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792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

《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高储蓄率.docx

中国的高储蓄率

中国的高储蓄率、低消费率

生命周期/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

储蓄是未来的消费。

或用于储蓄者日后的消费,或作为遗产留给后代消费。

根据世界银行(2002)的数据,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同年美国国内储蓄率为16%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推进,2002年后,中国的储蓄率开始显著上升,且以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明显上升为突出特点。

中国的储蓄率从1998年前后的37.5%升至2007年49.9%,其中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13册至2007年的22.5%,而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周小川)。

2007年中国的国民储蓄占GD的比重达到51.2%,而消费只占48.8%,其中扣除政府消费14沱后,居民消费占GD的比率只有34.8%,不仅可能是世界最低,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樊纲等2009)。

2009年1月-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0%,比上年同期增加5.6个百分点。

相比较而言,8月消费增速虽也有所反弹,但同比增长仅15.4%,比上年同月回落7.8个百分点。

今年,中国消费占GD的份额很可能创下新低。

储蓄的分类

储蓄的统计有很多口径,一国总储蓄可分为国民储蓄和国外储蓄两部分。

国民储蓄是一国经济总体中各个部门的储蓄之和,包括个人部门的居民储蓄(personalsaving)、企业部门的企业储蓄(businesssaving)和政府部门的政府储蓄(governmentsaving)。

在现实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错误是对银行储蓄存款(deposit)和储蓄(saving)概念的混淆。

居民储蓄=居民的金融资产的增量+实物资产的增量-金融负债的增量+收到的资本转移。

银行存款仅是其中金融资产的一种。

19-1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

(年底余额)单位:

亿元

项目

2006

2007

资金来源合计

365230.1

454267.8

各项存款

335459.8

389371.2

企业存款

113239.0

138673.7

财政存款

10926.7

17632.5

机关团体存款

15045.9

19032.6

城乡储蓄存款

161587.3

172534.2

农业存款

7414.0

9283.5

委托及信托类存款

2759.3

3155.6

其他类存款

24487.6

29059.2

金融债券

6483.4

11505.0

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

926.3

947.3

流通中现金

27072.6

30375.2

其他

-4711.9

22069.1

储蓄率计算中的收入

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它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

白然收入变量的选择对储蓄率本身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对于选择什么“收入”也存在着一定分歧。

常见的两种方式是:

1.用GNP或者GDP作分母

2.用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作分母。

运用第一种方式计算得到的储蓄率通常能够很直观地看到储蓄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所以一般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以及计算国民储蓄率时采用。

第二种方式,即储蓄除以可支配收入的方法得到的居民储蓄率更有利于研究居民在储蓄与消费之间的选择行为。

这更具国际可比性。

数据来源: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7

表1中国1992-2001年各都门储蓄占(DP的百分比(单位:

%)

年份

居民

储醉

企业

私人

曾醉

政府

国民

标率

国外储薄率

aw

1992

21.14

13.37

34.S0

5.90

40.41

-]n

39.at

)995

19.32

1615

3J.47

624

41J1

1.9&

43.69

)994

2).50

1603

37,53

5m.j_二=

42J5

-1.41

41.3J

1995

1975

16.45

36.19

4S1

41.01

-Q.23

枪用

21.QS

13.39

54,45

536

39,81

-0归

31.91

】9卯

2043

15.W

36.35

4B

40.4$

"65

37.86

199S

20.13

1414

34.26

5.20

3946

-2.5?

36.S7

19»

]$30

U12

32.42

5.68

J£JQ

-1H

36.67

2000

Itf.tt

15.S3

J],91

63】

38.22

-1.S3

3&39

2001

1603

1JOO

31.03

7.50

31.54

•1.36

37.18

注:

1一效措来自我悻椎中国统北年紧莓〔茸Hi传华¥呷定(实将交易)的计算;

2.拼民肾莆率等同于住户都门徉蒲率;

j.ftAmit*用我倘面械的个人胃畜与企业倍荷之和计算骨到芭区吧啪尽解民瑞帝与企业黄若之m

4顶中计算捋到的政府精U至为正,而这+年理中国伽。

政收支坏包摘国内外慎务)郭是负散,段两制明主理巨由第二n吩中畏到的政帆虐与财政收支至质的既所效简以岫部大于财政收支走叔;

:

1992—2001,《经济研究》2006

数据来源:

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

年第3期,67-81

1980-2001年部分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率(知

年份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加拿大

1980

10.2

17.2

13.4

27.9

12.4

19.9

15.6

1985

9.2

14.1

12.1

30.7

9.8

16.5

15.8

1990

7.8

13.1

13.9

27.8

8.0

14.0

13.0

1995

5.6

16.0

11.2

22.5

10.0

11.9

9.2

2000

2.8

15.7

9.8

14.5

4.3

9.8

4.6

2001

2.3

16.2

10.1

15.4

5.7

6.9

4.5

资料来源:

王学武,美国个人储蓄率研究,〈〈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7期

影响储蓄率的因素

为什么家庭和国家储蓄?

家庭储蓄是为了供孩子读书,提供养老保险,以防万一(例如暂时失业等),或许给后代留下一些遗产。

国家储蓄是为了投资,为了经济增长,为了今后有更高的收入。

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有:

现在的收入、未来的收入、人口结构、实际利率和滞后利率。

在美国,引起私人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对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共和私人保险的改善都降低了预防性储蓄的需要;消费信贷的不断发展也在降低年轻人的储蓄率,比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住房按揭贷款成数的下降,确实有降低储蓄率的作用。

参加美联储1983年消费者调查的居民中,有43%勺人说,他们的储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紧急情况,只有15%勺被调查者说,他们储蓄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退休后的生活。

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普遍被认为是居民近来所产生的对未来收人不稳定的预期(刘国光等1999)。

但统计数据却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收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相反一直在平稳上升。

中国要提振消费,必须下大力气去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和失业救助体系。

中国企业储蓄率上升的原因§和中国巨大的农村万动力大军有密切关系。

广大万动者只分享到较少

的公司利润,劳动者收入和福利增长赶不上净产值增长。

§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利润大幅提局。

§反映了经济的强劲增长、低利率水平等。

企业储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比例不断下降。

2007年各省营业盈余一地区生产总值比率

0.4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口营业盈余-地区生产总值比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畔〈〈社会蓝皮书》:

“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逐年下降——200挥以前一直在50咖上,到2006年降至40.6%。

与此对应的企业利润则在上升,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以前的20%fc右

上涨到30.6%”。

世界银行的Kujis(2006)关于中国储蓄-投资账户演化的分析表明,中国的高储蓄率是中国特殊的政策的结果,消费低迷不是通常认为的居民储蓄增加的结果,而是来白中国收入份额及居民收入占比降低。

北京的最终消费率2006、2007年分别是0.53和0.54,而劳动者报酬的比重明显偏低。

根据北京市2007年的收入法GD散据,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0.67、0.37和0.46,

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比重最低,只有0.33。

上海的最终消费率甚至比北京还低,2007和200畔分别是49.4%^

50.3%。

而其三次产业结构在2007年分别为:

0.8、46.6和52.6%

年份

口最终消费率

林毅夫(2007)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劳动者收入份额。

汪同三(2007)提出应通过制度保护,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劳动收入份额。

李扬(2007)建议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

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在上图所列的12个OEC国家中,除卢森堡和瑞士之外,其他10个国家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均超过70%其中英国和美国甚至超过85%

我们并没有发现最终消费率与地理位置、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关系,即使处于东亚的日本也维持了很高的最终消费率,而且,其个人消费占GDP勺比重与欧美国家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如果OECD家的消费需求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么似乎北京、上海这些总体上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地区,最终消费率与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相比应当显著不同。

而散点图显示的结果并非如此,实际上2007年中国各省的最终消费率与人均GDP间为反向变动关系,相关系数是-0.44。

•贵州

•西藏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劳动报酬占比和最终消费率呈现的是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76,也即提高劳动收入比重有助于刺激消费。

不过散点图也显示,劳动收入占比和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必然联

系,反而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劳动收入在GD中的比重更低,即

经济增长本身并不必然带来劳动收入增加。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