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289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docx

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世界部分

2014年全国高考各地真题汇编(必修一)

世界部分

专题一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2014高考福建卷18题)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有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2014高考海南卷9题)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削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团参与审判。

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2014高考江苏卷12题)“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2014高考山东卷21题)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2014高考上海卷1题)“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薄中登记。

”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1.2)

A.古代埃及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D.古代中国

(2014高考上海卷31题)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

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

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

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

答案:

BADC

(2014高考新课标2卷32题)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014高考重庆卷10题)“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2014高考新课标1卷32题)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3.2)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二、非选择题

(2014高考安徽卷36题)(2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文明交往)(1.2)(3.2)

材料一: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

......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图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12分)

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月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

地理环境等在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联的意义。

(2014高考北京卷37题)(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1.2.)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

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

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

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

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8分)

答案:

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专题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一、选择题

(2014高考安徽卷19题)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

“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

”这表明(1.3)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2014高考北京卷20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联邦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

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联邦政治结构分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4高考北京卷21题)图10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1.3)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2014高考海南卷12题)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l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

这表明(1.3)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2014高考江苏卷14题)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2014高考上海卷25题)

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传: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B.

C.

D.

(2014高考天津卷4题)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

(2014高考新课标1卷33题)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1.3)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二、非选择题

(2014高考全国大纲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呢被赋予一种成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应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

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彪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

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

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

革命必得之果”。

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8分)

答案:

(1)基本态度:

否定(批判)

依据:

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巨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

(10分)

(2)评价:

否定;肯定。

否定的理由:

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动荡。

肯定的理由:

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一定带来破坏。

(14分)

(3)时代影响:

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等;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8分。

本问题回答出2点即可赋满分。

(2014高考上海卷36题)议会令状

以下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令状

问题:

(12分)

(1)根据材料,在当时的议会中国王和各等级的政治地位如何?

(6分)

(2)上述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答案:

(1)水平1:

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6分)

·英王在中世纪的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士、贵族实际行使议会权力;骑士、市民代表等处于从属地位

水平2:

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4-2分)

其他答案:

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2)

水平1:

能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进行完整对比(6分)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水平2:

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的对比不完整(3分)

其他答案:

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专题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选择题

(2014高考海南卷19题)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

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2014高考上海卷18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A.《政府论》B.《共产党宣言》

C.《乌托邦》D.《共同纲领》

(2014高考上海卷21题)“一个呗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

”“他”是(1.5)

A.列宁B.拿破仑

C.彼得一世D.斯大林

专题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选择题

(2014高考北京卷2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1.8)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014高考福建卷23题)如果要给图9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1.8)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2014高考海南卷21题)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2014高考海南卷23题)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

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2014高考江苏卷19题)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2014高考全国大纲卷22题)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

该图反映出

图4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土协定的后果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2014高考山东卷23题)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共目的是(1.8)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2014高考浙江卷23题)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

右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1.8)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2014高考浙江卷22题)纳塞尔被誉为“中东雄狮”。

如果要给他写传纪,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选3)

A.签署“戴维营协议”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2014高考重庆卷12题)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材料表明,日本(1.8)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014高考天津卷11题)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

A.B.

C.D.

(2014高考上海卷26题)“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这段文字出自

A.《华沙条约》B.《北大西洋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D.《凡尔赛和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