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703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docx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汇总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

一专用机房设计规范

1.1局、站址选择

(1)局、站址选择应满足通信网络规划和通信技术要求,并结合水文、地质、地震、交通、城市规划、投资效益等因素及生活设施综合比较选定

(2)电信专用房屋不应与行政办公楼合建。

(3)市内有多个长途局时,不同长途局之间必须相距一定距离,且应分布于城市的不同方向。

局址宜选择交通便利,传输缆线出入方便的位置。

本地电信局的局址,应置于或接近于用户线路网的中心。

(4)在局、站址选择时应考虑对周围环境影响的防护对策。

1.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1)电信专用房屋中的各机房及发电机房、变配电房等其它附属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应按现行的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2)建筑高度超过50m,或任一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高层电信专用房屋属于一类建筑物,一类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其余的电信专用房屋属于二类建筑物,二类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1.3建筑设计

1.3.1平面设计

(1)平面设计应满足工艺要求,充分考虑电信设备安装及维护的方便,并从建筑构造、层高、内部交通、消防、楼面荷载等方面为远期生产房间的扩充与调整创造条件。

(2)电信机房内近期只安装部分通信设备时,可将未装机部分进行临时性分隔,但应采取措施,保证这些临时分隔在后期改建拆除时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

(3)锅炉房、油浸变压器室不宜与电信机房合建。

(4)电信机房以及辅助生产用房的上层不应布置易产生积水的房间,如不得已布置时,上层房间的地面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5)建筑物的变形缝不宜设在电信机房内部。

(6)电信专用房屋内一些有较大噪声的房间,如冷冻机房、通风机房、水泵房、电缆充气控制室等,均宜设于地下室内或室外单设。

1.3.2建筑构造设计

(1)各类电信机房的建筑造型应满足工艺要求。

造型和立面设计应力求简洁、大方。

外装修应选用实用、耐久而又经济的材料,做到构造简单、方便施工、节约投资。

(2)电缆孔洞及管井应采用相同耐火极限的防火材料封堵。

通信电缆不应与动力馈电线敷设在同一个走线孔洞(管井)内。

(3)通过围护结构或楼板的孔洞,根据不同的情况,应采取防水、防火、防潮、防虫等措施。

(4)电信机房的墙面和顶棚的抹灰、涂料,应按房屋建筑有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规定的中级标准要求设计。

1.3.3楼梯、走道设计

(1)层电信专用房屋内应有一部兼供搬运设备的楼梯。

此楼梯不应采用螺旋楼梯,其楼梯净宽不得小于1.5m,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8m,楼梯平台及梯段净高不得小于2.2m,楼梯间的门洞宽度不小于1.5m,门洞高度不小于2.2m。

(2)各电信机房之间的走道净宽要求为:

单面布房时一般不小于1.5m,双面布房时一般不小于1.8m。

走道的净高不低于2.3m。

1.3.4蓄电池室设计

(1)当选用阀控式蓄电池时,楼地面、墙面、顶棚面、门窗、通风等可按生产房间的要求设计。

(2)蓄电池室的外窗,应采取避免太阳直射光照射蓄电池的措施。

(3)在特殊工程中如需安装防酸式蓄电池时,其蓄电池室的楼地面、墙面、顶棚面、门窗等表面均应采用耐酸(碱)腐蚀的材料。

1.4.采暖、空调、通风设计

1.4.1采暖设计

(1)集中采暖机房的室内设计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无人值守的机房,按工艺要求确定;有人值守的机房,设计温度为16℃~20℃。

发电机房为10℃~12℃。

防酸式蓄电池室为14℃~16℃。

(2)采暖管道穿过隔墙和楼板处,必须装设套管。

(3)当采暖管道必须穿过防火墙时,在管道穿过处应采取固定和防火封堵措施,并使管道可向墙的两侧伸缩。

1.4.2空调、通风设计

(1)长市话交换设备室、汇接局设备室、数据通信设备室、移动通信设备机房不论气候条件,均应设置长年运转的空调装置。

(2)数字传输设备室、电力室、蓄电池室、无线接入设备室、数字微波设备室、微波机房不论气候条件,设置季节性运转的空调装置。

(3)网络管理中心、计费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维护中心、无线寻呼中心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设置季节性空调装置。

二机房铁架安装设计规范

2.1基本规定

(1)铁架安装方式应采用列架结构,并通过连接件与建筑物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

(2)铁架的安装高度应根据电信设备高度、施工及维护方便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设计。

(3)铁架可分期安装,应以满足工程近期需要和铁架加固方便为前提。

对于规模较小的机房,铁架宜一次装齐;

(4)列内安装的走线架(槽道),应采用相同规格产品或构件。

2.2设计内容

(1)确定列架高度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机房设过桥走线架(槽道)时,列架高度应从过桥走线架(槽道)上沿计算到机房地面。

b.机房不设过桥走线架(槽道)时,列架高度应从主走线架(槽道)上沿计算到机房地面。

c.当机房设有过桥走线架(槽道)且机房净高为3200~3300时,列架最高高度不应3050mm.

注:

a和b中走线架的上沿高度应包含布缆高度150mm。

(2)机列长度应根据机列内设备数量、设备间隙、列柜或立柱的具体设置情况综合确定。

(3)列架一般由上梁、立柱、连固铁、列间撑铁、旁侧撑铁和走线架(槽道)组成。

2.3铁架安装和加固设计

(1)铁架的各相关构件之间应通过连接件牢固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应与建筑物地面、承重墙、楼顶板及房柱加固。

(2)列架与机房侧房柱(或承重墙)每档必须加固一次。

(3)每机列的上梁、连固铁和列柜(或立柱)三者间必须加固。

(4)列柜(头、尾柜)、支撑架或立柱应与地面加固。

未装机机列应在空列两端和中间设临时立柱支撑,中间立柱间距应为2000~2500左右。

(5)需要安装的机架必须与列架上梁加固,且应与地面加固。

三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

3.1通用规定

3.1.1地网结构

(1)通信局(站)必须采用联合接地。

(2)通信局(站)的地网宜采用围绕机房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有建筑物基础地网时,环行接地体应与建筑物基础地网多点连通。

(3)通信局(站)内具有多个建筑时,应使用水平接地体将机房地网与其他建筑物地网相互连通。

(4)通信局(站)内设有铁塔时,铁塔地网应使用水平接地体与机房地网多点连通。

(5)在大地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可使用辐射形水平接地体分散雷电流。

3.1.2接地线

(1)一般设备(机架)的接地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²的多股铜线。

(2)各层接地汇集线与机房分汇流排(LEB)的连接线,在距离较短时,可采用截面积16mm²多股铜线,当距离较长时,其截面积应不小于35mm²。

(3)数据服务器、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器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²多股铜线连接到本机架的汇流排,然后用16mm²的多股铜线连接到水平接地汇集线(或机房汇流排)。

(4)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和金属护层应在分线盒或ODF架内可靠连通,并与机架绝缘后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²的多股铜线,引到本机房内第一级接地汇流排(或汇集线)上。

(5)严禁在接地线中加装开关或熔断器。

(6)接地线布放时应尽量短直,多余的线缆应截断,严禁盘绕。

(7)多股接地线与汇流排连接时,必须加装接线端子(铜鼻),接线端子尺寸应与线径相吻合,压(焊)接牢固。

接线端子与汇流排(汇集线)的接触部分应平整、紧固,无锈蚀、氧化,不同材料连接时应涂凡士林或黄油防锈。

(8)一般接地线宜采用外护套为黄绿相间的电缆,大截面积电缆应保证接地线与汇流排(汇集线)的连接处有清晰的标识牌。

3.1.3各类入局缆线的防护

(1)各类缆线应埋地引入,避免架空方式入局。

(2)当变压器或高压避雷器频繁受到雷击损坏时,可要求电力部门将变压器高压侧的5kA配电避雷器更换为强雷电负载避雷器。

(3)具有金属护套的电缆入局时,应将金属护套接地。

无金属外护套的电缆宜穿钢管埋地引入,钢管两端做好接地处理。

(4)入局市话电缆的金属外护层应在进线室或MDF架下做接地处理。

3.2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3.2.1通信设备的接地

(1)总配线架(MDF)宜设置在大楼低层的进线室附近,MDF接地引入线应从地网两个方向就近分别引入(或从建筑物预留的接地端子及底层接地总汇集环引入),连接到MDF架汇流排上。

(2)当不同通信系统或设备间因接地方式引起干扰时,可分别设置独立汇流排(LEB),各通信系统设备的接地线连接到各自汇流排(LEB)后,再分别引至楼层汇流排FEB(或汇集线)接地。

(3)采用分散供电的综合通信大楼,直流电源应在各自机房的接地汇集线(或机房内一级汇流排)接地。

(4)严禁使用中性线作为交流接地保护线。

3.2.2传输接口的保护

(1)交换机与传输设备使用2Mpbs信号线连接时,交换机房与传输机房应就近设置,避免因两机房之间等电位连接不好,造成2Mpbs线路过电压保护困难。

(2)为增加2Mpbs线路的屏蔽效果,降低端口的雷电过电压,DDF架(包括接头插座)应可靠接地。

3.2.3建筑物防雷

楼高超30M时,楼顶宜设暗装避雷网,房顶女儿墙应设避雷带,塔楼顶应设避雷针,且三者间应相互多点焊接连通。

3.3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1)有线接入网站应在建筑物外四周设置环形接地体;

(2)机房的接地引入线应从外设环形接地体就近引入,与总接地汇流排连通,MDF架接地母线就近由总接地汇流排接地;

(3)当有线接入网站内的MDF架和总接地汇流排相距较远时,MDF机架可就近由外设环形接地体直接入地,MDF架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大于35mm²的多股铜线;

3.4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1)铁塔上架设的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分别在天线处、离塔处以及机房入口处外侧就近接地;当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长度大于60m时,宜在铁塔中部增加一个接地点,接地连接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²的多股铜线。

室外走线架始末两端均应接地。

(2)机房内走线架、电池架、机架、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等均应做接地处理,走线架应电气连通。

室内走线架不得与室外馈线架直接连通。

(3)站内、外使用的电源配电箱应安装断路开关,不得安装漏电开关。

四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4.1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通信局(站)配置一个监控单元,大型电信枢纽楼、电信综合楼可根据被监控设备情况设置多个监控单元。

监控单元对下层各种监控模块进行监控管理。

微波站、光缆站、移动基站等被监控设备较少或无人值守的局(站)可不设监控单元,其设备监控模块可通过一定的传输方式连接到上级监控站的前置机上。

4.2监控中心不单独建立局站,宜与本地网/城域网网管中心设在同一通信楼内。

4.3监控站应设置在通信枢纽楼、电信综合楼以及本系统监控范围内供电条件好且被控点较集中的本地网/城域网电信楼内的有人值守的电源维护中心(室)。

4.4监控单元可以根据被监控设备位置设置在通信枢纽楼、电信综合楼、本地网/城域网电信楼以及各种通信局(站)内的电源设备机房中。

五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5.1供电系统

(1)通信用交流电源宜利用市电作为主用电源。

(2)通信局(站)宜采用专用变压器。

(3)通信局(站)局内低压供电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

(4)市电引入线路过长或无市电的通信站,当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负荷小于1kw时,主用电源宜采用太阳能电源供电。

(5)通信局(站)所配置的备用发电机组,宜采用自动投入、自动切除、自动补给并具有遥信、遥测、遥控性能和标准的接口及通信协议的自动化机组。

(6)由整流配电设备和蓄电池组组成的直流供电系统,对通信设备可采用分散或集中供电方式供电。

(7)分散供电方式应根据通信容量、机房分布、维护技术和维护体制等条件,使电源设备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并能提供机动灵活的扩容条件。

对于大型通信枢纽,大型或重要的通信局(站)或有两个及以上交换系统的交换局,宜采用分散供电方式。

(8)通信局(站)用直流基础电源电压为-48V。

5.2设备配置

(1)市电发生异常情况时,为保证对通信负荷和重要动力负荷可靠供电,应配置备用发电机组为备用电源。

(2)通信负荷要求不间断和无瞬变的交流供电时,宜采用UPS电源或逆变器电源。

(3)要求无瞬间停电的直流供电时,应设置蓄电池组;负荷小或电压低的,宜设置直流—直流变换器。

(4)当市电电压超出设备允许输入电压范围时,宜采用调压设备。

5.3电源设备容量及满足期限

5.3.1配电设备

(1)高压配电设备远期负荷发展不大时应按远期负荷配置。

(2)低压配电设备中配电柜的变压器输入总开关及母线应按本段低压母线的远期负荷配置;配电柜的数量可按满足近期负荷并考虑一定发展负荷的需要配置,应考虑扩容的方便。

(3)一个供电系统远期发展负荷不大时,按远期负荷配置;一个供电系统远期发展负荷超出现有配电设备容量时,交流设备按现有最大配电设备容量配置。

(4)一个系统的直流配电设备宜按远期负荷配置。

5.3.2换流设备

整流器、变换器、逆变器的容量应按近期负荷配置。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的容量应按近期负荷配置,远期负荷增加不大时可按远期配置。

5.3.3组合电源

组合电源整流模块数可按近期负荷配置,但满架容量应考虑远期负荷发展,单独建立的移动通信基站组合电源应具备低电压两级切断功能。

5.3.4蓄电池组

蓄电池组的容量应按近期负荷配置,依据蓄电池的寿命,适当考虑远期发展。

5.3.5发电设备

(1)市电供电为一、二类的局(站),远期发展负荷大时,可按满足近期负荷并考虑一定的发展负荷需要配置。

(2)固定使用的发电设备宜选用柴油发电机组,对于单机容量超过1600kw的局(站)可采用燃气轮发电机组;容量小于10kw的机动发电机组可选用便携式汽油发电机组。

5.3.6太阳电池

单独使用太阳电池与蓄电池构成的电源系统中,太阳电池的容量配置除按照上述原则承担全部负荷配置以外,尚应考虑蓄电池充电的需要。

5.3.7蓄电池组配置

(1)直流供电系统的蓄电池一般设置两组。

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ups)的蓄电池组每台一般设一组。

当容量不足时可并联,蓄电池最多的并联组数不要超过4组。

(2)不同厂家、不同容量、不同型号、不同时期的蓄电池组严禁并联使用。

5.3.8换流设备配置

(1)采用直流-直流变换器时,按N+1冗余配置。

(2)采用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时,其容量应按最大负荷功率确定;备用设备的配置,应根据通信负荷的重要性确定。

(3)采用逆变器时,主用逆变器按最大负荷功率确定,配置一台备用。

六机房设备布置、布线设计规范

6.1机房布置的基本原则

(1)设备布置应根据近、远期规划统一安排,做到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

除标明本期设备外,还需标出扩容设备位置。

(2)设备的布置要充分考虑机房的使用效率,对于不需维护或背后散热的设备可采用背靠背的摆放方式,机架的维护面要求尽量保持对齐。

(3)设备的布置要尽量分区,设备摆放时要考虑线缆的走向,相互配合,同类型的设备尽量的放在一起,相关专业设备的布置顺序要合理,相互关系要明确。

(4)设备布置应便于操作、维护、施工和扩容,操作维护量大的设备如配线架应尽量安装在距门口较近的地方。

(5)设备布置应考虑整个机房的整齐和美观。

面积较大(20m2以上)机房应考虑留一条维护走道。

6.2布线要求

(1)设备之间的布线规范,布线路由合理整齐,尽可能地减少交叉和往返,使布线距离最短。

(2)交流电源线与通信线布放在同一电缆走道上时宜采用铅包线,或与通信线分开布放,间距应大于50mm。

(3)电源主干馈电线宜采用铅芯电缆,列柜至机架布线采用铜芯电缆。

(4)远供电源线应采用铜芯电缆,告警线宜采用音频塑料线。

(5)音频配线电缆应采用HJVV(聚氯乙烯局用配线电缆)或HPVV(聚氯乙烯局内配线电缆)。

(6)微波、移动通信、寻呼的馈线电缆应尽量短、弯头少,进入机房前要注意馈线孔的防水。

(7)不同专业的金属线如交流线、直流线、信号线要用不同颜色区分,并用文字标识。

(8)交流供电线路进入机房时应安装空气开关电源控制箱,交流插座必须经过漏电保护装置,电源线采用电源电缆或单芯铜线。

6.3走线方式

(1)通信机房常用走线方式分上走线和下走线两种,上走线是在天花板上打孔固定走线架,线缆在其上布放至每个机柜。

下走线是在机房地板下固定并敷设电源线和信号线走线槽,线缆在走线槽中布放,在机柜正下方的地板上打孔,线缆从其中进入机柜。

(2)通信机房应设交流、直流和信号线三种走线架,三种走线架分层应遵循“高危在上”的原则,即交流线架在上,直流线架居中,信号线架在下,光纤设独立线架。

若因机房空间限制无法分层的,应严格分架,架间间隔不小于200mm。

七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7.1光缆线路网的设计原则

(1)光缆线路网应安全可靠,向下逐步延伸至通信业务最终用户光缆线路在城镇地段敷设应以采用管道方式为主、对不具备管道敷设条件的地段,可采用简易塑料管道、槽道或其他适宜的敷设方式。

(2)光缆线路网的容量和路由,在通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远期业务需求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建设规模。

(3)同一路由上的光缆容量应综合考虑,不宜分散设置多条小芯数光缆。

原有多条小芯数光缆时,也不宜再增加新的小芯数光缆。

(4)干线光缆芯数按远期需求取定,本地网和接入网按中期需求配置,并留有足够冗余。

(5)新建光(电)缆线路时,应考虑共建共享的各电信运营企业的容量需求。

(6)光缆线路在野外非城镇地段敷设时应以采用管道或直埋方式为主,其中省内长途光缆线路和本地光缆线路也可采用架空方式。

光缆线路在城镇地段敷设应以采用管道方式为主、对不具备管道敷设条件的地段,可采用简易塑料管道、槽道或其他适宜的敷设方式。

7.2电缆线路网的设计原则

(1)电缆线路网的容量和路由,在通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考虑满足相应年限的需要,并与已建和后续工程相结合确定。

(2)考虑线路网的整体性,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满足业务和用户的发展和变动,安全灵活、经济节约。

(3)城区内优先选择管道敷设方式,并逐步实现线路网的隐蔽入地,不破坏自然环境和景观。

(4)用户主干电缆设计,应在分析用户发展数量、地域和时间的基础上,通过选择不同配线方式、路由、对数、芯线递减点和建筑方式等技术措施,使主干电缆构成一个调度灵活,芯线使用率高、投资节省、便于发展、利于运营维护的网络。

(5)电缆线路网的配线方式应以交接配线为主,辅以直通配线和自由配线,不宜采用复接配线。

7.3利旧原有线路设备原则

(1)管道式电缆不宜抽换。

(2)架空配线电缆及其他线路设备应尽量减少拆换,充分利旧。

7.4光(电)缆及终端设备的选择

7.4.1光缆选择

光传输网中应使用单模光纤。

光纤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和ITU-T相关建议的要求。

(1)长途网光缆宜采用G.652或G.655光纤。

(2)本地网光缆宜采用G.652光纤。

(3)接入网光缆宜采用G.652光纤,当需要抗微弯光纤光缆时,宜采用G.657A光纤。

7.4.2电缆的选择

(1)根据使用要求选择芯线绝缘层程式,绝缘层的电气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规定。

(2)根据电缆敷设方式、敷设场所和环境条件,选用全塑电缆时,电缆护套应采用铝塑综合护套;室内成端电缆和室内配线电缆必须采用非延燃型电缆。

(3)管道电缆的外径应适于敷设在管孔内。

(4)全塑电缆的工作环境温度为-30~+600C,超出规定的温度范围时,应根据工作环境要求特殊选择。

7.4.3终端设备的选择

(1)机房内原有ODF空余容量能够满足本期需要时,可不配置新的ODF。

(2).新配置的ODF容量应与引入光缆的终端需求相适应,外形尺寸、颜色应与机房原有设备一致。

(3)ODF内光缆金属加强芯固定装置应与ODF绝缘

(4)光纤终接装置的容量应与光缆的纤芯数相匹配,盘纤盒应有足够的盘绕半径和容积,以便于光纤盘留。

7.4.4通信线路路由的选择

(1)线路路由方案的选择,应以工程设计委托书和通信网络规划为基础,进行多方案比较。

工程设计必须保证通信质量,使线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且便于施工、维护。

(2)对于干线光缆路由,在满足干线通信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考虑沿线地区的通信需求,增加局站、增加纤芯数量和进行路由迂回。

(3)通信线路路由选择应考虑强电影响,不宜选择在易遭受雷击、化学腐蚀和机械损伤的地段,不宜与电气化铁路、高压输电线路和其他电磁干扰源长距离平行或过分接近。

(4)扩建光(电)缆网络时,应结合网络系统的整体性,优先考虑在不同道路上扩增新路由,以增强网络安全。

7.4.5电缆线路路由的选择

(1)电缆线路路由的选择,应结合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将电缆路由与中继线路路由一并考虑,充分合理利用原有设施,确保短捷安全,经济灵活,并便于施工及维护。

(2)电缆线路不可避免穿越有化学和电气腐蚀的地区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不宜采用金属外护套电缆。

八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8.1选址原则

(1)应选择室内无法满足网络覆盖要求或网络质量指标,且存在业务需求的场所。

(2)宜优先考虑用户密度大、业务需求高的建筑和场所,以及地区内标志性建筑和场所。

(3)室内覆盖系统不宜安装在强电、强磁、强腐蚀等环境。

8.2设计流程

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8.3设计内容

(1)现场勘察应包括对建筑物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周边情况、用户组成、布线路由、天线点位置、机房或设备器件安装点条件及配套系统引入条件等资料的收集和确认。

(2)无线环境测试应对建筑内典型结构进行模拟测试,并测试建筑内各引入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现状,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3)业务需求应包括业务种类、用户容量、用户分布、业务模型及发展预测。

(4)覆盖需求应包括各引入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及指标要求,并考虑室内外覆盖的协调。

(5)干扰分析应计算各网络内及网络间的干扰程度,确定隔离规避措施,并确定解决方案。

(6)信号源设计应包括使用频率确定、信号源类型选择、机房选址、容量配置、分区设置以及功率配置等。

(7)分布系统设计应包括通道设计、链路预算、有源设备设计、无源器件设计、合路器设计、缆线设计和天线设计。

(8)配套设计包括传输、网管与监控、接地与防雷、电源、防火、抗震加固、机房改造及装修等内容。

8.4信号源

8.4.1信号源选择

(1)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应选择适合的信号源和接入点设备,合理进行频率设计,满足业务需求、覆盖需求和干扰隔离度的要求。

(2)对于潜在业务需求大的建筑,如机场、车站、大型购物场所、大型医院等,或有突发业务需求的建筑,如会展场所,宜结合分区,选用可扩展容量的基站设备。

(3)对于本身或附近设有室外基站的建筑,当基站设备容量上有余量时,可耦合室外基站信号作为本建筑无线室内覆盖系统的信号源。

(4)对于目标覆盖区不具备分布系统建设条件时,可灵活采用自带天线的基站设备进行覆盖。

(5)对于建筑内数据业务需求较大功能区,如会议室、多功能厅等场所,宜补充选用接入点设备。

8.4.2信号源设置

(1)信号源设备宜设置在信号源至大多数天线的距离相近的位置,且传输资惊可达,供电、接地有保障,工作环境应满足基站设备工作环境要求;接入点设备宜设置在覆盖目标区域附近的位置,并应满足接入点设备工作环境要求。

(2)采用耦合基站信号方式时,应选用插入损耗小的器件,以减少对室外基站的影响。

8.4.3信号源容量

(1)元线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应根据业务预测结果对信号源进行配置,并预留扩充能力。

(2)无线室内覆盖系统容量扩容可采用信号源扩容、分区等方式进行。

8.4.4信号源分区

(1)在单小区信号源容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