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28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3.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4.荀子曰: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

“‘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  )

A.“法”包含在“礼”之中B.“法”和“礼”的性质完全相同

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5.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

这体现出孟子主张(  )

A.重视教化B.心由性生C.心外无物D.人性本善

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7.“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意思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

8.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9.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

“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表明当时( )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10.《汉书·循吏传》记载了太守黄霸的事迹,(宣帝)下诏称颂曰:

“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

”汉宣帝旨在()

A.利用道德教化来匡正民心B.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C.确立以德为先的选官制度D.树立廉洁官员的典范

11.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南宋书院的繁荣()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12.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

“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

13.朱熹反复提到: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

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14.理学家朱熹说: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5.“理欲之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以后更成为哲学和伦理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宋代的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这反映了(  )

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B.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C.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6.顾炎武说: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17.根据下表中古希腊思想家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材料可知,这些思想家(  )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养浩然之气;人性本善

A.都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

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

18.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

这些成就说明达·芬奇()

A.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促进了思想解放

D.成为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

19.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20.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

这说明他(  )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21.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

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人文精神出现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智者能言善辩

22.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

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

这反映了他(  )

A.提倡有教无类B.推崇“知识即美德”

C.崇尚意志自由D.反对狭隘民主

23.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首次出现了一种几乎是纯粹的世俗观念。

在主要的思想家看来,人生已不再是来世的一个短暂的准备阶段。

这表明(  )

A.文艺复兴的文学艺术是大众化的

B.文艺复兴是反宗教的

C.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享乐主义

D.文艺复兴促使人们开始走出中世纪

24.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

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

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

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5.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

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

这表明( )

A.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B.“信仰得救”思想深入人心

C.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D.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26.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

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27.在伏尔泰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孟德斯鸠则提出,“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

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由此可知孟德斯鸠倡导()

A.法律所允许的权利和自由

B.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C.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D.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28.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

A.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C.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

D.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29.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

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

A.反对直接民主B.反对代议制民主

C.公意高于个人意志D.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30.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认为法国的政治文人喜欢标榜,崇尚革新,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

据此,埃德蒙·伯克强调(  )

A.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至高潮

B.法国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

C.启蒙思想刺激法国革命狂热

D.建立理性王国的条件成熟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

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4分)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

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8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制度之中,有丰富的政治智慧:

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

如果说这些政治智慧表现为某种有别于欧洲的儒家宪政的话,那么也必须注意到,这种儒家宪政是残缺的礼治型宪政,其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限制。

儒家宪政是否可以落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三纲为核心的礼治秩序,依赖于圣君贤相的个人德行,无法从根本上落实宪政所应该解决的统治合法性,权力的有效限制和权力的有序更替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宪政在现代社会之中不再具有独立的光复价值,但其中的政治智慧有可能通过与自由主义的审慎的嫁接,在现代民主宪政的基本架构之中实现创造性之转化。

——许纪霖《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

结合材料与相关史实,围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政治制度与近代宪政民主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3.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

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4分)

高二月考考试答案

1.【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3.【解析】材料“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体现了二者认为法治思想要具有理性色彩,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4解析:

结合材料中“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可知,“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故C项正确;结合题干“‘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可知,“法”并未包含在“礼”之中,故A项错误;“法”和“礼”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相同,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儒家与法家的渊源,故D项错误。

答案:

C

5解析:

依据材料“心弗取不出”“教使然”可知孟子重视教化,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性赖于心”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天命为性,性赖于心”与人性善恶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6.[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坚持是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等学说,即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故本题应选B项。

【答案】B

8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佛经的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

D

9解析:

依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

“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A

10.【解析】从材料“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中可以分析出,汉宣帝通过道德来教化百姓,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权神授,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C项错误;树立官员典范的目的是匡正民心,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从材料中的“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来看,理学通过这种书院教学的模式得到大力宣传,说明南宋书院的繁荣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理学属于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A

12解析:

“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无关,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D

13.[解析] 朱熹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即日常生活应该遵守儒家伦理道德和礼节之道,王阳明强调普通人在良知的指导下从事日常实践活动也可以成为圣人,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材料并没有提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体现的是儒学呈现世俗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朱熹和王阳明要求普通人也要遵守伦理道德并为此进行行为实践,并没有强调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故D项错误。

14.【解析】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A

15.解析:

依据材料可得两者都主张“存理灭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反映了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

A

16.【解析】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

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这就否定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因此选D。

A和题意无关,排除;B和题意无关,排除;C和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D

17解析:

从材料中这四位中西先哲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在强调人的价值或者特点,都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A项正确;B、C、D三项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A

18.【解析】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思想,“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说明注重科学精神,B正确;A是伽利略科学意义;材料没有说明反教会特权,C错误;达·芬奇是艺术巨人,不是科学巨人,D错误。

【答案】B

19.【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鼓吹个人主义,忽视道德作用,反对智者运动的人显然担心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对于道德作用,A错误;精神生活的丧失显然不会导致人口的流失,C错误;D夸大了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缺点的影响。

【答案】B

20B[解析] 根据材料“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可知,在普罗泰格拉看来,道德是以欲望和追求为培养目标的,故A项错误;普罗泰格拉作为智者学派的领军人物,自然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故B项正确;根据哲学知识不难知道,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非客观唯心,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传统神学观念,故D项错误。

21解析:

智者高尔吉亚能够说服“议事会”“顾问委员会”“审判官法庭”的社会条件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故A项正确;人文精神是思想根源,故B项错误;社会生活的丰富与政治无关,故C项错误;智者能言善辩是个人因素,不是社会条件,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解析:

根据材料“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苏格拉底不愿充当金钱的奴隶,崇尚人格和精神的自由,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无涉及,排除。

答案:

C

23解析:

文艺复兴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人们逐步走出中世纪,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D

24解析:

材料中新教强调“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D

25[解析] “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这不是教皇的要求,而是宗教改革后的结果,故A项错误;“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可知这是因信称义,故B项正确;“阅读《圣经》”没有改变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直接阅读《圣经》”不是成为教士,而是直接与上帝对话,故D项错误。

26[解析]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的是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A项错误;德意志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体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义人文观念,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地位;“不知孔子何自可尊,随人说妍,和声而已”反映了李贽反对对孔子的盲目崇拜,肯定人的独立思考,二人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路德和李贽思想均没有上升到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的高度,故C项错误;路德受到部分德意志诸侯的保护,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理学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27.【解析】材料“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说明了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只是能够做法律允许做的事情,体现的是法律与自由的内在联系,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排除D;材料强调了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与自由是人的自然权利无关,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对民主的影响,C错误。

【答案】A

28解析:

根据“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