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公开课导学案0.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公开课导学案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公开课导学案0.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导学案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
2、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
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
(“中华不振”)师:
你用一个词就能把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概括出来!
真了不起!
(2)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课文那些地方写到“中华不振”呢?
现在我想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师:
谁来说说?
好,你来!
其他同学呢?
你说。
(对,除了认真听,还要认真思考,还可以拿出笔来画一画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
(4)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
读出感情来。
(5)不解的问,应该怎样读?
读得好!
继续读。
你读出了周恩来的疑惑不解。
你接着读,真喜欢你读书,真好听!
老师:
看大屏幕,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学生:
分角色读书。
老师:
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学生: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让学生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2、抽生分角色读这一部分。
评价读得怎么样?
从伯父的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下,伯父心中充满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3、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疑惑)所以他不解的问,齐读-“为什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又是为什么呢?
”
4、生带着伯父的忧虑无奈和周恩来的疑惑来朗读这一部分。
师:
此时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心情?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父此时的心情吗?
(担心、无奈、愤怒、沉重)
师:
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
5、师:
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
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让我们跟随周恩来去租界走一走,看一看。
默读7、8自然段,思考:
你从哪些词或句子读出了“中华不振”,把它画下来,把最拨动你心弦的地方读一读。
(1)平台出示: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指名读。
。
师正音:
(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
这就是“中华不振”。
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师:
从“闯进”这个词中,你知道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继续读。
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
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自然段以后,你会对租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2)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一起读。
轻声自由读。
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好吗?
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多么鲜明的的对比,这样的画面深深地一定刺痛了你们的心!
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你能体会到那个妇女的心情吗?
(委屈)那此时她心情如何呢?
(难过)那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就几句话。
(听得出你对那个妇女的同情)
我也替那妇女鸣不平。
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句(体会到你也在替那妇女控诉着不公的。
)
是呀,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车()她原指望()谁知()反而()
除了可怜的妇女,除了可恨的洋人和巡警,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了拳头?
同学们,握紧你的拳头一起读!
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了这样一幕又一幕。
这个时候,你想说什么?
“惩处”他们!
(平台显示“惩处”)让我们怀着满腔的怒火一起来写一写这个“惩”字。
举起你的右手,跟我一起写!
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
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怒,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
惩处这个词,再读,然后在你的写写这个字,再读这个字。
肇事者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不敢)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
因为不敢惩处。
2.师: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有的中国人却不能进去呢?
为什么中国的巡警不给中国人撑腰?
反而站在洋人的一边,把这个本来已经痛哭不堪的妇女又痛斥了一顿呢?
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不恶狠狠地朝着那个洋人打下去呢?
师:
为什么?
为什么?
出示伯父的话:
为什么?
中华不振啊!
一起读!
多么辛酸,多么无奈,再读。
4、让我们一起合作读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
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巡警)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5、师:
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
你看——
(课件出示事例)!
在这些租界里——(华人和狗不能进入)
6、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
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四、感悟立志,拓展延伸。
(1)我们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都在想些什么呢?
(平台显示,小组讨论)生交流。
(2)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
(师板书:
哪)
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1)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
(师生合作读第5段)
(2)你们愿意做小周恩来吗?
那么,现在你们就是小周恩来,我们合作的读读5、6、7段吧!
(师生分角色朗读)
(3)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多媒体显示:
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而是为( )而读书。
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 )。
(4)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5)想一想:
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幸福的今天,你为什么而读书呢?
(6)出示《中国少年说》的选段,配乐诵读
六、课堂检测(平台显示)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我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首先,我提出问题,周恩来童年时期立下了一个什么志愿?
根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的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零而不散,课堂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紧紧扣住“中华不振”,层层理解。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
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
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
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二、抓住重点、难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从句段中领悟“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
课堂上我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
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
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组交流。
然后全班流,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
为什么中国妇女的遭遇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洋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
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
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怎么做?
这时学生思维被打开,个个说得十分动情,有的学生愤怒之火已被燃起。
三、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于“中华不振”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
学生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感到钦佩,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已读书是为了什么?
从心底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才真正达到目标。
所以结合实际,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效祖国。
不足的地方是时间掌握不够好,前紧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