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5595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docx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整理

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复习提要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生殖(P2-5)

有性生殖:

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例如:

向日葵、玉米、水稻、小麦等它们通过开花受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2、无性生殖:

植物体在生殖过程中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

体。

例如:

椒草的叶能长成新植株;马铃薯块茎发芽生根。

3、无性生殖的应用:

①扌千插: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

②嫁接:

如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有两种方法:

枝接和芽接。

接穗为枝条的是直枝接;接穗为芽的是芽接。

嫁接是否成活的关键是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是否紧密结合。

二、昆虫的生殖(P8-11)

1>生殖: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2、昆虫的发育:

变态发育: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动物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

家蚕、蜜蜂、菜粉蝶、苍蝇、蚊子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

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f若虫f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蟋蟀、蛟站、螳螂、蝉等。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P12-15)

1>生殖: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两栖动物的发育为变态发育。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P16-20)

1>生殖: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2、发育:

不变态发育。

3、鸟卵的结构(P17)

4、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P24-28)

遗传:

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母亲是双眼皮,女儿也是双眼皮。

2、变异:

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母亲是双眼皮,

女儿是单眼皮。

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4、性状:

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5、相对性状:

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

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

递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P28-31)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含有许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有自己的遗传效应。

3、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即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只有体细胞的一半。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又恢复与体

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

女口: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为23条,受精卵中染色体为23对。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P32-35)

(一)孟德尔认为:

1>相对性状有显性

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例如,豌豆的高和

矮,高是显性性状,矮是隐性性状,杂交

的后代只表现高不表现矮。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

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用同一英文

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

基因)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

组成有DD或Dd两种。

3、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隐性基因)

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并没有受D(显性

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二)近亲结婚的危害: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的基因,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

四、人的性别遗传(P36-39)

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的:

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

男性的性染色体为

XYo

2、就性染色体来说,男性有两种精子,分别含X、Y染色体;女性只有一种卵细胞,含X染色体。

3、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的原因:

由于父亲产生两种精子,母亲产生一种卵细胞,而且

卵细胞与两种精子结合的几率相等,所以:

①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为50%;②孩子的性别是由父亲的精子决定的;③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男女整体比例大致为1:

1o

五、生物的变异(P40-45)

能举例说出变异的种类:

可遗传的变异,例如:

小云的父母有酒窝而小云无酒窝。

不可遗传的变异,例如:

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黑色。

2、两种变异的原因:

可遗传的变异,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不可遗传的变异原因是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物质没改变。

3、能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即在生产中的应用。

①人工选择培育:

女口,选择培育高产奶牛。

②杂交:

女口,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

③诱导基因突变:

女口,培育选择太空椒。

④诱导染色体变异:

女口,培育无籽西瓜。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P47-51)

研究采用科学推测的方法:

科学推测需要有确凿的证据;科学推测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科学推测也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地质学研究表明,原始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原是地球条件:

高温、雷电、紫外线;原始大气成分:

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原是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4、人们发现坠落的陨石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一些学者根据对宇宙空间中物质的研究,认为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P53-57)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例子,①比较不同地层生物化石,②比较始祖鸟像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特征,③比较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

比较法:

纵向比较不同年代化石,横向比较生物种类。

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见55页)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P58-63)

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桦尺蟆体色变化的真实事例;模拟探究:

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2、自然选择:

达尔文认为,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过度繁殖);而生物赖

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

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适者生存),并将这些有利变异

遗传给下一代,逐代积累有利变异(遗传和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着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第八单元健康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P68-72)

传染病:

是指由病原体(如:

病毒、病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女口:

艾滋病、肺结核、蛔虫病。

2、病原体:

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女口:

HIV、结核杆菌、蛔虫。

3、传染病特点:

①有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④有免疫

性⑤可以预防。

4、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女口:

流感患者。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达到健康人的途径,女口:

流感的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已感染该病的人,女口:

老人和小孩是流感的易感人群。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女口:

医院对乙肝患者进行隔离并积极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女口:

打扫环境卫生并保持清洁,对教室进行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女口:

积极锻炼身体,接种疫苗

&常见的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

7、例: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

播途径主要有三条: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②增强抵御不良行为和侵犯的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③不去无行医执照或无消毒措施的街头诊所、美容院等场所打针、输液、穿耳、纹身等。

④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⑤需要输血时,避免输入未经检验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⑥在与异性交往中,自尊、自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二、免疫与计划免疫(P75-80)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

能阻挡病原体入侵人体、杀菌和清扫异物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能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溶解。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它们在某种病原体(抗原)的刺激下产生抗体,从而对这种病原体产生抵抗能力。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女口:

泪液、唾液的

杀菌作用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在人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它们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女口:

患过天花的

人不会再患天花。

特异性免疫又包括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抗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2、免疫的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的健康。

免疫有三方面的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时还会引发某些疾病。

例如:

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

3、计划免疫:

疫苗:

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他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计划免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已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

例如:

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P81-86)

一、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处方药:

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

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简称为OTG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

服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

二、急救:

1、拨打急救电话120。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具体操作见P84-85)

3、出血和止血(具体操作见P85-86)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一、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P89-92)1>给自己的健康打分。

2、健康的含义:

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3、保持心情愉快:

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保持心情愉快地方法:

注意转移法,②合理宣泄,③自我安慰法(具体内容见P91-92)

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P94-98)

1、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女口:

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日常生活安排、娱乐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等。

2、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影响人类健康的

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见P94资料分析)

3、科学研究证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律的影响(见P95-96)

4、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营养配餐好②坚持体育锻炼③按时作息④不吸烟、不喝

酒⑤拒绝毒品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见P97)

学习并没有结束(见P100-103)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复习提要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P2-10)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鱼类:

鱼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游泳: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鱼游泳是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

鱼鳍的辅助作用,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于运动方向的作用。

(见P3-6)

呼吸:

用鲍呼吸,观察呼吸动作、观察鲍的形态、颜色、结构(见P6-7)主要特征:

体表常常备有鳞片,用鲍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其他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女口:

海葵、海蜚、珊瑚虫等。

主要特征:

有口无肛门,

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软体动物:

女口:

乌贼、章鱼、河蚌等。

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

甲壳动物:

女口:

虾和蟹等。

主要特征: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4、水域环境的保护,水域环境是水生动物的乐园。

污染物、农药、化肥的使用等,破坏水域环境。

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P12-18)

1>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见P13):

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女口:

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

一般都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一般都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女口:

气管和肺。

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蚯蚓:

(见P14-16)①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②蚯蚓的生活习性:

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③形态结构特点:

有体节、环带、刚毛。

④呼吸:

靠能分泌粘液、

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见P16)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女口:

蚯蚓、沙蚕、水蛭等。

3、兔:

(见P16-18)形态结构特点:

体表被毛。

结构和生理:

①体腔内有隔②心脏分

四腔,有肺循环和体循环。

③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④体温恒定⑤有发

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的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

4、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恒温动物。

体温会随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

5、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腔内有隔等。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是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

条件。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非常重要。

(P18)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P20-26)空中飞行的动物主要有昆虫、鸟类及蝙蝠。

鸟:

世界上的鸟有900多种,迁徙的鸟类能从北到南,寻找食物丰富的地方越冬;或从南到北,返回产卵育雏的地方。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见P21-23)①身体呈流

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

②骨骼:

轻而坚固,长骨中充满了空气,可以减轻体重,有的骨愈合增强坚固性,骨薄。

③胸肌发达④身体内有肺和气囊,在飞行时气囊还有降温的作用。

双重呼吸:

吸气时一部分空气通过肺进行气体交换,另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呼气时气囊中的空气又经过肺进行气体交换。

这样每呼吸一次空气就两次经过肺。

这样的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可供给鸟类充足的氧气。

⑤消化:

食量大,可提供充足的能量。

消化食物的时间短,食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⑥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大,心搏次数多。

⑦体温高而恒定。

鸟类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2、昆虫:

昆虫的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着生有运动器官一一足和翅

(一般有三对足两对翅);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女口:

昆虫、蜘蛛、娱蚣、虾、蟹等。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鲍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成成体,成体水

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女口:

青蛙、蟾赊、大覲、蝶嫄。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女口:

孔雀开

屏、仙鹤起舞、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等等。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动物的运动(见P28-31)

1、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骼和骨骼肌。

一组肌肉的两端附着在不同的骨面上。

关节:

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软骨等部分构成(见P29关节模式图)。

骨骼

肌:

由肌腹和肌腱组成,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在人体,骨骼肌所受的刺激主要来自神经。

骨在运动中起杠杆的作用;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

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它们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见P3Q)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3、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

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P32-37)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P32-33)

先天性行为:

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

蜘蛛织网、

蜜蜂采蜜、蚂蚁筑巢。

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

为,女口:

幼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用蘸水树枝取食白蚁、大山雀偷饮牛奶。

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行为分为:

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2、探究一种动物的行为(P34-36)

3、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

一般说来,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就越多,适应环境能力也越强,对生物的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三、社会行为:

(P37—41)

1、社会行为:

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

生活,从而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如蜜蜂、蚂蚁、白蚁等。

2、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

体中还形成等级。

如白蚁群体、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

3、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作用:

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随时交流信息。

方式:

动作:

用不同的动作传递信息。

声音:

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信息。

气味:

分泌

有特殊气味的物质传递信息。

4、探究:

蚂蚁的通讯

通讯: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5、意义:

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P44-47)

1、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维持着生态平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尿液等可被植物重新利用,遗体被分解后,释放二氧化碳、含氮无机盐等也可被重新利用。

(P45)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P46)有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如蜗虫。

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P47)

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48-53)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P48—49)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食用、药用、观赏用等等,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2、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P50)生物反应器:

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就叫生物反应器。

动物中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

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它可节省建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3、动物与仿生(P51—52)仿生: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女口:

萤火虫和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P55-58)

1>观察菌落菌落: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区别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细菌菌落:

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

比较大,表面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红、褐、绿、黑、黄等色。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培养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结论:

广泛分布在生物圈的各种地方。

4、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要的条件:

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有的需要氧、有的在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

二、细菌(P58—61)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因此他被称作“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①形态:

单细胞,个体十分微小,高倍镜或电镜下可见,有杆

状、球状、螺旋状。

②结构:

是单细胞个体,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有些细菌有鞭毛、荚膜、芽胞(休眠体)。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③营养方式:

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3、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三、真菌(P62-65)各种各样的真菌:

多细胞个体:

蘑菇、霉菌等。

青霉和曲霉的观察比较:

青霉的抱子为青绿色,着生在扫帚状的菌丝上;曲霉的抱子为黑色、褐色、黄色等多种颜色,着生在圆头状的菌丝顶端,呈放射状。

单细胞个体:

酵母菌:

酿酒、做面包等用。

2、真菌的繁殖:

抱子繁殖

3、真菌的主要特征是:

菌体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