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049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

《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考点考题班.docx

财政考点考题班

高级审计师考试

考题班——财政

【历年考情】

2012:

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与主要思路

2013: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2014:

分税制管理体制的完善方向对策、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2015:

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难点、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和方法

2016:

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预算及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改革目标与改革思路

2017: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与规范化;财政政策基本问题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取向与特点。

【考点一】:

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难点和未来建设方向

(一)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点领域包括:

1.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

2.完善税收制度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3.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

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二)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难点

1.政府职能转变尚存在难度

财政职能的定位与调整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调整,现实经济运行中,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

涉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政府行政运行机制调整、政府行为的规范及行政权力约束与监督等内容,还涉及行政体制、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等更深层难题。

2.国家财力还不能有效服务政府履行应有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虽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财政收入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但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民生支出、统筹城乡发展等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

在有限财力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降低行政成本,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3.适合中国国家治理需要的公共选择机制尚未建立

当前,我国尚未全面建立一套法制健全、权力制衡、程序严密、民众广泛参与的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还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支撑,影响到在理财上尚难以真正实现公共财政所要求的较全面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

(三)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未来取向

财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一个过程,逐步到位。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九大报告等中央文件的要求,未来建设现代财政制度主要的方向包括:

1.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科学规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必须具有清晰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合理的财力配置和明确的目标导向,事关区域均衡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构建,权责清晰是前提,财力协调是保障,区域均衡是方向。

要科学界定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形成中央与地方合理的财力格局,在充分考虑地区间支出成本因素的基础上将常住人口人均财政支出差异控制在合理区间,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权责清晰,就是要形成中央领导、合理授权、依法规范、运转高效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

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兼顾政府职能和行政效率、实现权责利相统一、激励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等原则,加强与相关领域改革的协同,合理划分各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财力协调,就是要形成中央与地方合理的财力格局,为各级政府履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供有力保障。

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科学确定共享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方式及比例,适当增加地方税种。

继续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区域均衡,就是要着力增强财政困难地区兜底能力,稳步提升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合理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基础标准,并适时调整完善。

根据东中西部地区财力差异状况、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共同财政事权的支出责任分担方式。

按照坚决兜住底线的要求,及时调整完善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提升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

2.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是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

要立足于已确立的预算制度主体框架,进一步提升预算的全面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推进预算科学精准编制,增强预算执行刚性约束,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全面规范透明,重点是推进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加快推进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中期财政规划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提高预算透明度。

标准科学,就是要遵循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等因素,明确重点支出预算安排的基本规范。

约束有力,要求严格落实预算法,切实硬化预算约束,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就是要紧紧围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关注支出结果和政策目标实现程度。

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体现权责对等,放权和问责相结合。

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3.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税法统一、税负公平、调节有度的税收制度体系,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和市场统一。

要围绕优化税制结构,加强总体设计和配套实施,推进所得类和货物劳务类税收制度改革,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加快健全地方税体系,提升税收立法层次,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框架。

着力完善直接税体系,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化税率结构,完善税前扣除,规范和强化税基,加强税收征管,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

密切关注国际税改动态,审慎评估和研判国际税制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

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

健全间接税体系,坚持税收中性原则,深入推进增值税改革,进一步健全抵扣链条,优化税率结构,完善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构建更加公平、简洁的税收制度。

结合增值税改革进程,推进增值税立法,最终形成规范的现代增值税制度。

结合实施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改革,研究调整部分消费税品目征收环节和收入归属。

积极稳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调整税制结构,培育地方税源,加强地方税权,理顺税费关系,逐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

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新开征税种,一律由法律进行规范;将现行由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的税种上升为由法律规范,同时废止有关税收条例。

【考点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方法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这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能够推动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

也就是说,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绩效目标管理,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目标审核、绩效目标批复三个环节。

(2)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3)绩效评价实施管理。

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

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及时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对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核。

(4)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

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预算,改进管理措施;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实施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

一些项目支出绩效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四种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或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其专门的方法,包括机会成本分析法、成本一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等。

(1)机会成本分析法

用预算资金社会机会成本来评价财政支出效率。

预算资金社会机会成本,即:

指的是因为一笔资金由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私人部门的效益损失

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达到的效益,恰恰等于交由私人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或者说等于其机会成本),则整个社会资源(资金)配置处于最佳状态。

(2)成本—效益分析法

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把预算资金的使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次序,并摒弃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具体步骤:

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

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比率

确定各个项目或方案的优劣次序;

进行各个项目或方案的选择和决策。

(3)最低费用选择法

不计算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选择标准。

多被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项目。

(4)公共定价法

常见的方法有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1.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三段)

(1)2000年左右,在部分地区启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

所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2011年4月,财政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标志着中国已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阶段进入预算绩效管理阶段。

两者比较,预算绩效管理侧重于将绩效管理理念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仅侧重于事后的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一部分。

(3)2015年实施的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

“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讲求绩效已成为预算管理的五大原则之一。

与之同时,预算法在预算管理的多个环节都要求贯彻讲求绩效的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这都标志着中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进入新的高潮。

2.预算绩效管理的四个意义

(1)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公共财政取之不尽、用之于民,必须在管理中更加突出绩效,树立绩效意识、体现绩效要求。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措施。

首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率。

其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增强政府责任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3)符合现代公共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公众对强化政府部门支出责任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更加强烈。

(4)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是适应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

二是适应财政服务对象扩展到面向全社会、面向千家万户,财政分配领域由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更高要求。

三是适应完善财政改革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财政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考点三】新发展理念下的财税制度安排的意义和设计

(一)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意义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调节利益分歧,构建科学发展激励,提供资金支持,财税制度安排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新)。

1.促进创新发展,构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需要财税改革的支持。

技术创新、知识转化和技术扶持体系的财税体制和机制作用,可以进一步发挥。

目前的减税安排和支出配套,还局限在直接补偿和配套扶持领域;下一步的战略安排,应该重点关注市场机制配套和产业相关联动的关系。

重点在继续加大教育、科研投入的同时,关注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发育维护,考虑增利减收领域的拓展,发掘投入带动与产出绩效的内在关系,增加财税支持的渠道作用和疏通功能。

就财税自身来看,征管体制和机制、间接征收过渡到与直接征收结合、税负累退还是累进的设计、事权和财力的匹配等问题都是财税改革本身创新发展的领域。

2.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内外需的均衡发展。

扩大内需,无疑是财税改革对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头戏。

改变内需的弱势地位,根本在于平等地看待和实现均衡发展的真实内涵。

扩大内需的前提,是稳定外需;两手抓的思想,要求财税改革有新的起点和新的传导机制。

作为经济调控和发展转型的第一层面制度安排,鼓励和支持扩大内需的财税制度调整,需要立足平等内外,兼顾均衡的政策思路。

具体来看,所得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等税种以及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等问题的整体性解决和战略性组合,将是对接经济均衡发展模式的关键着眼点。

3.促进绿色发展,建立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的财税激励。

环境和资源的可承受,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也是财税改革的新着力点。

财税制度安排可以对循环经济和节能产业倾斜,建立一套以增值税、消费税和附加税种协同的“碳税”约束和保障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节能减排领域,关注税收归宿和转移的问题,避免节能环保的成本过多地被一般大众承载,形成鼓励节能环保和支持生态建设的良性局面。

对于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需要财税改革中的战略部署与细部实施联动,不仅要形成“资源税”大类体系,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而且要对“资源税”下属的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和土地资源类别进行细致划分,对从价征管,从量管控和从税累进等问题,进行通盘构思和具体落实。

4.促进供享发展,落实民生、福利改进的财税配套。

民生和福利改进的财税配套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反映,财税改革不容退却。

对劳动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分配差距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与周密分解。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先富阶层与后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收益差别,财税层面如何来破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是差距产生的主要层面,再分配领域的不完善则是百姓期望和民声呼吁的焦点。

保障性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和失业救济的财税制度优化,还将继续推进。

房产税和消费税的问题、养老金筹集和账户的管理、医疗保障的互通与对接、教育和失业救济的财税安排等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组成部分。

形成全民福利优化的财税体制和机制格局,是一个长远规划和战略意义的布局。

进入现代化建设后半程的中国发展,需要有共享发展成果和协调各方利益的财税安排,需要有步骤、有条理地完成和准备完成相关任务的计划和部署,更需要最终实现全民富足和民族富强的宏远谋略,整体的福利优化在目前来看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民生的行为;远景来看,此举将成为构筑中国模式和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有力保证。

(二)加快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

(1)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财政支出机制和税收制度

一是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贴息、信用担保等支持改进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二是为部门、企业建设科技实验室、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等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发展产业基金和以政策性扶持为导向的风险创业基金的母基金。

三是通过实施政府支持性采购政策(包括首购政策),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应用和创新型企业发展。

四是制定、改进和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一系列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着力点应适度前移,力求针对企业或科研单位实际科研项目投入予以鼓励。

(2)完善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税费制度

一是改革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价、税、费制度,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完善矿业权价格形成机制,将矿产资源税和以矿产资源补偿费形成环境修复基金、安全生产基金等这两条线索合理分离,各归其位。

二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改进其税率设计。

将没有纳入现行征税范围的资源品种,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将现有的某些资源性收费并入资源税。

资源税征收机制与税率设计应体现有利于提高回采率、调节级差收益、促进公平竞争和合理对应市场周期波动,以及配合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客观要求。

三是研究促进现有税制的“绿化”和开征新的环保税、探索该体系内的碳税等。

一方面,可研究开征专门的能源环境税,提高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使之成为节能降耗、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排污的有效激励机制和重要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相应降低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减少来自流转税、所得税的地方投资扩张动因。

(3)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合理分配的财税制度

一是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在对医疗、社保、基础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托底事项有统一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而追求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在公民人均使用价值形态上,逐渐趋于大体一致,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生活需求,提高低中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二是构建收入分配的宏微观制度安排,完善以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

完善促进国民收入与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宏观政策和制度。

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水平,进一步强化所得税的累进性质。

逐步完善个人申报制度,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作用。

加强对财产收入的调节,适时开征统一的房产税,研究开征遗产与赠与税,配合社保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

【考点四】论述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与作用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社会保障制度是相对于家庭保障而言的,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其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2.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主要有:

(1)稳定职能;

(2)调节职能;(3)促进发展职能;(4)互助职能。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问题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方面保障水平开始从“低水平”向“保基本”转变,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在维护生存和实现自身发展方面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保障功能开始从传统的生活救助、收入安全保障向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转变,更加注重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分割特征明显,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项目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结构现状

已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主要包括:

①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②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明确效益好的企业和单位还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③失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为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提供了基本保障。

④许多地区开展了工伤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

⑤建立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采取财政补贴加个人缴费的筹资模式,覆盖非职工城镇居民。

⑥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事业得到不断改革和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优抚安置制度(如拥军优属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个方面。

新型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指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农民达到规定年龄时可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5方面问题

尽管成就巨大,但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人群间福利待遇差距差异逐步缩小,但依然需要高度关注

2003年之前,差异主要体现在城镇职工与非城镇职工之间。

2003年启动新农合,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建立,人群间的福利差异缩小。

但是,在城乡之间、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2.社会保障体系碎片化,社会保障制度目标模式有待明确

由于我国非正规部门或非正式就业人员数量庞大,再加上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得不针对不同人群出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项目,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局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很多农民工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从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国情来看,急需有明确的未来目标模式,改变以户籍来识别社会保障项目适用人群的做法,以提高其实际效果。

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按照相关预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将继续发展并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老龄人口规模庞大且数量增长迅速;二是人口高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的日益深化,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突出体现在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影响上。

人口老龄化将提高老年人口抚养比,降低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人群数量,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支出,从而给养老保险资金预算带来压力,增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困难。

人口老龄化也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基金收入和支出产生影响,进而对医疗保险的资金平衡也带来了冲击。

与老龄化的巨大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