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511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docx

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原理》真题及答案

2015年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经济学原理》真题

(总分:

150.00,做题时间:

18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

6,分数:

30.00)

1.合成谬误(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合成谬误是指把局部是对的认识,仅仅因为对局部来说是对的,便错误地推断该认识对总体而言也是对的。

如果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就犯了“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领域中,整体有时候并不等于部分之和。

合成谬误是缺乏创造性和缺乏开拓性的表现,会造成重复生产、资源浪费、供求单一。

但合成谬误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平衡着供求和价格的关系。

2.预期值(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预期值是指权威媒体或者专家预测这个数据未来的结果,前值与预期值对应,前值是上一次这个数据的结果。

根据预测机构不同预期值也会不同,但基本可以代表数据发布前市场的预期。

作比较的一般是拿现值跟预期值比较的,现值比预期值好的,就利好,反之则相反。

前值跟预期值没有必然的联系,对预期值有参考作用。

3.准地租(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准地租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一般来说,准地租是某些质量较高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超额收入。

这种收入是由于产品价格超过弥补其可变平均成本的余额而产生的,因而使用这些要素所获取的报酬相当于地租,具有地租的性质,被称为准地租。

从长期看,这些要素的供给发生变化,这时要素报酬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变化共同决定,准地租也就不存在了。

准地租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如图1所示。

其中MC、AC、AVC分别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假定产品价格为P0,则厂商将生产Q0。

这时的可变总成本为面积OGBQ0,它代表了厂商对为生产Q0所需的可变生产要素量而必须作出的支付。

固定要素得到的则是剩余部分GP0CB,这就是准地租。

如果从准地租GP0CB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则得到经济利润DP0CE。

可见,准地租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

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地租便等于固定总成本。

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准地租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

            图1准地租

4.消费函数之谜(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消费函数之谜”是指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只适用于短期而不适用于长期的一种现象。

虽然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a+bYd)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bYd,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

他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

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

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消费函数之谜具体表现为:

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不变,在短期递减;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之谜推动了对消费函数进一步的研究。

5.古典二分法(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这称为“古典二分法”。

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古典二分法的产生是由于在古典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

这种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

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简化了经济理论,考察实际变量而不考虑名义变量。

6.平方根定律(分数: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平方根定律又称“鲍莫尔-托宾模型”,是由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模型。

平方根定律研究的结论是交易需求层面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

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即持有货币的替代资产如债券的利息收入。

而持有货币的好处是避免了交易成本,持有债券是有交易成本的。

人们在应付日常交易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