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初中语文总集.docx
《教案初中语文总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初中语文总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初中语文总集
教案初中语文总集
【篇一:
初中人教版语文重点古文教案合集】
5《陈太丘与友期》古文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
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
【教学策略设计】:
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一、导入
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
(生答)
师:
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好客。
可有一位少年却把客人拒之门
外。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认识一下这位少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评判一下谁是谁非。
(板书课题)
二、解题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
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强调不----通“否”
2.看着小黑板停顿重音的提示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尤其是第二个起来朗读的同学,读的非常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停顿重音都把握的比较好,所以当他读完的时候,学生竟然自发的鼓起了掌,顿时课堂气氛就活跃了,之后很多学生都很积极的想表现自己.
3.①在小黑板当场画出问句“尊君在不?
”,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在小黑板上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
②在小黑板上画出“非人哉!
”,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
方法:
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4.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去:
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今:
离开
所在的地方到别处乃:
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
相约同行委:
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
拉顾:
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有个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在文中意为“我”.
2.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
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出示小黑板
小结:
以上是我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包括朗读感知和理清字句,下面有请宋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探究文章的其他深层含义
(三)整体把握和合作探究
1.通过刚才对字句的学习,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出来了,现在我们回到课文,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学生抢答并板书:
客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同时引导学生如有犯错要勇于承认并改正小结: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补充板书:
信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接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板书:
聪明机智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小组讨论并回答
三.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
......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
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
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新学案熟读并背诵
六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客人:
无信无礼知错能改信
元方:
聪明机智礼
10《论语》十则古文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
教师播放原文录音。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
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
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
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说:
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愠:
生气,发怒的样子。
问:
先请同学翻译下这句话
译:
孔子说:
“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问:
这三句分别讲的是学习的哪些方面?
讲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
“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问:
曾子每天反省了点什么?
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
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为:
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
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译: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
问:
你从这句哈得到了什么启示?
讲解: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
问:
你从这句话了解到学习和思考应该怎么样?
讲解: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诲:
教导
女:
通“汝”,你
知:
通“智”,智慧
译:
孔子说:
“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
问:
你从这句话学习到了什么?
讲解:
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4、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
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
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布置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
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
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
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贤:
德才兼备的人。
齐:
相同。
译:
孔子说:
“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讲解:
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
讲解:
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译:
曾子说: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
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
讲解:
“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讲解: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坚贞不屈、不随俗流、坚韧不拔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一言:
一个字。
行:
奉行。
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译: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吧!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
【篇二: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twmz-jbvu-l5zb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芋梗汤诘责寒颤颤畸形绯红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
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
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说?
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
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
(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
?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
(漂亮),鲁迅真的认为
这样很漂亮吗?
(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
(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
?
(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
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
(赏樱花)指读第二段:
他们又在干什么?
(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
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
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
?
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
鲁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
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
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
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
(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
?
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
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
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
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
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
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
?
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
(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
?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
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
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
(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
?
?
?
?
(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
?
?
(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这种爱国性:
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
这种爱国主义是
否可取?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
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
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
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
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
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
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
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
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
──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
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
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
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做?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明确文章明暗两条线索的写法特点和作用。
三、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揣摩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四、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可教读的内容很多,且有一定难度。
从化难为易的思想出发,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规律,拟从题目入手,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品格,然后,抓住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等内容,理解本文的社会背景情况;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理解他爱国主义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理清全文结构和中心,。
最后,揣摩一些语句的含意和感情色彩,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着重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阅读、熟悉课文。
二归纳分析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理解其思想品质,体会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先请一位同学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
【篇三: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总集打印版1】
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主备人:
王福玲
成员:
王松枝张咏枝李秋红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语言的感情色彩
2.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3.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4.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5.感受?
中国脊梁?
的传统美德。
二、学法引导
讲授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
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
突破口?
?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2.能整体把握课文,研讨课文一、二部分。
(二)整体感知
文章批驳了?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这种错误论调,学习时要能领会文章驳论证和驳论点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简介?
九〃一八?
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
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
单会去哀求国联?
,?
国联?
即?
国际联盟?
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
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
?
九〃一八?
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
1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
九〃一八?
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2.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
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
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见前面?
九〃一八?
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3)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伺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