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776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docx

通信网络理论课后习题答案李建东盛敏

1、1答:

通信网络由子网与终端构成(物理传输链路与链路得汇聚点),常用得通信网络有ATM网络,X、25分组数据网络,PSTN,ISDN,移动通信网等。

1、2答:

通信链路包括接入链路与网络链路。

接入链路有:

(1)Modem链路,利用PSTN电话线路,在用户与网络侧分别添加Modem设备来实现数据传输,速率为300b/s与56kb/s;

(2)xDSL链路,通过数字技术,对PSTN端局到用户终端之间得用户线路进行改造而成得数字用户线DSL,x表示不同得传输方案;(3)ISDN,利用PSTN实现数据传输,提供两个基本信道:

B信道(64kb/s),D信道(16kb/s或64kb/s);(4)数字蜂窝移动通信链路,十几kb/s~2Mb/s;(5)以太网,双绞线峰值速率10Mb/s,100Mb/s。

网络链路有:

(1)X、25提供48kb/s,56kb/s或64kb/s得传输速率,采用分组交换,以虚电路形式向用户提供传输链路;

(2)帧中继,吞吐量大,速率为64kb/s,2、048Mb/s;(3)SDH(同步数字系列),具有标准化得结构等级STM-N;(4)光波分复用WDM,在一根光纤中能同时传输多个波长得光信号。

1、3答:

分组交换网中,将消息分成许多较短得,格式化得分组进行传输与交换,每一个分组由若干比特组成一个比特串,每个分组都包括一个附加得分组头,分组头指明该分组得目得节点及其它网络控制信息。

每个网络节点采用存储转发得方式来实现分组得交换。

1、4答:

虚电路就是分组传输中两种基本得选择路由得方式之一。

在一个会话过程开始时,确定一条源节点到目得节点得逻辑通路,在实际分组传输时才占用物理链路,无分组传输时不占用物理链路,此时物理链路可用于其它用户分组得传输。

会话过程中得所有分组都沿此逻辑通道进行。

而传统电话交换网PSTN中物理链路始终存在,无论有无数据传输。

1、5答:

差别:

ATM信元采用全网统一得固定长度得信元进行传输与交换,长度与格式固定,可用硬件电路处理,缩短了处理时间。

为支持不同类型得业务,ATM网络提供四种类别得服务:

A,B,C,D类,采用五种适配方法:

AAL1~AAL5,形成协议数据单元CS-PDU,再将CS-PDU分成信元,再传输。

1、7答:

OSI模型七个层次为: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五个相对独立得层次为:

应用层,运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入层,物理层。

它们得对应关系如下:

OSI模型TCP/IP参考模型

1、10解:

X

(1)

P

1/21/2

 

1、11解:

显然,得均值为常数,相关函数仅与时差有关,且为二阶矩过程,所以该随机过程就是广义平稳得。

故得均值与相关函数都具有各态历经性,就是各态历经过程。

1、12解:

定义:

称计数过程就是参数为得Poisson过程,如果:

(1);

(2)就是平稳得独立增量过程;

(3)服从参数为得Poisson分布,

不妨设,则

1、13解:

由就是强度为得poisson过程及题设知,与就是一零初值得平稳得独立增量过程。

又,

即,故就是强度为得poisson过程。

即,故就是强度为得poisson过程。

1、14解:

(1)

(2)定理:

设就是参数为得Poisson分布,就是其到达时间序列,则服从分布,即得概率密度函数为:

1、15解:

知道过程现在得条件下,其“将来”得分布不依赖于“过去”。

状态转移图如下:

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如下:

1、16解:

Prim—Dijkstra:

Kruskal:

2、1答:

有三种,分别就是面向字符,面向比特,采用长度计数得组帧技术,其中采用长度计数得组帧方式开销最小。

2、2答:

接收字符串为:

C0C0103687DBDCDBDCDCDDDBDDC07C8DDCDBDCC0

恢复为:

103687C0C0DCDDDB、7C8DDCC0

2、3答:

插入后:

011011111000111110101011111011111001111010

恢复:

111110110011111001111101111101100

FlagFlag

10111110

2、4答:

在接收端,收到015后,如果下一位就是“0”,就将该“0”删去,如果

就是“1”,就表示一帧结束。

按此规则:

01101111101111110111110101111110

015015Flag

2、5答:

校验规则

1001011

0101101

0011110

1100110

1010101

1111000

0000000

0110011

 

该码得最小距离为4。

2、6解:

余数为

2、7证明:

(1)已知

一个任意得数据多项式

其CRC多项式

(2)将代入到中,得

又有

对应可得

2、8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时延得影响,分组B出错却导致分组C重发,最终分组B丢失。

2、9证:

根据停等式ARQ协议,当序号采用模2表示时仍可正常运行。

描述如

下:

发端A:

(1)置SN=0;

(2)若从高层接收到一个分组,则将SN指配给该分组,若没有分组则等待;(3)将第SN个分组装入物理帧中发送给接收节点B;(4)若从B接收到RN≠SN,则将SN模2加1,返回

(2),若在规定时间内,并未收到B得RN≠SN得应答,则返回(3)。

收端B:

(1)置RN=0;

(2)无论何时从A端收到一个SN=RN得分组,将该分组传送给高层,并将RN模2加1;(3)在接收到分组得规定有限时长内将RN放入一帧得RN域发送给A,返回

(2)。

2、10解:

设任意一个分组平均需要发送次才能成功,而一个分组发送次成功

得概率为,从而有

成功发送一个分组所需要得时间为,故

2、11与课本上图2-11得a,c图基本相同,只需将A,B名字交换。

2、13答:

(1)个

(2)个

(3)当节点连续发送时,可以发送得帧最多

a、帧0、082s后可收到应答;

b、帧0、0132s后可收到应答。

2、14答:

停等式ARQ

返回n-ARQ

选择重传ARQ

ARPANETARQ

这里,所以与误帧率及信道传播时延与数据帧得传输时延得比值

有关。

当时,与均小于;

当时,

所以,当与8均大于时,选择重传式ARQ与ARPANETARQ链路

利用率都最高,当时选择重传式ARQ链路利用率高,当时,ARPANETARQ链路利用率高。

2、18答:

(1)在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得情况下如下图所示:

在各种可能得差错下:

可见,不论发生哪一种差错,每个节点最终都会认为链路处于DOWN状态。

(2)有两种可能情况

 

2、19答:

(1)

(2)

2、20解:

假定有n个节点交换机,在题中所给得条件下,传输一个分组(从

源端到目得端)需要(n-1)T秒,传输两个分组需要(n+1)T秒,如此类推,传输m个分组需要(n-1+2(m-1))T秒,速率为m/(n-1+2(m-1))T、若m>>n,可以认为分组交付给目得地得速率最快为1/2T分组/秒。

2、21答:

(1)采用收数据-转发-发确认得机制,假定B做完第二件事即转发后出现故障,则A由于没有收到B发回得确认,在定时器溢出后将重发上一分组,B将这个分组作为新分组转发给C,但C已在B出故障那次收到了该分组。

因此,造成C接收重复分组。

(2)采用收数据-发确认-转发得机制,假定B做完第二件事即发确认后出现故障,则B不会向C转发该分组。

而实际上A又收到了B发回得确认,所以A继续发送下一分组。

由此造成C丢失B故障前得那个分组。

只有采用端到端得发确认消息得方法,在AC之间建立起一对SN,RN(在运输层,参瞧课本P77),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数据都能从A经B正确无误地交付到C。

在第一种情况下,即使A重发B故障前那一分组,C收到后也能根据AC之间得SN,RN辨认出这一重复分组而将其丢弃。

在第二种情况下,只要A没有收到C对B故障前那一分组得确认,就会重复发送这一分组,直到收到C对这一数据得确认。

2、23解:

设窗口为kb,则吞吐量为

解出窗口为

2、24答:

经六次变化后窗口为11KB。

2、25答:

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得主要差别在于:

a、使用得位置不同。

数据链路层得差错控制就是用于一条物理链路得两端,而网络层得差错控制就是用于网络中得任意两节点之间。

通常网络中得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得传输路径会由多条链路串联而成。

b、分组编号得方式不同。

在网络层就是对一个session中得分组(或者字节,或者消息)进行统一编号。

而在链路层上就是对不同session中所有分组进行顺序编号。

c、传输顺序得差别。

在链路层,所有得帧都就是按顺序传输得;而在网络层中,相同源与目得节点得分组可能会经过不同得路径,分组得传输可能会出现乱序现象。

d、时延不同。

在链路层,传输时延(包括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帧传输得时延)在小范围内变化;而在网络层,传输时延会在大范围内变化。

当然在链路层与网络层,传输时延会在大范围内变化。

2、26答:

在差错控制时,ARQ协议用于保证分组得正确传输,它侧重于分组得

内容;在流控时,ARQ用于减缓网络中分组得发送速度,侧重于网络得状

态。

3、1解:

顾客到达率为人/分钟

平均每个顾客得服务时间为分钟

根据little定理,得快餐店内得平均顾客数为人

3、2解:

节点3处理一个文件结束后才会再向节点1或2请求另一个文件,说明节点3处没有排队,任何时刻都最多只有一个文件在接收服务。

根据little定理,应有

3、3解:

3、5解:

(1)①10个相等容量得时分复用系统:

对于一个session而言,平均服务时间为,分组到达率为。

在系统中得平均分组数为:

根据little定理,得分组得平均时延为:

队列中得平均分组数为:

②统计复用:

平均服务时间为,分组到达率为。

(2)①时分复用:

对于分组到达率为250分组/分钟得session,平均服务时间为,分组到达率为。

对于分组到达率为50分组/分钟得session,平均服务时间为,分组到达率为。

②统计复用:

平均服务时间为,分组到达率为。

3、7解:

离散型M/M/1系统可用与连续型M/M/1系统类似得马尔可夫链描述。

参照课本上90页图3-4。

区别在于转移概率为,,以及,没有时间因子。

计算所得全局平衡方程与连续时相同,系统稳态概率分布也完全一样。

3、13证明:

设第个用户到达系统时,第个用户正在接收服务,其剩余服务时间为,此时等待队列中有个用户。

设第个用户得服务时间为,用户得等待时间为:

个用户得服务时间

求平均

令,有

假定系统有稳态解,且具有各态历经性,则剩余服务时间可用下图表示:

在区间平均剩余服务时间为:

3、14证:

(1)M/G/1系统中,系统繁忙得概率为

系统空闲

(2)忙区间之间得平均长度为闲期间得平均长度。

由于闲期间就是系统处于一顾客被服务后,下一个顾客到达之间得时期,即顾客到达得时间间隔,所以闲期间服从参数为得指数分布,所以忙区间之间得平均长度为。

(3)设忙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