。

(2)组织活动后果监督。

(3)管理的社会责任监督。

(4)管理活动中的权益保护监督。

(5)管理业务监督。

(6)管理制度监督。

什么是环境?

环境结构有哪些?

之间的关联如何?

P79

环境是指对组织运行于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

第四章组织设计与组织建设

1.组织设计与建设的要求、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P132

(一)要求:

(1)科学的劳动分工。

(2)完善的组织结构。

(3)优化的管理部门。

(4)合理的责权体系。

(5)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依据:

(1)规模。

规模较小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其管理分工单一;规模较大组织结构相对复杂,其管理分工呈多元化特征。

(2)战略。

从决策角度看,战略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方针和方向选择的综合。

(3)技术。

任何组织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设施或手段进行管理、从事业务活动,将投入转换为产出。

(4)环境。

从管理角度看,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组织结构与行为的影响。

(三)原则:

(1)需要与发展原则

(2)指挥一致原则

(3)幅度控制原则

(4)责权对等原则

(5)信息沟通原则

3.试析组织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P145

组织结构理论以组织结构为对象,研究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组织结构要素、组织模式选择以及组织结构与环境的关系,面向组织结构设计与机构建设的实践需要,解决组织设计、再造、变革与创新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结构理论随着组织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应用在于从组织设计与建设出发,利用传统理论和现代组织结构理论,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组织结构设计与方案实施问题。

其理论发展内容大致有:

传统组织结构理论;结构权变理论;制度化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生态理论。

4.组织结构的常规模型有哪些?

其应用如何?

P150

大致分为机械式组织模式和有机式组织模式:

职能型结构;分部型结构;简单结构;矩阵结构;网络结构;其他结构

5.组织管理中的权力(职能职权,授权…)有哪些?

在组织管理中如何推进分权工作?

P161+169

组织管理中的权力有:

人格权力、知识权力、制度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5种。

在组织管理中推进分权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断完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管理的权力结构体系,明确集权管理的主导作用和分权管理的自主地位。

(2)在集权与分权,制度分权与授权过程中,强调依法、按制度行事,避免任何超制度的权力分配行为发生。

(3)明确分权中的责任制,最高管理者向组织和组织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受相应的监督,其他各层管理者的权力活动受上层直接控制,并接受监督。

(4)加强组织权力建设,在组织体制、结构创新中进行权力分配的创新,其基本思想是,有利于组织发展和管理绩效的提高以及职务权力的淡化和制度权力与知识权利的加强。

第五章组织流程与流程管理

1.什么是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基于流程的组织活动方式有哪些?

P194

业务流程指企业运行中一系列规范化的、有序结合的活动,它包括研发、供应、生产、销售、经营等基本业务环节。

在企业流程中,人、物结合和以人为中心的作用是基本的,它反映了企业的系统化作业过程。

业务流程具有目标性、整体性、有序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

基于流程的组织活动方式包括:

(1)按价值链的流程活动组织

(2)按对象的流程活动组织

(3)按作业结构的流程活动组织

2.试析供应链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不需展开)p207

供应链是企业通过流程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好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一连串的活动,将供应商、制造商、代理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功能性流程结构。

供应链管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有:

(1)从部门管理向环节管理转变;

(2)从面向对象的管理向面向过程的管理转变;

(3)从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

(4)从静态结构的管理向动态结构的管理转变;

(5)从单纯的业务管理向业务与关系相结合的管理转变;

(6)从依赖于传统技术的管理向依赖于现代技术的管理转变。

3.简述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

P209

按企业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基于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基于客户需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基于企业联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和基于全球网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四种。

4什么是流程再造?

简述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步骤。

P237+244

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的变革与重组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客户,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阶段1:

构思设想(S1)。

这一阶段主要为企业的流程再造作立项准备。

阶段2:

项目启动(S2)。

这一阶段包括建立流程再造小组;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预算;通过设立标准、外部顾客的需求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确定业务流程再造的绩效目标。

阶段3:

分析诊断(S3)。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包括对现有流程及其子流程的建模,描述各个流程的属性;通过确定流程的需求和顾客价值的实现,分析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确定非增值的活动。

阶段4:

程序设计(S4)。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流程的设计,提出新流程的各种可行方案。

阶段5:

流程重建(S5)。

这一阶段主要应用变化管理技术来确保向新流程的平稳过渡。

阶段6:

监测评估(S6)。

对其中的一些关键任务和企业的流程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企业流程再造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企业流程再造后的企业运行奠定基础。

第六章领导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

1.试述领导行为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Page252+254+256)

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理论:

适合于不同情况的领导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别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组织的领导都可以在专权型和民主型之间作出选择,而且这种变化是连续的:

专权和民主共同存在于组织的领导活动中,领导方式的差别无非是“专权”和“民主”所占的比例不同。

领导行为的二维模型:

在决定领导行为方式的诸多因素中,重视组织和关心人是最基本的,决定其他因素作用的要素。

重视组织,意味着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度关系,确定领导目标与方式;关心人,指的是领导基于对下属的信任和关心来确定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

菲德勒模型:

菲德勒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对领导权变因素的分析。

可以将领导环境具体分为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然后通过环境的影响分析,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领导-成员关系是指下属乐于追随领导的程度,关系越好,追随程度越高;任务结构是指组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下属对承担任务的责任心,任务越明确,责任心越强,则环境越好;职位权力则是指领导所处职位的权力大小和影响程度的高低,权力越大,影响程度越高,环境也越好。

2.试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什么是激励?

有可能解释某种模型的形成.”双因素理论”p273

激励是指激发和强化人对自身内在需求的意识,推动和鼓励人为满足这些需求采取行动,支持和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从心理——行为科学的角度进行了机制研究,他们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目标和动力等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并归纳出了激励的理论化模式。

在组织活动中,人的需求以及需求欲望驱使下的作用因素是“激励”的内因;组织目标活动及其外部联系则是外因的“激励”作用;组织中的个人在外因作用下,最终通过内因激发其行为,驱使他采取行动。

心理学家库尔特·吕恩运用力场作用原理,建立了人的活动模型。

领导者对在“力场”中活动的组织成员行为的引导,关键是借助于各种激励方式,减少遏制力,增强驱动力,提高成员工作绩效,改善组织的运行环境。

此外,心理学家希尔加德在赫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驱力理论。

心理学家弗雷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诱发力期望论的理论。

波特和劳勒所建立的激励模式综合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模式建立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以绩效和奖励为中心的激励理论。

第七章管理中的决策

1.简述管理决策条件和管理决策过程。

P302

管理决策条件

1.组织条件

2.人员条件

(1)思想素质条件

(2)知识素质条件

(3)实践能力条件

(4)心理素质条件

3.信息条件

管理决策过程:

1.管理决策问题的提出与识别

2.提出决策要求、确定决策标准

3.决策目标和要素关联分析

4.拟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5.进行方案论证和可行性分析

6.实现方案的优化选择

7.实施决策方案

8.评价决策效果

2.简析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的实现。

理性决策是指完全客观的和符合理性逻辑的决策。

一个完全的理性决策,具有客观上的明确目标,决策的制定始终导向选择使目标最大化的方案。

理性决策的前提是,问题是清楚的、无歧义的,决策信息是完备的,决策者的逻辑思维是完全客观的。

有限理性决策的要点是,把问题的本质抽象为简单的模型,而不是直接处理全部复杂性的决策问题,然后在组织的信息处理限制和约束下,力求在简单的模型参数下采取理性决策方式,获取理想的决策方案和效果。

第八章目标管理与计划

1.什么是目标?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目标具有哪些特性?

目标管理的优势和局限性有哪些?

如何改进?

P339-345

目标是组织目的或宗旨的集中化和具体化,是组织及其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

从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