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5567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docx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

高中历史基本理论常识、核心素养、史观分类、高考解析

史学基础理论

一、什么是历史

1.中文“历史”.

在古代“历”与“史”两个字是分开的.

“历”的甲骨文写法

.原意是“一块平地上长满庄稼,勤劳的农夫经常在地里巡视,留下深深的脚印”,引申为“人过去发生的事”。

“史”的甲骨文写法

.原意是“一个器皿中放着竹简,一双手很稳重地端着”,引申为“人记录发生的事”,双手持中,强调立场中立,态度不偏不倚。

“历”与“史”合到一起的意思就是“人记录过去发生的事。

历史包罗万象,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必然包含以下因素: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因为什么原因、具体做了某一方面的事,即5个w:

when.where.who.why.What。

2.英文历史是“history”.

“his”指“他的”,“he”可以指代“任何人”,“story”是“故事”,就是“人过去发生的事”。

综上所述,不管东西方,“历史”的含义就是“人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

注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人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存在的;而“人记录”就带有人的主观性。

二,为什么学历史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在有时间间隔,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历史呢?

而且时间不能倒流,过去发生的事已经不能改变,学历史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关于学历史的意义说法纷纭,我们只牢牢把握一点,学历史的最大意义不是为了记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指导今天的活动,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古鉴今。

三,怎么学历史

历史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

也就是不能保证真实,学历史当然希望学到客观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虚构的历史。

如何才能做到呢?

㈠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史观内容我后面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做阐发。

㈡史料搜集:

确定主题后,要围绕主题进行史料搜集。

首先注意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前者研究者亲自搜集,可靠性高,后者直接引用别人研究成果,可靠性不能保证.

按类型分为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可信度依次降低.注意口述史料虽然可靠性低,但也有史学价值,它是对历史的扭曲的反映。

其次,注意史料搜集的基本原则:

孤证不立,必须正反面尽可能多地搜集史料,史料越丰富,可信度越高。

史料整理:

搜集的史料首先要辨伪存真,详细考证,只保留可信度高的史料。

这里强调最近原则,即最近的时间、地点、人,人又分为旁观者与当事人。

史料解读:

整理好的史料按正确的史观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得出经受得起推敲的结论,注意史学研究的最高原则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从证来。

史料与结论必须一一对应,史料是结论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结论相对于史料不夸大也不缩小,恰如其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

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唯物史观

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中国历史常识

时间的表述:

一、古代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历史命题中常考的是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较为简便的换算方法是:

求天干的方法:

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

甲 乙 丙 丁 戊wu己 庚 辛 壬ren癸gui。

4567890123

求地支的方法:

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子 丑 寅yin卯mao辰 巳si 午 未 申 酉you戌xu亥hai

45678910110123

典例1 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②民国26年全面抗战开始 ③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 ④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十二生肖、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的匹配

1.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匹配

典例2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2.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相匹配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人说的“三更半夜”指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为三更,源自汉朝皇宫夜间值班人员分为五班。

23:

00~1:

00

1:

00~3:

00

3:

00~5:

00

5:

00~7:

00

7:

00~9:

00

9:

00~11:

00

11:

00~13:

00

13:

00~15:

00

15:

00~17:

00

17:

00~19:

00

19:

00~21:

00

21:

00~23:

00

典例3在电视剧中,经常提到:

犯人在午时三刻处斩。

据考证“午时三刻”实际为午时初三刻,也就是指今天(  )

A.11:

45B.12:

45C.14:

30D.14:

45

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典例4 国家将一些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以更好地尊重传统文化。

下列法定假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是

A.中秋B.端午C.清明D.春节

四、七曜yao:

指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五大行星。

我国与西方国家一样,最初也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渐被星期日……星期六的叫法所代替

空间的表述:

一、古代地理方位之称谓

1.阳:

山南水北;阴:

山北水南。

2.左:

东为左;右:

西为右。

3、河:

黄河江:

长江

4、五岳:

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

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

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

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

典例5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历史小城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衡阳,湖湘文化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淮阴即淮安异名也。

”按古代地理方位为地名命名原则来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衡阳:

衡山之南;淮阴:

淮水之北B.衡阳:

衡山之北;淮阴:

淮水之南

C.衡阳:

衡山之北;淮阴:

淮水之北D.衡阳:

衡山之南;淮阴:

淮水之南

二、四象:

表示天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鸟。

四方各有星宿七,合为二十八宿。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故名四象。

人物称呼的表述:

一、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1.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表褒的谥字有文、景、武、明、穆等;表贬的谥字有灵、厉、炀、哀等。

2.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3.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4.尊号是帝王、皇后活着时的称号,如慈禧太后。

典例6 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二、古人的称呼

㈠姓:

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是标志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剧烈变动,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

我国姓繁多,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

如熊、牛、云等。

2.以国名为姓。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

3.以居住地为姓。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次第或数字为姓。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5.以官职为姓。

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公孙、王孙起源于爵位,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以职业为姓。

如巫、卜、陶、匠、屠等。

7.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呼延、慕容、尉迟等。

8.以谥号或庙号为姓。

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9.因避讳而改姓。

如邱是讳孔丘之丘等。

㈡名:

姓用来表血缘家族;氏用来表身分贵贱;名用来表个人。

名有乳名、学名之分。

㈢字:

人成年后取的别名。

名与字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相表里,故也称“表字”。

如诸葛亮字孔明,孔丘的儿子孔鲤字子鱼。

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谦称;下对上、平辈之间,只能称字。

一般情况下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

君上和长辈的名,更不能犯,称“避讳”。

㈣郡望:

魏晋士大夫矜其门第,每郡显贵的族姓,被称为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并被当地所仰望。

隋唐时期虽然门阀士族消亡,但人们依然习惯称郡望。

如韩愈籍贯为河阳,但昌黎韩氏是大姓,所以时人都称韩愈为韩昌黎。

典例7 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三、避讳的对象和方法

1.避讳对象:

(1)国讳:

避皇帝名讳;

(2)官讳:

避长官的名讳。

(3)圣人讳;(4)家讳:

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

2.避讳方法:

改字法;空字法;缺漏笔画法。

典例8 嫦娥本名姮(heng)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妲,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

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四、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zhuanxu、帝喾ku、尧、舜。

也有说法认为三皇为伏羲燧人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总之,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

五、年龄称谓:

襁褓qiangbao(未满周岁);孩提(2--3岁);垂髫(tiao)(幼年儿童,又称总角);豆蔻kou(女子13岁);及笄ji(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期颐yi(百岁)。

六、三姑六婆:

三姑——尼姑(佛教)、道姑(道教)、卦姑(占卦)。

六婆——牙婆(人贩子),媒婆(介绍姻亲),师婆(巫婆),虔qian婆(鸨bao母),药婆(卖药),稳婆(接生)。

其它方面:

一、五行八卦学说

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1)相生规律:

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

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

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规律:

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

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八卦: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en代表山,巽xun代表风,兑代表泽。

典例9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

二、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止。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等为主,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1.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先后经历县试、府试、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典例10“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引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其中“三元”指当时下列哪三级考试的第一名(  )

A.院试—会试—殿试B.乡试—院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D.乡试—会试—院试

三、经史子集分类方法

经:

包括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十三经:

《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专门研究经类的学问,成为经学。

史:

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地理和典章制度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

包括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

包括历代作家个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四、八股文:

八股分别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五、度量衡是度、量、衡的合称。

度指长度。

量指容量(体积:

升、斗)。

衡指重量(质量)。

六、五伦:

五种人伦关系。

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七、七情:

古代儒家关于人性、人情的基本概念。

指喜、怒、哀、惧、爱、恶、欲。

八、八目:

儒家提倡的个人修养的八个步骤: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九、十恶不赦:

最初来自佛教的说法,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

封建刑罚制度中的十恶是指:

谋反(企图推翻朝政)、谋大逆(毁坏皇室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背叛朝廷)、谋恶逆(殴打尊长)、不道(杀一家三人)、大不敬(盗窃伪造皇室用品,或犯忌)、不孝、不睦(女子殴打丈夫)、不义(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内乱(亲属间通奸)。

历史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史观

按要素分:

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的诸因素条分为: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私有制、阶级、国家、领袖、人民群众等等,就为我们在史学研究中科学地归类历史现象与史料,透过历史的表象认识本质,提供了可靠的思维依据;

按层次分:

唯物史观将历史的演变及其层次分别为:

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从原始社会到私有制向非阶级社会的高级复归,国别史、区域史、民族史向整体史、世界史演进,人类发展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等等。

这就为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分侧面、分层次地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思维路向。

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关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核心)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核心)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政治+文化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经济+政治社会意识:

文化

4.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的关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英雄人物极大地影响历史

二、革命史观:

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以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与评价历史事物。

强调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否认其他社会进步途径,比如改良或渐进。

三、文明史观

1历史沿革

文明史观发端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集大成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此后,西方的文明史巨著层出不穷。

文明史观的几个特点:

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2文明史观强调

①文明史观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

例如,二战后的法国,其政治、经济的世界影响力都在减弱,但文化上的影响力却相对稳定,我们谈到流行文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而谈到高雅文化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法国,这与法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又如,建国后毛泽东极其强硬的对外政策成为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不是单纯由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能够解释得通的,这需要从毛泽东的个人性格和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②文明史观强调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价值。

例如当教师讲三年自然灾害中国死了很多人的时候,有学生冲口而出:

“这样好!

中国的人口太多了。

”教师反问学生: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愿意为国家做贡献,成为被饿死的一个吗?

如果你不愿意,你凭什么要让别人这样做呢?

3文明史观分类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4文明史观小结

纵向: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

横向: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外延: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文明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文明史观注重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全球化。

规律:

(1)政治文明演变规律: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物质文明演变规律: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3)精神文明演变规律:

从落后迷信到科学理性,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典题示例1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