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医人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97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医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近代中医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近代中医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近代中医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近代中医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中医人物.docx

《近代中医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医人物.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中医人物.docx

近代中医人物

1、王旭高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晚号退思居士。

江苏无锡人。

从舅父高锦亭学医多年,尽得其传。

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

王氏学术代表著作为《西溪书屋夜话录》,书成后惜多散佚,仅存治肝三十法。

王氏著述甚丰,后世将其《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括》、《医方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医方歌诀》,连同《西溪书屋夜话录》合刊为《王旭高医书六种》。

著《医学刍言》,门人方耕霞(仁渊)搜集编辑其师脉案,于1879年刊行《王旭高医案》4卷。

  

2、费伯雄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

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

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

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

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

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

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

至咸丰(1851~1861)时,费氏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水乡小镇此时也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

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

  费氏几十年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征经验,平素治学颇多心得,乃着手著书立说。

他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以使后学者一归醇正。

为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

笔耕数载终于完成《医醇》书稿(共24卷),并付刊刻,不料此书文稿连同藏扳一并毁于咸丰年间一场战火。

此时,费氏避太平天国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复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坐卧室中,值此闲遐时日,潜心著述,追忆往昔著作内容,随笔录出。

撰成《医醇剩义》4卷。

书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后盛行于世。

嗣后又撰《医方论》4卷(1865年)。

  综观费氏医学思想,以“醇正”、“缓和”为特色。

其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由搏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

《清史稿》有传,评曰:

“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

”其子孙继承家学,以医名世。

孟氏费氏作为著名医学世家和学术流派蜚声进代医坛。

3、吴尚先

  吴尚先(1806~1886),字师机。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战事,此时,吴尚先避乱于苏北泰州乡间,目睹当地百姓贫病交加,往往无力延医,他搜集民间外治法经验,查阅历代医籍记载,创用薄贴(膏药)治疗内外各种疾病。

嗣后,于1865年吴氏返回扬州,即设立施药机构——存济药局,延请高手专司摊膏药。

总结毕生医疗经验,经十易其稿,终于完成一部学术专著,初名《外始医说》,后因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又取“医者理也,药者渝也”之意,刊行时更名《理瀹骈文》(1870年)。

  吴尚先的树建主要在于扩大了膏药敷贴的应用范围,他通过实践提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薄贴膏药“可以治百病”、“凡汤丸之可效者,皆可熬膏”治疗。

吴尚先为中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人称为近代外治法之宗师。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

四川彭县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三甲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

唐氏早年已有很高明的医疗技术,以行医为业。

嗣后,迁居京、沪、粤等地。

暮年返回家乡,在彭县故世。

  唐宗海擅长内科,对各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

在具体措施上,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证开辟了新的途径。

唐宗海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融会贯通,“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

唐朱海的著作有《血证论》8卷(1864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2卷(1892年)、《本草问答》2卷、《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此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万种》。

对于“汇通医书”,《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世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食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少时广涉浓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

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

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三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

  何廉臣(1861~1919),名炳元,号印岩。

浙江绍兴人。

家世业医。

其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

从小家庭熏染有素。

又跟随名医樊开周临证三年。

行医之后深感学识不足,乃决计出游访道,集思广益,每遇江浙一带名医,辄相讨论。

庚子之后,西洋医学在我国传播日广,何氏广购泰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习,饱沃新知。

寓居苏州一年,然后迁至上海。

与上海名医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等交往甚密,积极参与我国早期中医团体的组建。

20世纪初,周雷樵创办《医学报》,并发起组织中国医学会,柯氏担任医学会副会长。

留沪三载之后返归故里。

又组织绍兴医学会,担任会长。

1908年,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创办《绍兴医药学报》。

1915年之后担任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评议长。

其时,北洋zhengfu排斥中医于正规教育系列之外,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并组织“医药救亡请愿”,何氏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全力支持。

  一生行医数十年,以善治时病著称,并精于内、儿、妇诸科。

临证医学承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推崇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并在其祖父何秀山校注俞氏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切身体验加以发挥,于1916年完成《勘校通俗伤寒论》。

初刊之后复经后世学者整理出版。

大行于世。

何氏又参订有关名著,出版《重订感症宝笺》、《重钉广温热论》、《增订伤寒广要》等。

他对绍派伤寒学术发展贡献尤多。

  主要著述尚有《湿温时疫治疗法》等。

晚年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风行海内。

  何廉臣医学造诣深湛,热心中医教育事业,致力于中医文献整理,保存国粹,以振兴中医为己任。

7、丁甘仁

  丁甘食(1865~1926),名泽周。

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

家世业医。

丁甘仁初拜圩塘马文清为师,又从业于名医马培之,兼收并蓄马培之内科、外科(包括喉科)之长。

同时常与其族伯丁松溪(为费伯雄门人)切磋医学。

由于勤奋好学医术日精。

丁氏学成之后先行医于无锡、苏州,后到沪上,医道大行。

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

1915年。

向北洋zhengfu申请备案,获得教育部嘉许,并在内务部注册备案。

该校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

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尔后并开办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

  丁氏研究外感热病,宗法仲景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其治法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之长,用药轻灵,以轻去实。

丁氏行医之时烂喉丹痧流行猖獗,亲身诊治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经验。

著有《喉痧症治概要》。

丁氏兼通内、外、喉科。

治学不偏执一家之言,对前贤经验择善而从,而以审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见长。

丁氏医疗风格以“和”、“缓”为特色。

丁甘仁的子孙及闻人继其医业。

丁氏学术流派在江南医界颇有影响。

 

 8、曹颖甫

  曹颖甫(1866~1937),名家达。

江苏江阴县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

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大师,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

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

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任教务长。

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

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

《经方实验录》。

  9、张山雷

  张山雷(1873~1934),名寿颐。

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精于朴学训诂。

张氏系前清诸生,因母亲多病留意医学,至光绪中乃弃儒习医。

1914年。

嘉定县黄墙屯朱氏疡科传人朱阆仙先生,创办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张氏从学于朱阆仙门下,并协助其师办学,担任教务主任。

该学校草创之初,各种教材均由张氏亲自编写,张氏著作《疡科纲要》即在此时着手撰写。

1920年,校长诸葛少卿赴沪求访名师,经上海神州医药总会推荐,聘请张山雷到该校负责教务,张氏欣然应聘前往。

自此,他在兰溪中医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任职15年,为我国近代中医教育奋斗一生。

  张氏虽然忙于教务,而从未辍诊,临床医学造诣颇深。

他阐发经论而不盲从,参证西说而无附会,治学方法在当时备受赞扬。

张著《中风斠诠》,阐发《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厥则暴死……”与“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两条的意义。

以为此乃今之所谓“中风”,正方西区“脑溢血”血冲脑筋说法符合。

《中风#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为当世所重。

张氏临床方面多有创见,自成一家,与张锡纯,张国华有“三张三达”之誉。

  袭吉生(1873~1947),名庆元。

浙江嵊县人,出生于绍兴。

当时绍兴徐锡麟、秋瑾秘密结交联络,鼓吹革命,裘氏化名“激声”参加光复会。

后徐、秋二烈士先后就义,他即离绍兴到上海加入同盟会,并以行医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曾前往奉天(沈阳)联络,此时有机会结识日本医界人士,留心收集珍贵医籍,搜购海外汉医书籍、东瀛版本中医书及先贤遗著稿本,得到不少珍藏孤本、精抄本。

辛亥革命胜利后,事平返归故里,在绍兴行医,袭氏在医界颇享声誉,素重医德。

1915年组织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裘吉生任会长,不久重新出版《绍兴医药学报》,担任主编。

该余志在何廉臣、曹炳章等绍兴医界同仁共同努力下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国内名家如张锡纯、张山雷均在此刊发表论述,成为中医界主要学术园地。

1921年移居抗州,设立三三医社,出版医书,继续办刊物(改名《三三医报》),又开办三三医院。

医院有中、西医师,病人宜于西医诊治者用西法,宜中医者服中药,对危重患者必请中西医互相磋商。

1929年,裘氏作为浙江代表赴沪参知集会,抗议废止中医案,他慷慨陈辞,鼓舞斗志,并亲自参与南京请愿抗争活动,为保存中医积极奔走。

  1924年,精选99种医书,经校刊整理,由抗州三三医杜,分3集出版。

该丛书有不少实用书籍。

在近代中医医籍出版上成绩卓著,有一定影响。

1935年,又于其家3000余种医书中,选出弧本、抄本、精制本及批校本,包括未刊稿共90种,经分类编辑为《珍本医书集成》,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裘氏一生捍卫中医事业,团结中西医,整理祖国医学遗产、出版医藉,为弘扬民族文化办实事。

11、丁福保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隐居士。

江苏无锡人。

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后乃潜心医学,师从赵元益。

赵氏博通中西医学,丁氏遂并精通中西医1909年应两江总督举办之医科考试,获优等内科医士证书,被派往日本考察。

回国后在上海办医院。

疗养院,并设医书局刊行医书。

1910年创办《中西医学报》,致力于编译日文西医书,向我国医界介绍西医知识,对中西医学的传播均有贡献。

译述和编著的医书籍达一百六十余种,涉及临床各科和基础理论各方面。

其《丁氏医学丛书》中自撰医书近二十种。

于文字学和伤学亦深有研究,编有《说文解字诂林》正续篇、《佛学大辞典》、《古钱大辞典》等巨著。

  12、恽铁樵

  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

别号药#。

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

1903~1906年入上海南洋公学专修英文,毕业后任教,1909年抵上海,任浦东中学教职,曾抽暇翻译欧美小说,发表之后风行一时。

后受知于张菊生,入商务印书局任编译,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由商务发行)。

挥氏曾蜚声文坛,不惑之年,爱子相继病殇,因而发愤学医。

恽氏问学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切磋医学。

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长儿科。

其后,西医传播渐广,中医备受排斤、歧视。

余云岫著《灵素商兑》诋毁中医。

恽氏通过亲身医疗实践,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

“与西国医学比较,委实互有短长”,因而挺身而出,提笔与之论战。

1922年著《群经见智录》,直斥余氏论调。

嗣后,恽氏在其著述《伤寒论研究》(1923年)等书中,阐述了如何宏扬祖国医学的见解以及改进中医的主张。

指出中医学进步演进。

“必能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

疾呼中医务须改进。

为倡导中医革新,I925年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1933年复办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先后遥从受业者千余人,培育一批人才。

恽氏学术思想,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为革新家所宗”。

恽氏一生勤于著述。

 13、谢观

  谢观(1880~1950),字利恒,晚号澄斋老人。

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

祖父为孟河名医,幼承家学,21岁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嗣后到广州教授地理,3年后辞归上海。

两度入商务印书馆供职,编辑地理书籍多种。

谢氏普任上海澄衷中学校长,以管理有方颇有威望,后致力于医。

此时,丁甘仁等兴办中医教育,1917年应聘出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

谢氏参与这所早期中医教育机构的筹划,首创课程,并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

谢氏又应商务印书馆之约,主持编写《中国医学大辞典》,又著《中国医学源流论》。

谢氏热心于中医团体等社会公益事务,德高望重。

1929年,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中医案,医界鼎沸,迅即在上海召开全医药团体代表大会。

谢氏被推举为首席代表,率五人赴南京请愿,为维持中医事业不辞劳苦奔走呼吁。

谢氏兴办近代中医教育,参加维护中医的抗争,整理中医文献,以保存国粹,毕生奉献予中医事业。

  14、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

浙江萧山人。

13岁跟随舅父李可亭学医,后曾就读于京师法政学堂。

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参加辛亥革命,弃政从医。

早年悬壶北京,以疗效卓著,医德高尚,深受群众信赖。

施氏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认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有关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

主张从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

他以中医病证名繁杂,有碍学术发展,呼吁统一病名。

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医的疾病名称引入中医诊疗之中。

他所研制的中成药多以西医病名命名(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等)。

施氏积极参加冲医界抗争活动。

1931年,中央国医馆成立,施氏出任副馆长,主持学术整理委员会工作。

1932年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并办中医院及中药制药厂。

有《祝(谌予)选施今墨医案》(1940年)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