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412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近现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近现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近现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近现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史.docx

《近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现代史.docx

近现代史

世界历史(HistoryoftheWorld)是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的客观过程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历史的综合,是各地区历史的综合,是各民族历史的综合

施里芬计划”

在德国不可避免进行两线作战时,集中优势兵力于西线,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进入法国,待对西线法军取得决定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这一计划是一速战速决计划:

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

马恩河战役(西线):

1914年9月爆发,前后持续8天,德国与英法之间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和第一个转折点,联军胜利,稳定了西线。

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

坦能堡战役(东线):

1914年8月底到9月中,俄军与德军之间的战役,俄军败退。

凡尔登战役:

(西线)1916年2月——12月,德法两军之间的战役,它历时10个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等。

索姆河战役:

(西线)1916年6月24日至11月中,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先后投入兵力150个师),也是最大的一场消耗战(损失:

英军42万,法军损失20万,德军50万)

勃鲁西洛夫的攻势:

(东线)1916年6月至9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赢得的最大胜利。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至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的损失虽然大于德国,但却掌握着制海权。

凡尔赛条约

第一、德国与其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第二、德国疆界问题:

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许设防。

第三、殖民地问题:

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第四、限制德国军备问题:

规定陆军不得超过10万,海军不得超过1.5万,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等。

第五、赔款问题:

1921.5.1之前先赔偿200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并承担占领军的一切军费。

对赔款总额尚未确定。

华盛顿会议主要内容是签订了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

《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美英日法四国签署。

主要内容:

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彼此之间应全面地和坦白地进行协商,就应该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协定应予终止。

影响:

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它借此解散了英日同盟;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而不具备军事同盟性,美国无须用武力保护盟国利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世界新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在欧洲、在亚洲分别确立了一战后的帝国主义新的国际秩序。

2、帝国主义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的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全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日后德国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全排斥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中,则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营造下的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欺压和剥削基础上的,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的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缺乏公正、民主、普遍性的不足,决定了其在二十、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

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的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约10万法、比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从而酿成了当时欧洲最严重的国际事件。

德国斯特莱斯曼政策在自己军事力量尚未恢复之前,改善与法国的关系,适当满足法国关于安全保障的要求,保证自身安全。

斯特莱斯曼抓住“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国际关系发生的有利于德国的变化,积极主张调整对法关系,与协约国和解

甘地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坚持真理”,真理就是神,神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有生命的精神,即印度精神和印度道德,其核心就是非暴力

.凯末尔革命它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鲜明的反帝性质是着次革命最突出的特点。

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革命还有力地冲击了素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行了资产阶级改革。

它在土耳其历史上和同时代民族解放运动是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和进步意义。

食盐进军1930年印度殖民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在这种形势下甘地毅然领导了“食盐进军”的斗争。

他把头剃光,表示如果当局不取消《食盐专营法》誓不罢休

罗斯福政府的“新政

第一、整顿金融。

用资金支持大银行,淘汰失去偿付能力的小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对5000美圆以下的存款提供安全保证,以恢复银行信誉。

停止黄金出口,禁止黄金流通,稳定金融。

宣布美元贬值,增强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扩大需求。

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以扩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

第三、调节工业生产。

颁布“全国产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避免因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规定工人有权同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

第四、调整农业生产。

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缩减农业生产规模,消除农产品过剩,保证农产品价格。

同时,颁布“农业信贷法”,保证小农户能得到救济款。

第五、试图抑制富豪

绥靖政策通过谈判或协商,牺牲中欧及东欧一些小国的利益,出让自己的某些利益,以部分满足德、意法西斯的扩张要求的做法,避战求和,保持欧洲现状,维护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和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二•二六”政变1934年2月6日,火十字团利用政府腐败事件,纠集两万多名法西斯武装人员冲向国会大厦,企图解散国会,推翻共和国。

在这紧要关头,巴黎工人和警察与暴徒发生武装冲突,最终使法西斯分子的夺权阴谋破产。

国会纵火案(英文:

Reichstagfire;德文:

DerReichstagsbrand)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借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阴谋事件。

希特勒通过此次事件成功解散德国共产党。

欧洲集体安全构想主张用集体安全的力量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动,防止战争爆发。

不干涉政策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主要内容是:

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它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如果缔约国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双方都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间的一切争端;条约有效期为10年。

“奇怪的战争”

指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

法国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

“海狮作战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国作战的计划。

二战开始不久,纳粹德国的目光就盯上了英伦三岛。

为尽快征服英国,纳粹头子希特勒亲自拟定了名为“海狮”的行动计划。

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莫斯科会战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

珍珠港事件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

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于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亦《联合国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

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中东战场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所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

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开罗宣言1943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2月1日在开罗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

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

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CrimeaConference)。

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国波茨坦(靠近柏林)举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同盟国一方在此聚首,讨论决定如何管理八周前(5月8日)无条件投降的德国。

会议目标还包括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平条约的签订和应对战争的后果。

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

-------------------------------------------------------------------------------------------------

三次帝国主义战争

1美西战争(1898.4~1898.8)的爆发与进程

原因:

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需要寻找国外市场,但当美国开始海外扩张时,世界领土已基本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因而美国向老朽的西班牙开刀,企图取得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两块较大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导火线:

1895年爆发古巴反西班牙争取独立的战争,西班牙进行镇压,使美国在古巴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美国借口保护侨民,1898年2月派战列舰“缅因”号前往哈瓦那,该舰发生爆炸,266名官兵丧命,美方于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

经过及结果:

战争仅进行了3个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

双方签定巴黎和约:

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关岛等让于美国。

影响:

它是帝国主义阶段后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美国开始向远东和太平洋扩张;古巴成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2英布战争(1899-1902年)

1.英国的外交准备活动

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争夺与瓜分世界的狂潮中,英国很难继续保持“光辉地”孤立。

2.英布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直接原因:

1899年秋天,英国开始大造舆论,说在德兰士瓦的外国人处境困难;布尔人政府压迫在南非的英国人。

进程:

英布战争自1899年开始,至1902年结束,共持续了3年之久。

评价:

英国自布尔战争以后外交更加孤立,促使其外交开始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

3.英日同盟的建立

日本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先后通过外交手段完成了与英国的结盟和美国支持日本对俄战争的保证。

3.日俄战争(1904.2~1905.8)的进程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和沙皇俄国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太平洋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主要在中国东北进行﹐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灾难﹐朝鲜人民也深受其害。

1904年1月13日,日本对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保全中国满洲领土,承认朝鲜在俄国利益范围之外。

若犹迁延不决,恐于日俄两国均大不利。

同时,日本加快向中国东北调动部队,日俄战争爆发。

编辑本段战争影响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

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东北三省能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

腐败至极的清政府无力约束交战双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

  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

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

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

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

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

  1906年6月7日,明治天皇敕令在中国东北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机构庞大,管理着铁路之外的矿山、港口、行政区域、文化和科研机构及情报组织,“佯装出经营铁道之假面,暗里则建立百般之设施”.日本还把辽东半岛改称“关东州”,把驻扎在东北的日军命名为“关东军”,设立殖民统治机构“关东都督府”,总理军政并监督“满铁业务”,成为对中国东北南部进行殖民统治的“大脑”.日本为长远的目标作了准备。

  此外,这次战争很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留日知识分子的神经,让他们从中看出专制国(俄国)永远无法战胜立宪国(日本)的道理,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立宪民权运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日俄战争的战场是在清朝领土满洲(今中国东北)上进行。

清朝政府宣布中立,还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满洲人民无辜被卷入战争之中,造成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亦显示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日俄战争最直接的后果是日本对南满(中国东北南部)的控制及稳固对朝鲜的统治。

关东州租借地(旅顺、大连)以及东清铁路长春以南段(后来的南满铁路)均改属日本。

“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开始驻扎。

日本成为第一个近代通过大规模战争打败白种人殖民者的黄种人,从此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停战5年之后,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

停战23年之后,关东军在沈阳郊区皇姑屯炸死了东北军阀张作霖。

又过了3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中国东北。

  俄国的失败使其放弃在远东的扩张计划,集中精力在欧洲发展,与多国结盟,最终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至1917年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被推翻,成立了苏联。

  英国为其全球利益驱使,鼓动结盟的日本,成功的击退俄国的扩张企图。

10年后,又再次鼓动日本赶走占据胶州湾的德国人。

致使日本在远东的势力坐大,最终威胁到英国本身的利益。

1920-1930年代,英国在远东的霸主地位急剧衰落,最终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逐出远东。

  清政府对于这场在自己领土上的战争表示中立,而战争中大量中国东北地区平民遇难,这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看清政府的无能,决心变法或革命。

日俄战争6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中国的反清革命领导人孙中山曾致电称颂日本战胜俄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1、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共识

第一、分赃:

惩罚战败国,使战胜国获得最大的利益。

第二、反苏:

惩罚战败国时手下留情,使战败国,尤其使德国成为日后反苏反共的屏障。

第三、有限承认战败国的民族自决权,重建一批民族国家。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维护战后政治秩序。

2、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十四点原则”

美国无疑是一战的最大的赢家。

远离战火,参战较晚,并大法战争财,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其争霸野心也随之增长。

但是,在对于争霸斗争中最具关键作用的军事实力方面,美国尚不能与英法正面抗衡。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针对苏俄的各项和平建议,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的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主要内容:

第一,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各国裁减军备;调整殖民地,对当地进行开发应该根据门户开放原则。

第二,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

第三,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

第四,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

真实意图:

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来打击老牌帝国主义的传统势力范围和贸易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取消英、法、日、意等在大战初期签订的分赃密约,并通过国际联盟操纵国际事务。

3、英国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

作为一个主要战胜国,英国不仅具有争霸欧洲和世界的实力和资格,而且拥有比法国更强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优势。

英国的战略目标是:

维护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地位,确保在战争中抢占的殖民地和其他利益,消灭具有威胁性的德国海军。

在欧洲,准备继续玩弄“均势”政策。

4、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

法国是一次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和主要战场,在协约国方面,它的损失最大。

但是法国又是这场战争的主要战胜国,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占领着欧洲大陆的战略要地,而且随着德、奥匈和沙俄三大帝国退出角逐,它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具争霸实力的帝国主义国家。

法国的战略目标是确立并巩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一劳永逸地消除来自德国的主要威胁。

5.意大利和日本的目标

意大利的战略目标主要是企图在南欧和地中海地区进行扩张,建立地中海的霸权。

日本则一心力保大战期间掠夺的赃物,并妄图独霸中国,称霸亚太地区。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1、巴黎和会的召开

时间:

1919年1月18日。

地点:

巴黎的凡尔赛宫。

参加会议的代表:

32个国家,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有三种会议:

全体会议、最高委员会和审议各类专门问题的委员会。

表面上一切决议都要由全体会议通过,实际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

先是“十人会议”,英美法日意5国度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后缩小为“四人会议”四国首脑(日本首席代表不是现任政府首脑而被排斥在外);由于意大利力量薄弱,真正操纵国会的就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和会一没固定的议程,也没有完整或者正式的会议记录。

2、《凡尔赛条约》

4月30日德国代表团才被召到巴黎,5月7日下午才被允许进入会场,克里孟梭发表讲话:

“清算的时候到了,你们向我们要求和平,我们同意把和平交给你们。

我们现在就把这项和平的文书交给你们。

”不允许当场进行口头答辩,限接到文本15日内书面陈述意见。

德国外长强调,整个欧洲都应承担战争责任,而且讲话的方式惹人注目,克里孟梭是站着讲话的,而他连屁股都没抬,坐着讲话,三巨头十分恼火。

事后他俨然成为德国的民族英雄。

数年后,德国一位代表团成员谈到了真正原因“这个可怜的人非常激动,他想站起来,但膝盖抖得厉害,未能做到。

6月28日签字时,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椅子始终空着,这是80年来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空前的一次行动,它打破了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立起了敢于抗争的先例,这对此后的中国外交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签订的战胜国对德条约。

主要内容

第一、德国与其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第二、德国疆界问题:

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许设防。

第三、殖民地问题:

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第四、限制德国军备问题:

规定陆军不得超过10万,海军不得超过1.5万,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等。

第五、赔款问题:

1921.5.1之前先赔偿200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并承担占领军的一切军费。

对赔款总额尚未确定。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内容: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与奥地利签订的《圣日尔曼条约》、与保加利亚签订的《纳伊条约》、与匈牙利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一起构成严格互为联系的条约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称“凡尔赛体系”,其实质内容是欧洲主宰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

四、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使欧洲、近东和非洲保持了20年的相对和平。

但体系内部矛盾重重,潜藏着终究会被打破的危机。

首先,她对战败国进行的肆无忌惮的掠夺,激化了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对战败国一味地榨取、掠夺,而又根本没有触动战败国内产生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形形色色好战势力的基础,结果激起了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

而战胜国对战败国内法西斯势力的出现和膨胀放任纵容,使德国法西斯得以一步步破坏这个体系。

其次,尽管战胜国一再标榜以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它们自己的需要来实行这一原则的。

导致在一些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产生了新的民族矛盾,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尔赛体系而挑起国际争端的温床。

第三,它变成了帝国主义反苏、反共、反革命的工具,而委任统治的形式,并未彻底改变殖民统治实质,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必然有力地冲击着它的基础。

第四,分赃不均,导致列强继续争夺霸权,成为削弱它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法军事实力最强,得利最大,但英法围绕欧洲霸权的争斗越来越突出。

日本分得德国在亚太地区的权益,实力地位明显增强,但它独吞中国的势头引起美英等国的极度不安,而受到干预,致使远东风云迭起。

意大利强烈不满,美国留在体系之外。

战胜国列强得利多少以及对它的不同态度,成为日后国际着重号力量重新组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缺乏调解、处理其内部矛盾和纷争的有效手段。

作为维系其存在的国际联盟本身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1、列强在亚太地区争霸的新格局

战前是英、法、美、俄、德、日六强角逐的格局。

战后只剩下海上霸主英国,经济巨人美国和远东的日本。

其中日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争斗的中心在中国。

战后争霸新格局的三条主线

第一、日本实力明显增强,引起英美警惕和不满。

第二、英美日展开激烈的海军竞赛,使远东的形势格外紧张。

第三、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宰割,促使列强之间妥协、协调他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政策和利益。

2、英美日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英、日关系由盟友走向某种对抗,原因是日本在远东的利益扩张对英国形成威胁。

美日关系因日本妄图独占中国而变得日趋紧张。

亚太地区的竞争对手由英美转变为美日。

3、大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在英美日之间进行。

美国:

计划在20年代中期其海军力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把海军主力由大西洋调到太平洋,发展珍珠港基地,以抗衡日本在该地区的力量。

日本:

实现八·八舰队计划;保持对美国海军70%的比例;1921年海军岁出占国家总支出的32%。

英国:

海军支出1919—1920年比1913—1914年增加了3倍。

海军竞赛造成该地区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但它给各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各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东方掀起巨大的民族解放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