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36258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8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课件.ppt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概念,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

病因,

(一)非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有: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

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病因,

(二)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

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

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

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

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

2非心源性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

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

发病先兆,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

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

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发病先兆,1、头晕、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一般认为头痛、头晕多为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而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则多为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

2、短暂性视力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这种现象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是较早的脑梗塞预报信号。

发病先兆,3、语言与精神改变,指发音困难、失语,写字困难;个性突然改变,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嗜睡。

4、其他先兆表现,如恶心呕吐或扼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或耳鸣,不明原因的反复鼻拙血,常为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先兆。

发病先兆,5、困倦与嗜睡,表现为哈欠连连,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的反应。

随着脑动脉硬化加重,动脉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严重恶化80%左右的人在缺血性脑梗塞发作5至10天前,频频打哈欠,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报警信号。

发病先兆,6、躯体感觉与运动异常,如发作性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手握物体失落,原因不明的晕倒或跌倒,单侧面瘫,持续时间花24小时以内。

追访观察,此类现象发生后3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脑梗塞。

发病先兆,7、剃须刀落地现象,是指茬刮脸过程中,当头转向一侧时,突然感到持剃须刀的手臂无力,剃须刀落地,可同时伴有说话不清,但在12分钟左右完全恢复正常。

这是由于颈部转动时,加重了已经硬化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导致颅脑供血不足、发生一过性脑缺血。

提示缺血性脑梗塞随时可能发生,发病先兆,8、一过性黑曚,指正常人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物体,数秒或数分钟即恢复常态,既没有恶心、头晕,也无任何意识障碍。

这是因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提示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或微小血栓暂时性堵塞视网膜动脉,为脑血管病的最早报警信号。

临床表现,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临床表现,(3)脑CT检查的意义:

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

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

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

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临床表现,(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

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

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腔隙性脑梗塞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层部位的小梗塞灶。

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桥脑、内囊和脑回的白质。

据中国研究腔隙病灶上界为20mm更能反应腔隙的实际大小情况,认为超过此限者为巨大腔隙,临床少见。

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据统计合并高血压者达90%。

主要的护理诊断,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便秘躯体移动障碍,护理措施,

(一)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每12小时监测T、P、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颈项强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者脑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语,肢体偏瘫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

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015,并偏向一侧。

意识不清者发病24h内应暂停进食,24h后给予鼻饲饮食记录出入量。

(二)药物护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1530min内滴完,防止外渗。

应用抗凝时,定时监测凝血四项,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黏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一氨基己酸等药物对抗治疗;应用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时,应缓慢滴注,并且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

(三)气道管理保持良好的氧合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如有低氧存在,应立即以24L/min吸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如保持头侧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尽快纠正低氧。

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小于8分)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

(四)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入院后即对病人进行Braden评分,必要垫气垫床。

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协助每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

刺激咳嗽,及时排痰。

使用便器时避免擦伤皮肤。

床铺保持平整、干燥。

给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

做好导尿管护理。

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

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急性期应严格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切忌饱餐,帮助病人翻身时动作要轻,并保持大便通畅。

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更应加强皮肤护理及足部护理。

(五)心理护理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

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六)康复护理1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偏瘫侧肢体处于良肢位,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

双下肢尽量避免输液,以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脑梗死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

功能锻炼主要采取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活动偏瘫肢体,做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和坐起、站立、步行锻炼,防止肢体挛缩、畸形。

2语言康复训练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方法、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语言功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

体贴关心病人,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3饮食护理对吞咽障碍病人进食前予提供适当休息,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位。

坐起患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

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

这种体位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返流和误吸,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

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进食过程中让患者充分咀嚼,确信吞咽后继续进食。

床前要有吸引装置,如所进食物滞留,鼓励患者头转向健侧,并控制舌头向麻痹的一侧,消除残留食物。

4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

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练习洗脸、如厕、进食、转移等生活技能,倡导“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5安全护理评估病人,做好病人及家属安全宣教,根据病情,采取床头警示标识,床栏、约束具等保护措施,下地、如厕搀扶防跌倒、坠床。

(七)做好出院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出院时大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言语障碍、悲观失望等问题,予心理卫生指导。

康复训练是脑梗死康复的主要办法,要持之以恒;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指导患者避免复发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紧张、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坚持定时测血压、血糖、血脂。

如出现手指麻木乏力或短暂的说话困难、流涎、口角歪斜、步态不稳等脑缺血先兆应及时就诊。

嘱患者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出现任何不适随时来院诊治。

脑梗塞病人肢体感觉功能恢复训练,脑梗塞患者的身体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各种治疗方法能否收到满意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功能能否正常。

感觉障碍妨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触觉、运动位置觉的障碍。

由于缺乏正常的感觉反馈,患者很难正常的调节、控制其运动,致使丧失双手的协调运动。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不能截然分开,必须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病人感觉功能训练的具体方法为:

1、利用坐位时患侧上肢支撑体重的方法,达到同时训练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目的。

在支撑手掌的下面,可以替换放置一些手感、质地不同的材料。

2、木钉盘活动也可以充分运用在感觉训练方面。

将制作的一些木块、木棒,在其周围分别缠绕一层各种不同的材料,如丝绸、纱布、海绵等,指导患者拿放。

3、患侧手指伸展平放在桌面上,向各方面滑动,会对手掌产生摩擦刺激。

为了便于手掌的滑动,可以在桌面上撒一些滑石粉。

4、在一个平阔的容器内放入细沙,指导患者用手指在细沙上写字、随意画一些图案,然后抹掉重来,如此反复多次。

容器内还可以选择性的放入米粒、豆粒等,颗粒越大产生的刺激越粗糙,可根据患者需要进行选择。

5、辨别物体的练习:

最初从练习辨别物体的一个特点开始入手。

具体方法是:

遮住患者的视线,给患者提供需要辨别的物体进行分辨。

治疗者可以通过调整辨别物体的相似程度,来灵活掌握作业活动的难易程度。

脑梗塞患者手功能的恢复锻炼,脑梗塞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可以通过训练手指抓握和精细动作的活动来进行,临床上训练手指的抓握能力的活动项目很多,几乎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动作都与手的操作有关系。

选择各种规格的木钉或铅笔等,拿在手中并将其上下或前后翻转,有利于提高手的灵巧性。

另外,市场上出售的儿童成套玩具,都含有手的捏、插、拔、拧、转等多方面的功能,具有一定得治疗意义。

棋类、扑克、麻将等活动既有娱乐的作用,又是训练手指对粗、细、大、小、方、圆等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物体抓握的良好机会。

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抓握水平,将棋子的形状加以调节,在棋子上固定一些小钩子或小袋子,脑梗塞患者其他功能的恢复锻炼,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的康复脑梗塞后遗症是由于脑缺血而导致的不可逆转的病理性改变的结果。

脑梗塞后遗症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急性期过后,因脑出血、脑缺血形成的软化灶(或血栓)压迫颅内神经、导致瘫痪或偏瘫。

临床常见半身不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